APP下载

云南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

2016-01-24孙林华

种子科技 2016年10期
关键词:种质云南省农作物

孙林华

(云南省种子管理站,云南 昆明 650031)

云南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

孙林华

(云南省种子管理站,云南 昆明 650031)

分析了云南种质资源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对策,对云南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对策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各国围绕重要基因发掘、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类未来所面临的食物、能源和环境危机的解决都有赖于种质资源的占有,作物种质资源越丰富,基因开发潜力越大,生物产业的竞争力就越强。农作物种质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我国21世纪农业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农作物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物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性战略资源。

云南省地处西南边陲,位于全球3大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具有地理生态环境复杂、气候类型多样、生物和物种资源居全国首位、少数民族多的特点。境内海拔高差悬殊(76~6 000 m),地理生态环境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高山、深谷与山间盆地相间,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等7种气候类型交错分布,造成了省内生物生存的若干“地理隔离”、“生态隔离”及“生殖隔离”,从而限制了生物物种内个体间的“基因交流”,是天然的基因宝藏。云南具有众多独特的资源,其中主要栽培植物500余种,重要野生近缘植物600余种,是中国3种野生稻、金荞麦等国家重点保护农业野生资源的主要产地之一;也是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荞麦(Fagopyrum)、茶(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甘蔗(Saccharum sinense)等主要粮经作物的起源地或多样性中心。其次,云南还是蜡质玉米、云南小麦亚种(Triticum aestivum ssp.Yunnanense,当地称“铁壳麦”)等作物的次生起源中心。在世界上已命名的18个种、2个亚种和2个变种的荞麦资源中,云南分布有12个种、2个亚种和2个变种,占世界荞麦种数的2/3以上。云南稻类地方品种的数量居全国第二(6 333份),是我国栽培稻地方品种等位基因最丰富的地区。

云南小麦是我国特有的普通小麦3个亚种之一。云南也是玉米种质资源密集分布区,糯玉米资源数量约占全国总量的近40%,且多样性最丰富,其中四路糯是云南特有的糯玉米类型,被认为是糯玉米的原始类型。丰富的农作物资源备受国内外关注,每年均有全国各地研究者到云南采集各类资源,包括国外研究机构也纷纷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云南省资源。这也足以说明保护本省丰富和特色的作物种质资源的重要性。目前,在我国保存的40万份农作物种质资源中,云南就有4万余份,占全国1/10以上。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深入和扩大。多年来,全国各省区人员,纷纷到云南采集资源,每年均有大量资源输出省外用于开发利用,本省各科研单位也开展了资源考察收集和利用。建立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以收集保护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为主,是野生植物资源的主要保存基地。而建立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的“八圃二库”,则以农作物种质资源为收集保存对象,专业从事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生物学研究。尤其是“十二五”期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刘旭院士主持完成的国家科技基础性专项《云南及周边地区农业生物资源调查》项目、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戴陆园研究员主持的云南省创新强省计划项目《云南农业生物资源调查与共享平台建设》,全面系统调查了云南17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农业生物资源的现状,调查资源8 200余份、收集材料6 300余份、编目入国家库圃3 500余份,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存类型。

此外,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宁蒗县农技中心、热带植物种质资源库、永胜县农技中心、昭通市农科所等单位或机构搜集保存了云南杂粮、粮食、蔬菜和油料等地方品种560份、育成品种68份和引进资源860份。除异位保存库圃外,国家农业部、环保部在云南共建立了5个国家级的原生境保护点,分别为西双版纳2个、临沧1个、普洱2个,对3个中国野生稻种进行原生地保护。保护点由当地农业局及农环站进行管理。

云南虽是生物资源大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十分丰富,但在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等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政策支持和法规制度,尚未建立明确的管理机制、监管渠道和部门,难以对全省资源实施规范化管理。由于资源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混乱、资源分散,造成重复收集,特别是国际合作中的资源引进、输出的办理程序不完善、管理机构不明确。同时,由于资源保存研究缺乏统筹规划,不同部门和机构各自为阵,尚未形成公共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

(2)资源保护乏力,收集保存缺乏系统性。一方面,资源收集还有较多空白,亟待加紧收集和保存;另一方面,资源保存处于十分困难的状态,一些新收集的资源安全保存得不到保障,存在人为二次丢失的危险。

(3)资源基础性工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缺乏稳定的财政支持。

(4)由于缺乏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以及管理机构的阶段性工作变换等原因,原位保护点的管理处于“似管非管”状态。随着当地经济发展和土地开发,这些珍贵的资源面临丧失的危险境地。此外,根据调查,在云南仍有30个野生稻居群分散在各地,尚未得到有效保护,处于濒临灭绝的危险境地。

(5)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国家农业部和云南省共同出资,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建成,是西南地区第一个农作物种质库,库容面积12.15 m2、温度-5~0℃,保存了历代资源工作者收集和积累下来的珍贵资源、特别是地方古老品种。由于当时的项目投资有限,库容量较小,无种子干燥及降湿功能等配套设施,运行10年之后,于2003年在省财政厅“改善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设施条件经费”支持下,进行了改进完善,扩建中期库52.5 m(2-10℃)、短期库20 m2(-5℃)、干燥室8 m2,保存资源1.7万份。2013年种质库因拆除搬迁至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专家楼一楼。由于该库为暂时性过渡库,库容量小、保存能力有限,无法保障种子保存的正常活力、更难以扩大资源保存量,几代科研工作者考察收集的珍贵资源和新收集的丰富基因资源,面临流失的危险,资源工作举步维艰。

(6)人才队伍不稳定。由于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承担资源研究基础性、公益性工作的研究人员难以稳定,团队建设极为困难。

以上诸多原因,导致本省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的监管方面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法律法规依据,资源基础性工作远滞后于国内同类、同期研究,全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家底”不清、引进输出情况不明、利用成效不明、重复采集,造成人力、物力、财务浪费等问题,对省内资源利用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因此,为加强云南作物种质资源的整理整合、规范化保护体系,使云南资源优势转化为基因优势,加快本省农业发展。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1)云南省应尽快制定、颁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并明确地方政府在资源监管中的职能,以研究单位为技术依托,建立规范化的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对全省资源的统一管理,特别是国际合作交流中的资源进出,避免资源流失,保障资源安全,有效管理、减少重复收集造成的人财物浪费等,并为政府掌握云南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利用情况提供可靠的数据。

(2)在政府部门的统筹下,依托研究单位,尽快建立云南省农业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体系,集中保存和管理云南农业生物遗传资源,更好地实施对资源利用的监管和使用。建议在本省“十三五”设立的“自然科技资源库建设”项目中,尽快增加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现代化作物种质资源库的内容,整合全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促使省内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整理、保藏与利用工作向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与现代化方向发展,使本省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存储、查询、检索、研究、开发、决策咨询、科普教育等各项工作的水平和效率产生质的飞跃,全面提升本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深度、广度、显示度。同时,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规划,利用本省地理优势,向南亚、东南亚开放合作,抢占资源优势为我所用,为本省科技创新与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建立云南农业生物遗传资源共享平台,通过高速信息网络,将全省作物种质资源连接成一个整体,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信息共享服务体系,规范化、标准化整理整合并编目全省资源,摸清家底,以相关政策法规为依据,监管全省资源的引进和输出。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步骤收集本省农民至今仍在利用的地方农作物种质资源,并建立安全和有效保护的作物种质库,予以保护。

(4)按照农业部的总体部署和安排,根据农业部制定的《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施方案》,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密切配合,完成好2018—2019年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

1005-2690(2016)10-0059-02

:S326

:A

2016-09-03)

猜你喜欢

种质云南省农作物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厉害了!农作物“喝”上环保酵素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四川省桑树种质资源保存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