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

2016-01-24

种业导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杂种优势氮氧化物单株

科技

水稻所定点编辑水稻产量性状基因取得新进展

中国水稻研究所王克剑研究团队、钱前研究团队与扬州大学严长杰研究团队合作进行数量性状基因(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编辑研究,发现水稻在不同遗传背景下进行QTL编辑会产生不同的产量变化。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在《植物学报(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上在线发表。

在作物遗传改良中,产量是最重要也是最为复杂的性状之一,其受到大量数量性状基因(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的控制。目前已经有很多产量性状QTL被克隆研究,但是目前尚不清楚这些QTL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是否都可以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

该研究通过QTL编辑在5个品种中一共创制出10个水稻新株系,表型研究发现:在不同品种中敲除GS3基因都可以增加籽粒大小,敲除Gn1a基因都可以增加主穗粒数,但最终单株产量却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统计分析表明,QTL编辑导致了单株有效大分蘖数目的变化,而单株有效大分蘖数目的变化直接决定了最终单株产量的变化。由于单株产量不必然对应于群体产量,研究团队目前正对10个材料配套以不同的栽培措施,如适度密植控制有效小分蘖数量,筛选显著提高群体产量的株系。

(中国水稻信息网)

南京农大实现土壤氮氧化物排放量的定量估算

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这些环境危机的重要元凶就是氮氧化物,搞清楚氮氧化物的来源与数量显得极为重要。南京农业大学邹建文教授课题组通过建立全球土壤氮氧化物排放数据库,定量估算了氮肥施用所导致的土壤氮氧化物排放量,为有效控制土壤氮氧化物排放找到了方向。该成果近日发表在最新一期《全球变化生物学》上。

(科技日报)

水稻与稻瘟菌互作新机制被揭示

近日,由研究员王国梁领衔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鉴定稻瘟菌效应蛋白在水稻中靶标蛋白,揭示了水稻—稻瘟菌互作过程中的新机制。相关研究结果近日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于《细胞》(Cell)子刊《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

(中国科学报)

我国科学家从分子层面解析植物杂种优势

植物杂种优势遗传机制的研究被称为是植物遗传学研究的“圣杯”,之所以研究如此困难,是因为影响因素太多。据中科院院士韩斌介绍,研究充分利用了大数据方法,对1495份杂交稻品种和其中17套代表性遗传群体的1万个亲本后代植株进行基因组测序,发现在水稻的4.3万个基因中,大部分基因是相同的,而若干位点上的不同基因正是导致水稻品种不同的原因。

据透露,这一研究方法还能推广到玉米、大豆等多种农作物遗传育种中去,以水稻为例,现在的杂交育种通常需要8~10年出一个优良品种,用上配备“导航仪”的新方法后,有望3~5年就育成一个新品种。

(农民日报)

水稻杂种优势遗传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韩斌课题组,和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品质遗传改良创新团队杨仕华课题组合作的一项成果,题为“水稻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全基因组解析”(Genomic architecture of heterosis for yield traits in rice)。全面、系统地鉴定出了控制水稻杂种优势的主要基因位点。进一步研究表明,水稻中杂种优势的表现正是由这些基因位点所决定。在杂交配组中,这些基因位点产生了全新的基因型组合,在杂交一代中高效地实现了对水稻花期、株型、产量各要素的理想搭配。

(中国水稻信息网)

猜你喜欢

杂种优势氮氧化物单株
通径分析在芸豆品种筛选中的应用探讨
小豆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无为市太平山枫香树不同单株叶片性状多样性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院系统总结蔬菜杂种优势的分子基础及育种策略
福鼎大白茶有性系后代优良单株品比试验初报
杂种优势减退乃大势所趋
低温废气再循环及低压缩比对降低欧6柴油机氮氧化物排放的影响
商业育种弱化了杂种优势
通过高压直接喷射实现高效率和低氮氧化物排放的氢燃烧方式
氮氧化物吸附催化器与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组合排放控制系统用的先进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