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话语”引领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与发展——“2015中国海洋文化理论前沿:历史认知与当代发展”会议评述*
2016-01-24刘爽
刘 爽
(1.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2.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以“中国话语”引领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与发展
——“2015中国海洋文化理论前沿:历史认知与当代发展”会议评述*
刘爽1,2
(1.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2.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摘要:“2015中国海洋文化理论前沿:历史认知与当代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海洋大学成功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海洋文化的总体认知、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观念与方法、中国海疆和岛屿问题的基本理念与认识、中国海洋文化的历史记忆与文学书写、中国海洋文化的当代传承、中国海洋生态文化的当代建设六个专题展开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对话。
关键词:中国海洋文化理论;海疆与岛屿;海洋生态文化;海洋文化产业;海洋叙事
中国海洋文化研究是一个丰富、庞大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学术界以明确的“海洋文化学科”意识自觉对其进行整体和系统的学科建构,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自此,一改中国海洋文化相关研究长期分散于各个学科的无意识状态,并渐次成为学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许多学者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许多高校和学术单位乃至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不断成立诸如“海洋文化研究”“海洋历史文化研究”“海洋经济文化研究”等综合性和诸如“徐福研究”“妈祖研究”“郑和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等专门性的学术机构和学术团体,一大批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成果相继涌现出来,尤其近年来更是呈现出越来越热、遍地开花的可喜势头。[1](P4)但截至目前,对中国海洋文化基础理论的整体、系统研究还远远不够,导致对中国海洋文化诸多问题的认知把握还缺乏基本的理论参照[2](P18),众说纷纭,一方面呈现出繁荣,一方面显示着浮躁,因此影响了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相关理论的深入和相关实践的进行,进而也影响了中国主流学术界海洋人文意识、观念与视野在相关学术领域中的渗透和体现。
“2015中国海洋文化理论前沿:历史认知与当代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海洋大学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海洋文化研究学界高度的学术担当和深刻的学术反思与进取精神。大会报告围绕六个专题展开,即:中国海洋文化的总体认知、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的观念与方法、中国海疆和岛屿问题的基本理念与认识、中国海洋文化的历史记忆与文学书写、中国海洋文化的当代传承、中国海洋生态文化的当代建设。来自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海南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以及国家海洋局、中国社科院、上海社科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术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28场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和各专题的点评互动,对中国海洋文化的历史认知与当代发展的重大、关键性理论问题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进行了研究探讨,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理论、方法和视域视角,形成了学术共识,展示了海洋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前瞻性与创新性。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海洋文化理论体系研究》首席专家曲金良教授提出的“中国海洋文化研究必须着力建设自己的中国学派”学术主张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呼应。[3]
一、关于海洋文化理论的反思与创新
中国海洋文化研究亟需系统的理论建设,针对当今世界海洋发展形势和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发展,对中国海洋文化理论做出整体系统的梳理与构建,已是时不我待的根本性问题。与会代表基于对学界研究现状与问题的观察,在大会报告中做出了高屋建瓴的理论反思。
张开城教授(广东海洋大学)提出在中外比较的视野中为中华海洋文化定位,他从中国古人类分布的海洋性、中国古代国都地域分布的海洋性、古代文化名人籍贯分布的海洋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性几方面,强调了海洋文明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海洋文化的特质凸显中华文化“和”的理念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价值取向。
蔡丰明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侧重阐发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及其核心内涵。他在报告中指出,海洋文化价值观是海洋文化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也是生态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和”。从这一理念出发,中国传统海洋文化价值观又形成了一些重要的价值取向,即“和谐”、“顺应”和“利用”。这些价值取向具体体现在民间社会及民俗行为中,就是大量的海洋崇拜、海神信仰、海洋生产生活方式与习俗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礼仪节庆活动。蔡教授重申,传统海洋文化价值观和当代海洋和谐理论、当代文化认同理论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基础。
“究竟何种方法才真正适合于研究和界定中国海洋文化?”这是霍桂桓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关注的焦点。霍教授在报告中从三个方面加以反思,即:海洋文化研究者采用特定研究方法的依据何在、当今用于界定海洋文化的主要方法及其问题、有无适合于界定海洋文化的方法论。他以国家海洋局组编、曲金良等著的《中国海洋文化基础理论研究》一书为例,认为在这部能够代表目前国内海洋文化研究最高水平的著作中,作者即采取了兼具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惟理智主义的研究方法。基于对以往研究方法所隐含的缺陷的反思,霍教授倡导能够把被研究对象的海洋文化的共时性维度与历时性维度有机结合的方法论视角。
刘义杰教授(国家海洋局海洋出版社)的大会发言知微见著,以丰富扎实的文献资料,着眼于黑格尔东方无海洋文明说、“片板不许下海”的误读、关于郑和的海权言论及《顺风相送》成书时间的误读四个例证,强调关于海洋文化研究中一些“认识”的再认识。正如他在报告中所诉:“海洋文化,向为冷僻之学,过往对海洋文化一些重大问题大而化之或舶来之识,已成大众之通识,对大众多有误导之谬,时至今日,对那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实有厘清之必要。”
曲金良教授在开幕式发言中指出,开展对中国海洋文化系统的理论研究,有助于国民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理念,将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发展植根于自己的海洋文化根基,以中国海洋文化的历史智慧启迪中国的当代实践。他认为,中国海洋文化研究必须着力建设自己的中国学派,我们“肩负着为中国海洋文化正名、为中国海洋文化定位、为中国海洋文化立传、为中国海洋文化立论的使命”。洪刚教授(大连海洋大学)也在发言中从海洋文化的历史认识、评价标准、宏观把握和发展战略几个层面,提出了中国海洋文化传统与文化自觉的新思路。
二、关于海洋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次研讨会上,关于中国海疆问题、岛屿问题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成为学术聚焦的热点。
龚缨晏教授(宁波大学)对学术界关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所涉及的空间范围的主要观点加以缕分,概括为:一是定义为中国经由东南亚通向印度洋地区的航线,二是理解成通向世界各大洲的全球性海上网络,三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海上丝绸之路。他认为以上三种不同观点说明学术界对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甚至连基本的空间概念也没有形成定论。龚教授提出,既不能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空间范围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空间概念混为一谈,又要认识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的动态存在。
时平教授(上海海事大学)把滨海城市海洋文化认知问题放置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大框架之中展开研究,将上海所代表的滨海都市海洋文化模式做如是阐发:“近代上海所发生的一种现代性转型,它不同于传统的农耕时代的海洋文化模式,不再以海洋为母体直接生成,而是以城市的现代性来融合,海派文化正是转变过程中生成的新式海洋文化现象。”
“蕞尔之地不可小觑”,海岛与大陆对于国家而言,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意义。田兆元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藉由70年前胡焕庸先生的《台湾与琉球》一书,提出当代学者从事海岛研究的根本立场和方法。早在抗战时期,胡焕庸先生即以地理学家和人口学家的实证精神,详细描述台湾与琉球的地理空间、政区结构、人口土产等信息,至今具有参考价值。田教授坦言,胡先生的国家民族立场及其高瞻远瞩的海洋意识,堪称海岛文化和海洋文化研究的先驱。
赖正维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则从历史文献中勾勒出15-16世纪琉球王国的“黄金时期”及其海洋文化的特色。彼时琉球曾利用其地理位置的便利,借助中国明清时期的纳贡贸易体系,尤其是中国移民闽人三十六姓造船航海之优势,与东亚、东南亚诸国展开中介贸易。赖教授也指出,21世纪中国“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正对冲绳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南海占我国海域面积的2/3以上,又是海洋文化起源与发展较早的地区,至今仍是涉及国家最多、争议最为复杂的海域。关乎“南海问题”,研讨会上有李金明教授(厦门大学)与阎根齐教授(海南大学)平古论今、遥相呼应。李教授以南海仲裁案的一波三折,指出美国与菲律宾联手制造舆论战的政治企图。阎教授则探讨了中国人早期对南海的历史认识,梳理了自秦汉以降南海的命名与管理问题,可见“秦汉时期对南海的行政与军事管理是建立在海洋海疆意识的产生及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上”。
方堃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术研究所)在报告中重申了关于中国“海疆”的几个基本概念问题,赵成国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则提出了可持续视域下中国海岛文化的发展对策。
三、关于海洋文化研究的新视域、新理念的引入
在本次研讨会中,从圆桌报告单元到点评提问环节,与会代表们都以高度的学术真诚展开交流,智慧碰撞之间不断呈现出海洋文化研究的新视域。
将“作为记忆场域的海洋”这一概念引入历史学之中,将海洋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历史性的现象进行观察,孙立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报告令与会者耳目一新。孙教授通过列举厄勒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和马六甲海峡的多方面数据和原始资料借以说明,这些在自然地理上没有发生实质变化的场域,对其功能、角色和状态的感知却因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重大变化。换言之,“将记忆场域概念延伸到海洋,尤其是航运频繁的地区,可以让我们在长时段语境中关注海洋,进而扩宽研究视角,超越民族国家和传统的海洋史。”
与之呼应,修斌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在题为《从“作为记忆场域的海洋”到“作为记忆场域的岛屿”》的报告中,同样引入了“记忆场域”的概念,而将之“岛屿化”。修教授指出,岛屿文化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岛屿铭刻着海洋文化的历史记忆,是支撑海洋文化功能实现的重要依托,是极端海洋灾害的缓冲器,是地球生态平衡的调节阀。岛屿作为人类记忆的重要场域,也是扩大人类认知空间的重要方法,正从人类文化和记忆的边缘走向中心。“如何在考察岛屿的历史记忆、价值功能的基础上构建出更高层面的审美、文化与记忆图景,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王琪教授(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文化作为“软实力”之说掷地有声:“中国海洋软实力是中华文明与国家综合国力在海洋领域的体现。”王教授在报告中回溯了我国海洋软实力的历史脉络,从远古时期的源起与初现,到明清至近代海洋软实力发展的曲折之路,及至新中国我国海洋软实力腾飞的时代机遇。通过对我国海洋软实力的历史变迁的分析,王教授提出,“提升海洋软实力的关键是重视顶层设计与指定正确的海洋战略,道义性原则与和谐理念是中国海洋软实力的核心价值。”
谢必震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放眼海峡两岸,强调两岸海洋文化资源是关于“人”和“海”互动留下来的物质或非物质遗产,保护好这些海洋文化资源,合作开发和利用之,对于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深化和巩固两岸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王书明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关注当下海洋渔业民生文化,基于中外文献分析和田野调查的研究途径,比较分析了中国与巴西手工渔业的变迁,对中国海洋渔村的建设和渔民正在经历的变迁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海洋文学书写以另一种形式记录着海洋文化产生、发展的风貌。张胜冰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与尚光一博士合作的论文引领大家走进唐诗视域,以唐诗中常见的“海槎”和“蓬莱”意象为例,揭示出唐代海神信仰的巨大影响力。王颖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从汉语“海”系列词语入手,挖掘了我国海洋文化形成过程中民众对海的心理文化认知和人文象征认知。马树华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藉由梳理道教与海洋文化的关系,追问了中国海洋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问题。刘爽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从西班牙航海见闻录说起,打开了考察东西方海路文化交流的西方视角。
海洋文化的生态转向也是与会学者中颇具“人气”的关键词。薛永武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对海洋生态视域下的海陆统筹战略进行多维度的审视,考证其学理价值,提出通过海陆统筹来维护海洋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具体思路。王宁萱副研究员(山东省海洋经济文化研究院)以山东为例,梳理了海洋文化的发展脉络,把握住文化生态学视角下海洋文化的未来走向,提出了加快海洋文化生态建设的路径选择。中国海洋大学的柴焰教授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视域、李萌羽教授从深生态学视域,分别探讨了生态和谐海洋观的存在价值和重建的可能性。朱建君博士则提出创建海洋休闲文化发展模式,认为这是我国乃至人类创建一个生态和谐海洋社会、海洋世界的不二路径抉择。
同春芬教授(中国海洋大学)结合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基于“态度ABC”理论提出了海洋意识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即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将目前学者所提出的海洋意识类型归纳为六个二级指标,并结合环境意识指标体系的“纵-横结合法”构建出一套海洋意识指标体系。高乐华博士(中国海洋大学)等海洋文化年轻学者则从“基于BP神经网络”、“互联网+”等视角切入海洋文化产业研究,标志着海洋文化研究方法与工具正踏入数字化时代。[4]
综上所述,“2015中国海洋文化理论前沿:历史认知与当代发展”学术研讨会可谓一次有高度、有温度的学术盛会,其高度在于与会专家们的水平与视野,其温度在于其以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共创中国海洋强国崛起、海洋文化繁荣新时代的真诚与情怀。
参考文献:
[1] 曲金良.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13年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 曲金良.中国海洋文化观的重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 徐冰,张旭东.专家学者在山东青岛探讨海洋文化历史认知与发展[EB/OL].http://www.sd.xinhuanet.com/news/2015-11/16/c_1117156610.htm.新华网2015-11-16.
[4] 张杰,张清俐. 整体把握海洋文化研究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11-18.
责任编辑:高雪
Historical Cognition and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A Review of 2015 Seminar on Frontier of Chinese Marine Culture Theories
Liu Shuang1,2
(1.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2. College of Management,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Abstract:2015 Seminar on Frontier of Chinese Marine Culture Theories was successfully held under the auspices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on November 14th . Scholars present at the meeting focused on six topics like comprehensive theories on Chinese marine culture, research methods, basics of islands and coastal frontier, marine narration, marine ecological culture, etc.
Key words:theories on Chinese marine culture; islands and coastal frontier; marine narration; marine ecological culture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5X(2016)01-0046-04
作者简介:刘爽(1972-),女,山东青岛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外国文学、海洋文化与跨文化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