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2016-01-24魏国强
魏国强
(河南省农业厅,河南 郑州 450002)
关于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魏国强
(河南省农业厅,河南 郑州 450002)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2016年和“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指路。提出了关于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保证数量,口粮必须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消费需求;调整农产品结构,积极补充短板;降低农业发展成本,提高品牌效益。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5年12月26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首次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2016年和“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指路。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1 保证数量,口粮必须安全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底线,要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1.1 牢记政治责任
河南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10,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4,每年调出原粮及其加工制成品200亿kg以上。河南省始终以国家粮食安全为重大战略任务,加快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国家粮食安全重要保障区,把发展粮食生产与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富民强省结合起来,通过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改善条件、创新机制、完善政策,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实现内涵式增长。《河南省高标准粮田保护条例》自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这是全国第一部高标准粮田保护的地方法规,在河南省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河南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从政治责任迈向法制化进程。
1.2 实现藏粮于地
2012年初,河南省提出建设高标准粮田战略规划,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内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通过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治、新增千亿斤粮食规划高产稳产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成一批“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集中打造400万hm2以上、平均产量超15t/hm2(亩产超吨粮)的高标准粮田,实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高产稳产和生产全程机械化,良种覆盖率、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达到100%,土壤有机质明显提升。确保2020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650亿kg。全省累计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427亿元,完善建设高标准粮田306.8万hm2,高标准粮田保障了河南粮食的稳产增产。稳定提升粮食产能,确保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真正夯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础。
1.3 做到藏粮于技
全省连续多年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建立粮食生产联席会议、领导联系点、专家指导、督导检查等制度,确保领导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要持续加快良种选育和推广应用,加大在主粮作物育种、重大病虫害防治以及以基因组学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着力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取得关键性进展;要强化农业的机械化和信息化的推进,继续扩大主粮作物播、管、收全程机械化,借助推进河南省“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不断提高主粮产能的科技贡献率。2015年高标准粮田建成区夏粮平均产量达8130kg/hm2,比全省夏粮平均单产高15.3%;秋粮平均产量达8745kg/hm2,比全省秋粮平均单产增加15.2%;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将超过56%。
2 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消费需求
2015年全国蔬菜、畜禽和水产品监测合格率为96.1%、99.4%和95.5%,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连续第6年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向好。但从质量上看,我国高端、优质农产品的丰富程度显然还不能满足海内外消费者的需求。确保“舌尖上的安全”,需要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2.1 推进标准化生产
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标准体系,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工作,不断扩大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建设规模,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以主产区、优势产区、农牧渔业大县为重点,以“菜篮子”产品为重点,以社会关注度高的产品为重点,稳步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活动,新创建一批“三园两场”;将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集成转化为符合当地生产实际的简明操作手册和明白纸,要让农民看得懂、好使用,提高广大生产经营者的标准化生产能力以及质量安全意识。把“三品一标”作为各类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建设的重点和考核验收的关键性指标,督促和指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率先实施标准化生产,严格落实农兽药安全间隔期(休药期)和生产档案记录制度。推动农药、肥料、畜禽屠宰、转基因等管理条例的修订,落实农药残留制修订5年行动规划和制定完善技术标准,做到全程有法有标可依。
2.2 开展示范县创建
首批确定了107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作为创建试点单位,内黄县、新野县、汝州市、修武县四县开局良好。要总结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有效监管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加以推广。进一步修改完善创建活动方案、考核办法和管理办法,扩大创建试点范围,积极争取创设质量安全县补贴政策,让创建活动更深入、更有力。加大执法检查力度,聚焦重点行业、重点品种、重点区域、重点时段,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推动各地探索行之有效的监管模式,整体提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2.3 建设可追溯体系
推进主要农业生产资料追溯体系建设,以农药、兽药、饲料、肥料、种子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登记、生产、经营、使用环节全程追溯监管为主要内容,建立农业生产资料电子追溯码标识制度,实施全程追溯管理,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办法,建立全国统一的追溯标准;加强应急处置和风险预警,建立“区域联动、上下互动”的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统筹开展监测评估数据的互联互通、实时共享和挖掘分析,找出规律性、区域性、季节性的特征,提前进行风险预警。强化“三品一标”认证后的监管,加大抽检比例和频率,建立退出机制,一旦发现问题,坚决出局,维护好“三品一标”品牌形象和社会公信力。
3 调整农产品结构,积极补充短板
从国内环境来看,有效供给没能很好地适应需求变化,导致农产品供求出现结构性失衡。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开发利用一些宜农、宜林、宜牧、宜渔的新资源,使农产品供给数量上更充足,品种和质量上更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
3.1 玉米去库存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16年全球谷物产量、库存量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分别达到25.3亿t、6.4亿t。有关数据统计显示,自2012年秋粮上市以来,由于连续3年的主粮供大于求,我国三大主粮政策性库存持续大幅度增加,到2015年9月底,2015-2016年度三大主粮政策性期末库存已达到2.3亿t左右,其中玉米库存1.53亿t,稻谷库存6 900万t,小麦库存也达到了1 800多万t。当前,储粮量已经逼近历史峰值,而庞大体量的粮食沉淀在国库之中,新粮难储、陈粮难出,玉米去库存压力最大。农业部已经明确,要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减少玉米种植面积,2016年我国将实现66.67万hm2玉米种植面积调减,2020年玉米非优势产区种植面积比目前减少333.33万hm2。
3.2 经济类作物算好账
据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分析,符合统计条件的家庭农场中,黄淮海平原地区以种植粮食为主体,兼有一些养殖和经济类作物;丘陵山区等旱坡岗地,种植林果、药材、花卉等经济类作物的比例稍高。调查显示,不同经营模式的家庭农场收益差别较大。以亩均年收益为参照来看,单纯粮食种植、以粮食为主兼营其他、经济作物或养殖类三种家庭农场的收益分别为515.33元、775.36元和2 508.33元,经济作物或养殖类家庭农场收益最高,几乎达到纯粮食类的5倍。要积极发展食用菌、园艺业、水产业、油料等高效农业,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丰富市场供应。
3.3 饲草唱好戏
近年来信阳市不断扩大紫云英、毛叶苕子、箭舌豌豆等绿肥作物种植,在公路、铁路沿线和城镇周边、旅游风景区等规划6.17万hm2集中连片种植区,紫云英、油菜等形成景观长廊,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培肥了耕地地力,更是促进了全市绿色稻米生产和生态旅游发展。河南省草地资源比较丰富,特别是黄淮流域沿河滩区和浅山丘陵地区具有发展牧草种植和规模养殖的天然优势。全省拥有林地面积289.2万hm2,是发展林草间作和林下养殖的理想区域。积极调整种植业生产内部和畜牧业内部的品种结构和布局变化,形成“粮草兼顾”型农业结构,以优质牧草替代部分饲料粮,加快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
4 降低农业发展成本,提高品牌效益
“十二五”期间,我国三大主粮亩均生产成本年均增长12.2%,亩均收益年均减少8.3%。降低成本,核心是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夯实农业现代化稳健、长远发展的基础。
4.1 规模化经营
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力量。截至2015年底,全省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近17万个,流转土地面积259.8万hm2;11.6万人参加全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生产经营类新型职业农民1.05万人。要在经营体系上培育创新,全面提升组织化水平,将更多现代要素引入农业,如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有效降低土地经营成本,实现节本增效;要深化改革,发挥好适度规模经营在农业机械化和科技成果应用上的优势;要不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他们在科技、市场、生态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推动农村土地产权改革,让农民不断分享改革成果;加大对主产区生产重要农产品的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项目资金支持,特别是生产大户,保障其基本收益。
4.2 绿色化发展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应用水溶性肥、生物有机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着力推进统防统治、农药减量控害和绿色防控融合,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探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不断优化补贴、价格、金融、保险等政策手段,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资金使用的有效性。通过推进资源要素高效利用、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生产生态相互协调,走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三个提高”,提高土地产出率,力争到2020年粮食单产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提高劳动生产率,力争到2020年重点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10个百分点;提高投入品利用率,力争到2020年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农田废旧地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努力实现“两个零增长”,力争到2020年,实现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4.3 品牌化带动
品牌是消费者选择农产品的一个标志性指标。对于消费者而言,现在老百姓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得好,吃得好就要靠品牌。而对于生产者而言,农民增收一定要靠抓品牌,因为优质才能优价,优价农民自然能够增收。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开展农业品牌塑造培育、推介营销和社会宣传,要加快“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步伐,把品牌战略落到实处,多渠道整合资源,引导品牌发展合理布局,以突出地方资源特色、品质特色、功能特色、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加强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品牌创建主体的培育,培养一批懂得农业品牌和品牌经营的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以及从事品牌农业生产的具有品牌意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展壮大农业品牌建设的优秀人才队伍。
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必须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着力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在发展思路、技术体系、政策支持、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让更多资本愿意进入农业,更多人乐于从事农业,真正激发农业发展的活力与潜力,形成结构更合理、保障更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农产品供需平衡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跃升。
[1] 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习近平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李克强作出批示[EB/OL]. [2015-12-26]. http://www.hnswnb.gov. cn/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34& id=55851.
[2] 魏国强.加强耕地质量管理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关于做好河南省耕地质量管理工作的思考[J]. 种业导刊,2013(11):5-7.
[3] 魏国强.创建六个示范区服务中原经济区——关于加快河南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J]. 种业导刊,2011(9):5-7.
[4] 魏国强,张桂兰,马林.关于做好河南省肥料管理工作的思考[J].种业导刊,2011(3):9-10.
Thinking on Speeding up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Front
WEI Guoqiang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of Henan Province, Zhengzhou 450002, China)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front was put forward for the f i rst time at the 2015 central rural conference. It is a guide for the work of agriculture and country in 2016 and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Thinking on speeding up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front includes four aspects: to ensure the quantity and also the quality of the grain and grain ration;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meeting the consumer demand; to restructure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o increase eff i ciency of brand reducing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st.
agriculture; the supply front; agricultural structural reform
F326.1
A
1003-4749(2016)04-0005-04
2016-02-17
魏国强(1976-),男,河南偃师人,博士,主要从事农业和农村经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