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实践观范式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机制研究

2016-01-24李月玲董新兵

关键词:实事求是范式个体

李月玲,董新兵

(山西大同大学 思政部,山西 大同 037009)



科学实践观范式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机制研究

李月玲,董新兵

(山西大同大学 思政部,山西 大同 037009)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孰前孰后、孰轻孰重是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其根源在于学界关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不同理解。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认为,个人和社会是在人类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构共生”的关系体。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始终体现着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同生性”,即促进个人与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协调发展、同频共振,所以,为了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必须构建融合机制、调适机制和认同机制。

科学实践观;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机制

0 引 言

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一项特殊的实践活动,具有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然而,学界始终存在着两种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才能实现和发挥它的社会价值。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才能发挥它的个人价值。两种争论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重社会价值轻个人价值,还是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其根本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对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之所以存在这样的争论,归根结底在于人们对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不同理解。正如鲍桑葵所言: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1]79

纵观整个人类思想史,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研究,曾经出现过两种较为典型的代表,即整体主义者和原子主义者。整体主义者指出: “社会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一种个人为了实现社会的目的和意义的手段。”[2]40以这种理解为思维模式,他们进一步推断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是其主导价值,个人价值隶属于社会价值,只有通过社会价值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后者认为: 唯有个人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只有通过分析个人的行为才能做到。[3] 327以此类推,他们把个体价值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价值,认为社会价值是通过个体价值才能体现。两种对立的观点都是机械地、直观地看待社会和个人的关系。马克思通过对人类实践的研究,得出: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 505,“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5] 221。在这里,“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做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个体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4]188。可见,个人和社会是同构共生的关系体,二者之间既不是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也不是社会凌驾于个人之上。二者是人类实践活动中的有机体,这就是学界所称的“科学实践观”。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活动,也是人类的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讲,它的价值旨归就是为了实现社会和个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同构共生”,进而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同频共振、协调发展。这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实践观的本质要求,还是以科学实践观为范式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更是区别于已有思想政治教育“重个人轻社会”或“重社会轻个人”的显著特征。科学实践观范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前提是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其最终价值趋向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个人与社会在更高层次、更理想层面的协调发展、有机统一,使个人凝聚为社会发展的最大合力,也是社会为个人发展提供最佳的条件和空间[6]16,因此,为了达到和实现这一旨归,我国必然要建立以下几种机制。

1 融合机制

融合机制,指的是在科学实践观范式下,思想政治教育既与整个社会生活相融合,又与个体的现实生活相融合,进而引导社会生活与个体的现实生活之间相融合,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种机制的确立,既是科学实践观范式下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必然要求。反过来,通过融合机制,既可以很好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使命,也可以促进个人和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一。通过这种融合机制,不仅使个体深刻体会到掌握和遵循社会所要求的规范,对自身来说不光是一种约束、限制或者奉献,而且要使个体从内心体验到遵守社会公德和秩序,能够带来财富、幸福甚至满足,能够实现自我的自由而充分的发展,还能得到唯独融入社会才能拥有的一种最高享受。[7] 215同时,通过融合,社会充满了发展的活力,减少了个体对社会发展的障碍。这样就有利于提升“社会意识形态个体化”与“个体意识形态社会化”的自觉性,最终促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1.1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整体间的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个社会上层建筑中的一部分,是整个社会有机体中的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基础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相融合、相一致,这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决条件。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与社会发展的主流相一致,从而具有了生命力和存在的根基。相反,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脱离,其生命力就会枯竭,也就难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如今,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也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都进行着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以往的时代背景和条件下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模式,在不同的程度和不同的范围中已经表现出了其弊端和局限,有些理念和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和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和挑战。这一切问题迫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社会发展的实际,与市场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相一致,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使其摆脱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但不符合新时期要求的内容和方法,是科学实践观范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任务。能否完成这个任务,直接决定着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得失,也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与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关键是要求其目的、内容以及方法,都要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融合、相一致。

1.2思想政治教育与个体生活相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根基,不仅隐含着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或者说是社会实践对它的需要程度,而且还真切地包含着其对个体生活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与社会规范双向互动的结果,绝不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把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规范单向度地传授给受教育者而实现的。然而,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很多都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社会的要求灌输给其社会成员,使其行为符合社会要求。这种做法一方面违背了教育的本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个体占用历史文化与历史文化占用个体的中介”(孙正聿语),而不是将历史文化灌输给个体的单向活动; 另一方面,这种做法违背了日益增强的主体意识。所以,要克服这种错误的、片面的做法,必须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成长规律紧密融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生存和发展休戚与共。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把个人看作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主体,重视人的内在需求,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通过培养人的独立人格、理性精神、利益意识,为人与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良性互动开拓可能的空间。只有在这个空间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才会实现。

1.3引导社会生活与个体的现实生活相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融合、与个体生活融合的最终旨归,是引导社会生活与个体的现实生活相融合。为了实现这种融合,我国一方面要在理论上引导受教育者认识到个体与社会的互依互存; 另一方面在实践中使受教育者切身感受到社会与个人之间的息息相关。

2 调适机制

调适机制,是指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既要及时调整思想政治教育是否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要求相一致,又要及时调适个体的动机与行动是否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个体和社会在思想政治领域内的一致性,才能保障其价值的实现。

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能成为科学实践观范式下思想政治教育所应该宣传的内容,其关键就在于它们代表和反映了一定集团、阶层和社会群体的利益需求,表达了他们的情感、理想和愿望,代表和反映了人与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然而,在当今世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各国之间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不断地凸现出其复杂性和不可控性。各种反华势力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散播人权、民主、宗教等方面的谣言,妄图从思想上分化和西化我国公民,企图扭转国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不断转型,社会的集团、阶层、社会群体结构也在不断地变化,从而导致他们的利益、需求、愿望、理想和追求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随之,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也呈现出此生彼灭、此起彼伏、不断更新的态势。因此,为了充分实现科学实践观范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我国就不能停留在对已有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认知和灌输,而要科学地分析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演进的规律及其走向,对其发展趋势作出前瞻性、预测性的判断,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始终和个人与社会的发展方向相一致。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个人的动机和行为。毛泽东非常强调动机与行动的统一。他指出: “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8]566如米夏埃尔·兰德曼所言: “完美性和腐朽性均等地包含在人之中,唯有人决定着道路是朝着完美性拓展还是腐朽性延伸。”[9] 206“人可能把自己提升为一种值得敬慕的、令人惊奇的事物,人也可能利用自我形成的能力变得比任何野兽更野蛮。”[9]203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时刻调适人们的动机和行为,把人们的思想行为引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健康的、进步的方向。

3 认同机制

衡量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标准,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从理论上、政治方向上、个人情感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且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实际生活中自觉执行和遵照社会制度和相关的要求。由此可见,构建促进广大人民群众认同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观念以及道德规范的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必不可少的保证。在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范式下,思想政治教育所强调的“认同”包含着内在相连的两个方面: 既包括个人认同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关要求,也包括社会认可个人的先进的思想意识和政治观点。换言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既实现个人意识形态社会化,也实现社会意识形态个体化。最终促进个人和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良性互动、同质发展。因为,以科学实践观为范式审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个体的思想观念看作是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自为的存在,而不是既定的、理想的、不变的存在。因此,在科学实践观范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中,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判定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个人的先进的思想观念,何者更符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何者更符合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面对各种良莠不齐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各种不同甚至对立的社会思潮,以及各种社会事件及其冲突时,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做到实事求是,我们还必须对什么是实事求是要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深刻的把握。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它要求人们在对待任何事物、处理任何事情时,包括对人或者是对物、对客观对象或者是对思想观念等等,都要做到实事求是。它在本质上不仅仅指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而是指一个牵连着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问题。在这种意义上说,“‘实事求是’就是人类实践的基本精神,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方式”[10] 285。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前提是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实事求是的内涵。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把实事求是简单化、抽象化,认为一切应顺从客观实际,摒弃人的主观性,这就是实事求是。这在传统思维方式下并不难理解,因为他们把人和人的对象世界看作是“主客二分”的两个相互对立的实体。而在实践思维方式下,问题的关键是人的主观性究竟是否能摒弃呢?马克思科学实践观表明,人的主观性是不可能摒弃的。所以,实事求是绝对不是一个单纯的客观性原则,也不是简单地去追求客观性的真理。之所以要从“实事”中去“求是”,就是为了去寻求“人”的行为根据、确立“人”的活动目标,最终认清“人”改造外部客观实际的根源和目的。很明显,把握这样的“实际”是非常困难的事,就是因为这个“实际”不单纯只是指物的存在,而且它还包括着人的存在; 它不只是体现一种客观性的关系,而且还体现着主观性的价值追求; 另外,它不只是限于眼前的存在,而且还包含着未来的空间。[10]288坚持实事求是就是指不以自己的主观喜好、主观偏见对“客观存在的事实”加以取舍,而要对“客观存在的事实”进行如实地分析。由此可见,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就要做到对各种思潮和观念给予准确的分析; 不能无视现实,采取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方式,一味地灌输和宣讲“一定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而要对符合社会主流的各种思想与行为和不符合甚至违背社会主流的各种思想与行为要一视同仁地加以分析; 不能只宣传和夸大社会中出现的各种优质的社会思想与行为而忽略各种不合流的、负面的思想与行为,也不能片面夸大各种不合流的、负面的思想与行为而忽略社会中存在的优质思想和行为,必须对各种思潮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实事求是地掌握各种社会思潮的动向。在只有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人们才能认同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人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价值。

[1][英]鲍桑葵. 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M]. 汪淑钧,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9.

[2]陈晏清,李淑梅.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观念的核心问题[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1): 37-43.

[3][英]安东尼·吉登斯. 社会的构成[M]. 李康,李猛,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4][德]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

[5][德]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6]李月玲,王秀阁. 科学实践观范式下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原则[J]. 广西社会科学,2014(4): 201-204.

[7]鲁洁. 德育新论[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8]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9][德]米夏埃尔·兰德曼. 哲学人类学[M]. 张乐天,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10]高清海. 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走向未来的当代哲学精神[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The Realization Mechanism of the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View of Scientific Practice

LI Yueling, DONG Xinbing

(D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hanxi Datong University, Datong 037009, China)

It is the bone of contention in regards to that which one is more important and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social value and the personal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 is a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ety and individual. According to the view of Marxism scientific practi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and society is homogeneous and harmoniou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fore, should take both its social value and individual value into account, and promote both society and individual developed harmoniously in the ideological domai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se values,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integration mechanism, the adjustment mechanism and the recognition mechanism.

the view of scientific practice;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chanism

1673-1646(2016)05-0056-04

2016-04-21

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科学发展观的人学思想研究(11JYA710069); 2014年度校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课题阶段性成果: 基于资源开发和利用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XSJGY201401)

李月玲(1978-),女,副教授,博士,从事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G641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6.05.011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范式个体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实事求是”定乾坤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