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岛湖鸠坑源茶区经营管理模式的思考
2016-01-24江雪芳伍群群王风雷王华健童浦高童西川
江雪芳 伍群群 王风雷 王华健 童浦高 童西川
( 1.浙江淳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茶叶站,311700; 2.淳安县鸠坑乡人民政府))
鸠坑种,是浙江唯一入选国家级良种的有性系茶树品种,该品种芽叶肥壮,持嫩性强,内含物质丰富,深受广大茶区喜爱,在全国广泛种植。其原产地鸠坑,位于浙江省淳安县西部,西北与安徽歙县的巨川、璜蔚等乡接壤,南与本县梓桐镇相连,东北临千岛湖,与淳西北重镇威坪镇隔湖相望,是千岛湖茶区传统优势产区,也是最重要的重点茶乡之一。为发挥利用好“鸠坑种”、“鸠坑茶”这一独特资源,根据农业创新型的新要求,围绕提升产业基础,促进茶叶增效、农民增收,就当前鸠坑的茶园经营管理和今后的改进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千岛湖鸠坑源茶园的基本情况
1.鸠坑源地域分布
鸠坑源分大、小两源。大源发源于竹尖山北麓碓家坞岭,小源发源于鸠岭,至姜家村龙口凸与大源汇合,往北流至鸠坑口注入千岛湖。鸠坑源全长约16公里,流域面积46平方公里。境内山岭连绵,峰峦起伏,溪流绕村,森林覆盖率达75%,鸠坑源源头有“太白石”、“天堂山”二级瀑布,高约70多米,雨季巨流直下,颇为壮观。唐《翰墨全书》载:“鸠坑在黄光潭对涧,二坑分绕,鸠坑岭产茶,以其水蒸之,色味香俱臻妙境。”明嘉靖《淳安县志》载:“鸠坑源,在县西七十五里,其地产茶,以其水蒸之,香味倍加。”
2.鸠坑源环境特征
鸠坑源茶区自然环境优越,冬暖夏凉,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5℃,最高月份日均气温为28℃,最低月份日均气温为4.4℃,无霜期250~255天,年降水量1400~1800毫米,夏季多雷阵雨,四季湿润,鸠坑源境内水田、平地少,大多数茶园分布在半山腰的山坡上,海拔一般在100~600米之间,土壤多为黄红泥土,片、砾石、火岩土较多,适宜茶树生长。源内山高谷深云如海,溪涧遍布湿度大,岩峭坡陡日照短,茂树密林水土好。茶树终日沉浸在云蒸霞蔚的环境中,不受寒风烈日的侵袭。加之茶区遍生香花,茶叶受花香熏染,香气馥郁,滋味醇甜,高山茶特征明显。
3.鸠坑源茶叶生产情况
鸠坑源,目前拥有茶园总面积达4500余亩,据调查,现存鸠坑群体种茶园面积2600余亩,无性系品种面积1900余亩,源内茶叶基地通过无公害认证面积204公顷,有机茶认证面积为20公顷。2015年产茶444吨,产值2835万元。其中名优茶产量89吨,产值1552万元,占总产值的54.74%;红茶25吨,产值335万元,占总产值的11.82%;大宗茶(遂绿、烘青)330吨,产值948万元,占总产值的33.44%。
源内有茶叶初制加工厂21家,精制加工厂1家。其中日加工250公斤以上的茶厂15家。2015年收青加工成品茶产量412吨,产值2535万元,分别占茶叶总产量、总产值的91.15%和89.42%,基本上实现了农户采摘投售青叶、茶厂集中加工销售的分工格局。
二、鸠坑源茶园经营管理现状
1.茶类结构日趋合理
鸠坑源作为“鸠坑种”的发源地,拥有了深厚的茶叶生产历史和文化积淀,保持了传统的茶叶生产经营习惯。自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名茶市场的兴起,茶类结构在逐步进行调整。在保持鸠坑群体种为主的基础上,也适当引进了乌牛早、龙井43等其他无性系早生良种,并积极开展鸠坑种提纯复壮,筛选了鸠20、鸠16等鸠坑种单株品系。茶类生产也随之发生改变,形成了多茶类组合生产的模式,春茶前期生产高端名茶(鸠坑毛尖、千岛玉叶龙井茶、鸠坑红茶),中后期生产大宗茶(毛峰、遂绿、烘青茶),茶类生产和茶园经营更为协调。
2.经营规模逐步提升
随着传统历史名茶鸠坑毛尖的恢复发展,名茶加工机械逐步普及,茶叶专业化加工快速推进,茶叶加工、销售企业逐步发展壮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区域经营模式,逐渐得到市场认可,发展越来越成熟。鸠坑源现有茶叶加工厂22家,经工商登记注册的茶叶企业8家。其中通过QS食品体系认证的企业4家,通过ISO22000 (CNAS)体系认证的企业1家。有5家企业获县级农业龙头企业称号。企业的经营能力日益壮大,如鸠坑万岁岭茶叶专业合作社年生产量300吨,销售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千岛湖鸠茗茶叶有限公司、千岛湖睦州茶叶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年加工产值均在600万元以上;鸠坑唐圣茶叶有限公司、鸠坑绿春茶叶有限公司等年加工产值在2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的壮大,有力地促进了鸠坑茶叶的快速发展。
三、鸠坑源目前茶园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茶园基础设施落后
鸠坑源地处山谷峡地,山高坡陡少平地,这里的茶园多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建,且还有相当数量栽种时期更早的丛栽老茶园,园地建设标准不高,绝大部分茶园没有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的配套,茶园的机械化修剪、机械化采摘难以推进,茶园的机械化培管更无从谈起。茶园还处于“靠天吃饭”的水平,生产基本靠人力,防灾抗灾能力非常薄弱。随着农业成本、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实施茶园基础改造已迫在眉睫。
2.间作模式不恰当
近些年来,不少农户在茶园中套种吊瓜,据调查间作面积210余亩。但从多年实践看,这种间作套种模式对茶树是非友好型的。因吊瓜属多年生攀缘草木,可长达5米以上,枝叶缠绕覆盖于茶树上方约2米高,遮阴严重(遮阴度超过40%),致使茶园通风透光不够,导致茶树生长受阻、茶树枝条稀疏、瘦弱,严重影响茶叶产量。
3.修剪时期不科学
目前鸠坑源茶农对茶树的轻修剪还是按照传统的办法,在10月后才进行。这种修剪方式在炒青茶时代,是实用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采摘,但在名优茶生产的时代已然不合时宜,这种修剪方式,剪去了树冠蓬面营养积累充实饱满的越冬芽,不仅延缓春季茶芽萌发,更严重影响了早期春茶的产量,据测算,一亩茶园至少损失一两千元。
4.肥药使用不合理
鸠坑源的茶叶加工已基本实现专业化,但茶园经营都建立在分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经营分散规模小,各农户对茶园的培管水平不一,肥药使用不合理的现象偶有发生。施肥方面,据2015年调查农户施用化肥情况表明,亩平均施用化肥尿素200公斤以上;茶叶专用肥、复合肥在100公斤左右,而施有机肥的量很少。重施化肥现象突出。茶园病虫防治,没有做到统一,部分茶园还存在不同农户不同时间用药,造成农药的交叉污染,给茶叶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严重隐患。
四、鸠坑源茶园经营管理改进建议
1.重视鸠坑茶种质资源的保护
“鸠坑种”不仅是鸠坑的独特资源,也是淳安茶叶发展的根。要切实做好鸠坑茶原种保护。要以目前已发现的“茶树王”、“古茶树群”为基础,在“鸠坑种”原产地鸠坑乡塘联村所在的鸠坑乡大源(严家村以里)范围,选择种性保存较好、立地条件较优、具一定规模的连片鸠坑种茶园,设立划定鸠坑茶种保护区,按照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设置标志标牌和宣传栏,开展保护区内特质茶种、优良茶种的挂牌、登记、观察记录,加强保护区道路、水渠等基础设施建设,调动全体鸠坑茶农保护鸠坑茶树资源的自觉性。
2.强化鸠坑茶生产基地的改造
在做好鸠坑茶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的同时,从鸠坑茶整体产业发展出发,科学布局规划,依托、整合各级项目资金和其他政策扶持资金,加快茶园道路、水利等基础建设和喷灌等设施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地分年度实施推进鸠坑茶示范区的建设。坚持以茶为主,其他作物间作合理高效的原则,实施以香榧、银杏为重点的合理间作,开展茶园的生态修复,营造一批“茶中有林、林中有茶”的生态化示范茶园。利用有条件的茶园改造或新建一批符合机械化管理、采摘要求的标准茶园;以“鸠20”、“鸠16”为主的品种,淘汰换种改造一批品种混杂的茶园。
3.保证鸠坑茶园的安全生产
一是茶叶绿色防控技术的全面推行,在目前推行的茶叶统防统治示范点建设的基础上,以当地收青茶厂为主体,继续完善推广茶叶绿色防控、茶叶统防统治、茶叶有机肥统一施用等新技术新模式,以政府为主导,探索建立茶园安全农药专柜,达到全乡用药品种的规范,力争5年内做到鸠坑源茶园统防统治的全覆盖;二是注重研究和总结茶园套种山核桃等经济林防治用药与茶叶采收的协调,并探索茶园减用、禁用草甘膦等除草剂的方法和模式,保障茶叶产品安全;三是优化茶园的适时、适度修剪模式,要按照当前春茶为主的生产方式,在春茶后适当深修剪,改变以往秋冬季修剪时间滞后的习惯,加强夏秋季茶园管理,保留茶树合理的蓬面,保证来年早期春茶的高产、优产;四是茶园用肥的科学适量。要改变重施用化肥的习惯,可以在统防统治示范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进茶园有机肥的统一施用。
4.促进鸠坑茶加工升级
按适应机械化生产的新要求,积极探索机制新工艺。突出鸠坑茶“板栗香”等品质特色,形成鸠坑茶独特风格。要借助“遂绿”的知名度,扩大炒、烘青等适合机采的优质茶类生产。并借助目前专家和市场普遍认同“鸠坑种”所制红茶的品质优势,不断扩大市场影响。进一步发挥好现有规模茶厂的改造升级,切实提升茶厂加工能力和示范带动能力,带动茶农致富。
5.做深茶文化与旅游
鸠坑茶文化积淀深厚,有着较多的古朴的民居,淳朴的民风,并已建有鸠坑茶树王、鸠坑茶博馆等,有开展茶文化旅游的良好基础。要以鸠坑茶原种保护区、鸠坑茶树王、鸠坑茶博馆,以及“鸠坑毛尖”茶的传统加工工艺和技艺传承人等为载体,开展鸠坑种、鸠坑茶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发掘鸠坑源茶历史遗存和风景点,配合好民宿、民居项目的开发,以茶文化游为主线,打造鸠坑源的茶园观光、茶叶加工展示体验和茶文化寻祖的综合性茶旅游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