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在结核病防治与管理中的应用
2016-01-24中国防痨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办公室方法学协作组
《中国防痨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办公室方法学协作组
·流行病学与统计学方法·
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在结核病防治与管理中的应用
《中国防痨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办公室方法学协作组
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是对健康(疾病)群体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在结核病防治与管理中,主要涉及描述、分析、干预和评估4个方面。近年来,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基本原理和方法有了很大丰富和发展,本专栏是为结核病防治工作人员介绍各种具体的“流行病学与统计学方法”而设,旨在详述不同方法的内容、特点、优势和局限,以针对性提高读者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专业素养。
结核; 流行病学方法; 统计学
1662年英国学者John Graunt(1620—1674年)发表了著名文章《关于死亡资料的自然和政治观察》(Naturalandpoliticalobservationsonthebillsofmortality)。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用数据分析来研究生命现象的人,常被称为生命统计的奠基人。若从方法学的视角来回顾这段历史,也可以看作是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学的共同起点。
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学是对群体现象的定量分析,其有两大特点:(1)研究对象是以多个个体(每一个个体为基本单位)组成的群体以及此群体生存的宏观环境;研究范围涉及各种健康(卫生)问题及现象,以及其与环境的相互联系。这有别于研究每一个个体内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的基础医学领域诸多学科(如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也有别于研究微观环境科学领域的诸多学科(如微生物学、环境毒理学等)。(2)流行病学的发展始终与生物统计学的进展紧密相伴。流行病学发展中的需求,不断地给统计学提出挑战,而统计学的进展又为流行病学提供了定量描绘,分析群体疾病、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影响因素的支持性技术。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学方法的紧密结合,运用数学定量方法来处理疾病、健康及其他公共卫生问题是一个很突出的特征,常合起来称为“流行病学与统计学方法”。
对健康(疾病)群体现象的定量分析,亦广泛地应用于结核病防治与管理工作中。我们按其应用的范围可将其分成描述、分析、干预和评估4个方面。
首先是描述,定量描述结核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状况,发病频率和速度,以及分布和变化动态。这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运用恰当的图、表来描述结核病和暴露(也包括不同的治疗或其他管理干预)在不同人群间、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分布,以及两者可能的关联,是流行病学与统计学方法的基本用途。临床病例观察与报告、疾病暴发调查、公共卫生监测、普查、筛查、横断面或患病率调查均属于此类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第二,是分析结核病分布和变化动态的群体宏观原因,为防治与管理决策提供建议,包括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它们都属于观察性研究,目的都在于探索暴露与疾病之间的流行病学因果关系。
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是以确诊患某特定疾病的患者作为“病例”,以 “病例”来源之总体中,独立于可疑暴露因素和所研究疾病的代表性个体作为“对照”,是一种回顾性的、由结果追溯原因的研究方法。
队列研究基本原理是在一个特定人群中按其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成不同的组,称之为不同的“队列”,追踪测量并比较各“队列”成员中疾病或死亡结局的发生比例,从而推断某暴露因素是否为该病的流行病学病因。队列研究可按其资料获取时间分为前瞻性(同步)队列、回顾性(历史性、非同步)队列和回顾性前瞻性(双向)队列三类。但是按从暴露到结局的方向而言,这三类队列成员都是由原因(暴露)分组开始,追踪其健康结局的差异。
第三,是帮助设计防治结核病的实验性研究(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试验)和群体防治与管理的各种干预措施。流行病学实验性研究于20世纪后半期发展起来,其经历了与临床医学结合的过程,形成了新的流行病学分支。例如,以设计(design)、测量(measurement)和评估(evaluation),简称“DME”,为特征的“临床流行病学”和“药物流行病学”。其中,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原理已经成为实验流行病学的方法学基础。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可以看作是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扩展,研究对象从疾病患者扩大到一般人群,干预单位从临床扩大到社区。
最后,是定量评估实验性研究和各种干预措施的效果,包括对临床诊断方法可靠性和有效性的评估、对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的评价,以及对结核病的管理学评估等。
近年来,上述基本方法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本专栏的设立即是为结核病防治领域工作人员介绍各种具体的“流行病学与统计学方法”。其目的是既要反映上述的基本方法特点共性,又要说明不同具体方法的内容个性;既要介绍某具体方法的优点,又要说明该方法的局限。
一般而言,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学方法作为对群体现象的定量分析,无法研究个体以下及生态微观水平的机制,是“黑箱”方法。而探索“特异性致病因子及其发病机制”还应与生物、基础医学各学科结合,将宏观影响因素探索与微观机制研究结合起来。
此外,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学方法源于自然科学研究范式。这种研究范式强调用定量方法定义卫生事件及各种相关因素,强调在研究卫生事件与有关因素的联系时要排除各种偏倚,探索在一定假阳性概率下特异性的“客观普适” 的因果联系,为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引入“刚性自然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常称为“以数据资料(证据)为基础的公共卫生决策”和“以设计、测量和评估(DME)为基础的循证医学和卫生管理”。这是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长处和特色。但是,由于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实践是人类的社会活动,不完全符合单纯自然现象的规律,所以用单纯自然科学研究范式处理人类社会活动本身就会有局限性。因此,需要结合社会学、人类学等人文学科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加以补充和完善。
(本文编辑:李敬文)
编后语 本刊所设立“流行病学与统计学方法”专栏,特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办公室么鸿雁研究员及其团队与本刊编辑委员会共同组建方法学专栏协作组,同时邀请在流行病学和生物统计学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王若涛教授和于石成研究员担任顾问,共同承担本专栏的组稿和审稿等工作。现将本协作组介绍如下。
《中国防痨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办公室
方法学协作组
顾 问:王若涛 于石成
组 长:么鸿雁 薛爱华
成 员:(按姓氏笔画) 么鸿雁 王琦琦 王 嘉 亓 晓 孙谨芳 李敬文 李媛秋 范永德 罗 庆 郑文静 胡跃华 黄 飞 薛爱华
Application of epidemiology and biostatistics in tuberculosis prevention,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Collaborating
GrouponEpidemiologyandBiostatistics,theEditorialBoardofChineseJournalofAntituberculosisandOfficeofEpidemiology,ChinaCDC
Epidemiology and Biostatistics are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for mass phenomenon of health (disease) and have been greatly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They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tuberculosis prevention,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including description, analysis, intervention and evaluation. This column is aim to introduce the “methods of epidemiology and biostatistics” for the tuberculosis staff, explain the principle, characteristic, advantage and limitation of each method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ir professional literacy of epidemiology and biostatistics.
Tuberculosis; Epidemiologic methods; Statistics
10.3969/j.issn.1000-6621.2016.03.003
2016-01-27)
编者按 流行病学与生物统计学的经典理论和方法是开展公共卫生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技术,同时也在适应新的医学问题和研究需求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和发展。为帮助结核病防治领域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更好地掌握相关理论和方法,本刊特设立“流行病学与统计学方法”专栏,定期刊登相关方法学的理论解析、方法介绍和进展追踪,以帮助各位读者有针对性地提高结核病诊疗、管理和科研的专业技能。同时,本专栏也欢迎广大专业工作者积极投稿。稿件要求针对具体的方法学问题,在阐述基础理论的同时,比较分析利弊,介绍应用实例,并结合自身科研和实践,探索该方法在结核病防治和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