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与左室扭转值的相关性
2016-01-23陈志宏
陈志宏
(靖江市人民医院儿科,江苏 泰州 214500)
川崎病(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与左室扭转值的相关性
陈志宏
(靖江市人民医院儿科,江苏 泰州 214500)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与左室扭转值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采用临床资料调查法,对我院自2015年5月~2016年5月以来收治50例KD患儿,按照资料检索结果,从中选取25例冠状动脉损害患儿作为研究组,选取25例无冠状动脉损害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医学检验工具斑点追踪显像技术,对所有患者的左室扭转值进行查证,比较两组患者的左室扭转值。结果 研究组患儿的左室扭转值整体峰值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探讨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与左室扭转值的相关性分析,可以通过其左室扭转值的下降作为早期诊断冠状动脉损害的指标之一,以为KD患儿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左室扭转值
KD叫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血管炎综合症,多发于4个月~4岁的小儿,临床上,该机病的发生率并不高,但是治疗难度和诊断成为早期治疗中,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否则一旦治愈不及时,就会成为冠状动脉瘤。该疾病呈现进行性发展,会因并发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病或者心肌炎而丧生,对抗婴幼儿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提高极为不利。本研究为探讨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与左室扭转值的相关性分析,特选取本院收治的50例KD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50例KD患儿,按照资料检索结果,从中选取25例冠状动脉损害患儿作为研究组,选取25例无冠状动脉损害患儿作为对照组。研究组25例,男患儿13例,女患儿12例,年龄0.6~3岁,平均年龄(1.8±0.5)岁;对照组25例:男患儿15例,女患儿10例,年龄0.5~4岁,平均年龄(2.25±1.75)岁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没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临床资料调查法按照资料检索结果,从中选取25例冠状动脉损害患儿作为研究组,选取25例无冠状动脉损害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医学检验工具斑点追踪显像技术,对所有患者的左室扭转值进行查证,比较两组患者的左室扭转值。
2 结 果
研究组患儿的左室扭转值整体峰值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3.1 川崎病病因病理及临床特点
该疾病在1967年被医师川崎富首次报道提出,并以其名作为该机病的名字。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皮疹、手足硬性水肿等症。目前对该疾病的病因分析结果来看,该疾病是多种病毒综合感染的结果,目前并未被研究学者们所证实,有人也把其致病因素归结为环境污染和化学物品过敏。在病理形态上,将其病因分为四期,患者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不足两月,鲜少有患者在发病7周以后还尚存人世的报道。
3.2 川崎病的临床价值
在临床诊断上,严格其疾病的症状中至少满足五条或者以上的症状,才可以确诊为该疾病。随着现代诊疗技术的进步,在诊疗该疾病方面,有学者提出了其病理改变的几个分期中,探讨冠状动脉损害与左室扭转值的相关性分析,可以作为其诊断阳性率的几个指征来确定对该疾病的治疗。
上述研究表明,研究组患儿的左室扭转值整体峰值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包括平面旋转峰值、跨壁扭转峰值、内膜旋转峰值、外膜旋转峰值的综合水平都比对照组患儿低,这也是该疾病作为一项复杂难治愈且病因不明的疾病诊断中,较为有价值和意义的研究。
冠脉动脉损害作为川崎病发病的高危因素,可能与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弹力蛋白与血管壁结构蛋白酶降解及负向调节 T 细胞活化有关[1]。兰州地区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研究的研究报告显示热程>10天、发热10天后开始使用IVIG,PLT、CRP、ESR升高,RBC降低的KD患儿应警惕并发CAL的危险性,对于KD的治疗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
斑点追踪显像技术通过对所有患者的冠状动脉状况进行观察分析,探讨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局部及整体旋转与扭转运动中的关系[3]。为处于对川崎病诊疗手段和诊疗技术一片迷茫的医师们指引出一条具有研究和实践价值的参考资料比较,这也成为探究KD患儿治疗本源。回归本研究治疗本源,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与左室扭转值呈正相关,在早期诊断上,作为一项有价值的指标,值得医师广泛采用,以为控制该疾病的进行性发展步伐。
综上所述,探讨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与左室扭转值的相关性分析,可以通过其左室扭转值的下降作为早期诊断冠状动脉损害的指标之一,以为KD患儿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1] 陈燕霞,刘国珍,陈莞春,等.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与左室扭转值的相关性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1):19-22.
[2] 朱 琳,牛少敏,董湘玉,等.兰州地区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14,(7):616-619.
[3] 邓玉姣,夏稻子,杨冰冰,等.斑点追踪显像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局部及整体旋转与扭转运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4,25(4):237-239,251.
本文编辑:李 豆
R541.4
B
ISSN.2095-6681.2016.33.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