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服务型大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力作
——徐绪卿专著《教学服务型大学:理论研究与制度框架》再版序
2016-01-23杨德广
杨德广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
教学服务型大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力作
——徐绪卿专著《教学服务型大学:理论研究与制度框架》再版序
杨德广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
编者按:徐绪卿教授《教学服务型大学:理论研究与制度框架》一书2014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短短一年时间内售罄,在学术专著出版界并不多见。为满足读者需求,该专著经进一步修改后再版印刷,并由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副会长杨德广教授作序。杨教授认为,专著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理论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等五个基本特征,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和论述教学服务性大学的重要著作。本刊全文刊发杨德广教授作的再版序,以飨读者。
教学服务型大学;专著;徐绪卿
徐绪卿教授的专著《教学服务型大学:理论研究与制度框架》,把高校分类与高校的职能紧密联系在一起,颇有新意。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和论述教学服务型大学的重要著作。我国现有普通高校2 500多所,传统的分类大致有五类: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和职业技能型。各类高校都有四个职能: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学型大学一般指新建本科院校,以教学为主要任务,但各校在四方面的职能上有所侧重。徐绪卿教授提出的教学服务型大学,是强调教学型大学更好地服务社会,强化社会服务职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服务型大学是一种新型的院校定位,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多样化发展的产物。从教育发展史看,中世纪以后的大学最初只有教学(培养人才)职能,是“象牙塔”里的大学;1810年德国的洪堡创立柏林大学,打破了大学以人才培养为唯一职能的格局,提出大学应该具有科学研究的职能;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学的第三职能——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使大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克拉克·克尔在《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一书中指出:“社会是变化的,而且随着新知识的产生,随着技能的增加,随着需要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应付前进中的文明的复杂情况,随着更多的人希望受到高等教育,教育在社会内部变得越来越重要。从而,不断地有新的服务领域打开,高等学校应该对此作出反应。”另外,根据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基础,服务职能不属于高等教育发展的认识论哲学范畴,而属于政治论哲学范畴,这也是美国实用主义精神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体现。
在我国,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逐步得到彰显。“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概念较早见于2007年刘献君教授在《教育研究》发表的《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兼论高等学校分类》一文之中,该文初步提出了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的路径和对策。由于当时对这一类型学校的研究不多,认识还不够深入,虽有部分学者和高校关注,但并没有引起广泛的讨论。2010年,部分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在制订“十二五”发展规划时开始对自身定位进行广泛探讨。新建本科院校都是教学型本科院校,但是又不囿于教学的单一职能,此时教学服务型大学作为一种学校类型和一类学校的定位,开始引发学术界的深入讨论,浙江树人大学、黑龙江科技学院、武汉纺织大学和宁波大红鹰学院等10余所高校都先后提出了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并在“十二五”期间积极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探索性实践。
徐绪卿教授的专著《教学服务型大学:理论研究与制度框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深入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成果。专著以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多样化发展为背景,以大学发展历史、职能分化及其分类逻辑为基础,提出了教学服务型大学作为一种新型院校定位产生的逻辑必然性和社会合法性;深入研究了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基本理论,探讨了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概念、内涵与基本特征,提出了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基本理念。从大学职能视角看,专著深入阐述了教学服务型大学人才培养、科研服务与学生服务体系;从制度与组织视角看,专著深入探讨了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基本理念、组织设计、制度框架、文化创新与发展战略。总之,专著初步形成了基本理论、制度组织构架及其实践路径的教学服务型大学基本框架体系,为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较有价值的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教学服务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新兴产物,它的出现既符合世界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逻辑,更具有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必然性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性。专著紧紧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需求,从理论与实践层面阐述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基本内涵、基本功能与发展战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理论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五个基本特征。
1.时代性。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产生了一批新型本科院校,部分本科院校通过体制改革进行了合并与调整,部分中等学校、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一些老牌本科院校通过多种途径建立了二级学院并转制为独立学院,目前这部分本科院校达到了700余所,占据了我国本科高校的半壁江山。正如专著中所指出的,这部分学校在管理体制、大学使命、教育经费投入和教育服务区域上均具有浓厚的地方性色彩,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建设成为其主要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选择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定位非常必要,也非常贴切。因此,专著针对大众化时期的高等教育发展,满足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改革与定位调整需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理论性。专著以历史逻辑的视角,阐述了大学发展历史及其职能演变史,详细论述了从中世纪时代大学职能演进及其类型到现代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化,深入探讨了高等教育分类的理论基础、世界高等教育分类方法及我国高等教育分类的基本状况,指出教学服务型大学的产生是大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当前高等教育系统走向开放化和多样化,大学服务职能应该得到回归。高等教育加快分化与加速转型,必然产生新的高校分类类型。专著从理论视角深刻地研究了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社会合法性与逻辑必然性,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3.系统性。专著系统地阐述了教务服务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基本职能与组织设计,初步形成了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与制度性框架。一是分析了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须“注重应用、服务需求”,科学研究须“以任务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内部治理须“以生为本、以师为尊”,学校发展须“校地互动、特色发展”。二是阐述了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基本职能,系统研究了人才培养服务体系、科学研究服务体系以及学生服务体系。三是道出了教学服务型大学以服务为基本宗旨,具有自身发展的基本理念,在组织设计、文化建设以及发展战略层面均具有独特性。
4.创新性。专著创新性地提出了增加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分类,扩充了高校分类类型,丰富了高校分类理论,并且围绕教学服务型大学进行了理论与制度的研究创新,认为教学服务型大学可以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创新性地引入“服务”的核心理念,将现代服务理念融入到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办学理念之中;创新性地提出了将服务流程融入到对组织的整体设计与再造之中,确立服务导向的高效组织结构体系和灵活的内外适应性运行机制。专著具有较好的创新性,填补了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是对教学服务型大学的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与探索。
5.实践性。徐绪卿教授领导的浙江树人大学是我国最早获得批准的全日制民办高校,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学校定位于教学服务型大学,并在“十二五”期间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专著以校本为实践基地,广泛吸收了其他同类高校的办学经验,构建了教学服务型大学发展的理论框架和组织制度体系,为我国新建本科院校选择教学服务型大学定位及其规划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参考作用,在推进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和调整战略定位的改革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教学服务型大学:理论研究与制度框架》自出版以来,受到了学术界和同类高校的高度关注。专著出版一年时间就售罄,这在现行的学术专著出版界并不多见,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也说明社会对教学服务型大学探索有着相当广泛的认知基础和探索需求。值此“十三五”规划开局之际,该著作进一步修改并再版,我相信,这将进一步推动学术界对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持续关注,引发更多同类高校对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研究并持续推进实践层面的改革和探索,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理论研究与制度设计,推动高校转型,使更多的高校在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创造更多、更好的业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 毛红霞)
2016-09-29
杨德广,男,江苏南京人,教授。
特 稿
10.3969/j.issn.1671-2714.2016.0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