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经济学期刊国际化的几个问题

2016-01-23蒋南平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国国际化

蒋南平

(西南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成都 610074)



中国经济学期刊国际化的几个问题

蒋南平

(西南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成都 610074)

摘要:中国经济学期刊的国际化是一个被全球受众知晓、接受、运用的过程。它受中国的科技水平、文化交流难易、传播手段、自身质量、对外开放程度、国际受众因素的影响。传播手段及自身质量是可控因素。数字化可以催生中国经济学期刊形式上的国际化。中国经济学期刊国际化的实质是使其成为全球共有、共享、共用的国际性期刊。中国经济学期刊的民族性完全融合于国际社会之后,才是真正达到了国际化的境界。

关键词:中国;经济学期刊;国际化

为了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经济社会目标,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强调要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及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前提下,通过“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具体实施重点经济区战略、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创新驱动战略,来推进中国经济社会的进步。显然,这一系列战略有着强烈的“开放促进进一步改革”的特征。中国经济学期刊作为反映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反映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成果的重要窗口,长期担负着“汲取众家经济思想精华、引导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它的开放尤其是对外开放是实现这个使命的重要途径。因此,中国经济学期刊的国际化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中国经济学期刊国际化内涵

长时期以来,国际化问题被学界普遍关注,并被不同领域的学者解读。在许多学者眼中,“国际化”被等同于“全球化”,或者是“全球化”的同义语。实际上,“国际化”与“全球化”是有区别的,但却是紧密相联的。所谓国际化,是某一事物融入全球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等方面的过程。所谓全球化,则是某一事物融入全球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等方面的过程及结果。所以全球化包含国际化,这也是一些学者将全球化看成国际化或等同于国际化的重要原因。中国经济学期刊的国际化,即是其融入全球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等方面的过程。

国际化可以按不同领域进行分类,如政治的国际化、经济的国际化、军事的国际化、文化的国际化、宗教的国际化、教育的国际化等;可以按不同主体进行分类,如企业的国际化、银行的国际化、政治的国际化、期刊的国际化等等;还可以按某一领域的发展环节进行划分,如按经济领域中社会再生产的多个环节进行分类,如直接生产的国际化、流通的国际化、分配的国际化、消费的国际化等等。国际化既然是一个过程,就必然涉及到国际化的程度。有学者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企业国际化的模型,根据中国及外国银行业的特征,提出了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模型[1]。经济学期刊国际化水平,也应根据经济学期刊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国际化模型,并测算其国际化的程度。

由于国际化与全球化具有紧密的联系,故而不少学者从全球化角度来看待国际化,使国际化及全球化的认识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的过程。1944年,瑞瑟与戴维斯这两个美国学者率先提出“全球化”的概念,主要是指“全世界性”的意思。随后,这个概念被各学科领域的学者不断演绎。西方著名学者乔治·莫德尔斯基认为,在人类进入21世纪之时,“全球化”正迫使人们重新思考政治共同体的性质。的确,全球化是对民族国家是最好的共同体这样一个现代化的正统观念提出的挑战[2]。在他眼中,全球化、国际化是21世纪民族国家谋求世界新格局下政治上一致的世界体系的结果。文化学领域的学者则将地球看作一个村庄,认为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在地球村经历着国际化及全球化的巨大转型,这种转型不仅会表现在各国文化的交流及合作上,还会表现在媒介技术上。在国际化或全球化的进程中,全球市场将不持偏见地吸收西方的科学技术,日本的管理模式,中国、泰国和印尼的烹调术,非洲的表现形式等等;这些东西或事物都具有共同的市场价值。社会学家则将全球化看成全球整体性及全球相互依赖性意识的增强[3]。或被认为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社会联系性的加强,由于这种社会联系性的加强,使各个国家打破地域界限,将其影响扩散到原来被认为遥不可及的地方和人群之中[4]。而经济学家们则更加侧重从经济活动的实质来看待全球化问题,把不同国家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方面的经济活动中的一体化趋势看成是全球化。所以,早在1997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认为:“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及形式的增强。”[5]而德国著名经济学家吉尔施则认为:“全球化只是用于形容一个早就开始的漫长的发展进程的一个新词汇:资本主义经济方式在空间方面扩展到了世界边缘。”[6]显然,从不同学科专家们的论述,可见国际化及全球化一定显示着一种事物被全球知晓、接受或接纳,被运用,最后融为一体的特征。中国经济学期刊的国际化,也必然是一个被全球知晓、接受或接纳,被运用,最后融为一体的过程。

二、 中国经济学期刊国际化的影响因素

中国经济学期刊国际化既然是一个过程,就必然涉及各个国际化的重要环节,即被国际社会所知晓、接受或接纳及运用的环节。中国经济学期刊国际化的程度主要涉及几个因素。第一,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长期以来,中国科技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欠发达国家,要发展自己都概莫能外地关注科技发展水平高的国家的理论与实践。经济学期刊是社会科学中经济科学发展的视窗,在中国科技实力不强之时,知晓度不高,从而不被接受、运用是理所当然的。第二,文化交流沟通的程度。长期以来,中外文化的差异如语言文字,语境习俗特别是传统观念的严重差异,形成交流屏障,造成中国经济学期刊的国际化程度低。第三,传播手段及途径。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学期刊的发行、出版主要靠国内发行商、出版商,而要让国际知晓,则主要靠国际运营商。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特别是期刊在传播方面运作的高成本,使中国经济学期刊的国际影响很难扩大,造成中国经济学期刊难以被国际社会广为知晓、接受及运用。第四,中国经济学期刊自身的质量。中国经济学期刊种类尽管为数不少,但自身的质量问题也成为难以被国际化的重要因素。当然,这里指的质量是广义的质量,包括不符合国际通行的体例、规范、装帧设计以及文风、表达习惯,特别是专业水平较低、刊载的科学文章科技含量低,甚至存在学术造假从而影响期刊信誉等等,从而可能加剧减少对中国经济学期刊的关注度。第五,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中国经济学期刊的对外开放程度是与国家对外开放的程度息息相关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仅30余年,因此,中国经济学期刊随着对外开放程度而被国际社会广泛知晓、接受运用,将有一个过程。第六,国际社会的受众因素。中国经济学期刊要被国际社会广泛知晓、接受和运用,还要受到国际社会受众自身的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受众的专业水平、文化接受度、国别语言等等的影响。而中国经济学期刊要被国际社会接受或接纳,则上述六大因素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中国经济学期刊自身的质量以及国际受众的自身因素。而要被运用并使中国经济学期刊能融入国际社会从而国际化,主要的关键因素则是中国经济学期刊所反映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高水平。

如果将上述影响因素划分为可控因素及不可控因素,则中国科技发展水平、文化交流沟通的障碍、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国际社会受众的因素是中国经济学期刊自身不可控制的,属于不可控因素。而传播手段及途径、中国经济学期刊自身的质量则是可以通过中国经济学期刊自身的努力加以控制的,因此属于可控因素。如果说中国经济学期刊面对众多的不可控因素只能因势利导的话,则可控因素的控制及改善,则是中国经济学期刊国际化的重要契机。因此,如何加速中国经济学期刊的国际化问题就转化为当前如何尽快解决传播手段与途径、尽可能提高中国经济学期刊的质量、并反过来促进其他四大因素的改善,从而真正实现中国经济学期刊的国际化问题。当然,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是相对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当中国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而被国际社会广泛地关注之后,可能形成许多国外高质量的经济学研究成果被中国经济学期刊采纳,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学期刊的关注度及学术质量,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三、 中国经济学期刊的国际化与数字化

前已所述,在影响中国经济学期刊国际化的六大因素中,传播手段及途径及中国经济学期刊自身质量是两大可控因素。由于期刊质量受到一系列条件的制约且与经济学期刊的编辑人员的长期努力有关,因而相较传播手段和途径而言,控制的过程更漫长,效果显现更间接。因此,面临当代世界“大数据”“互联网”的新型数字化的时代,数字化催生中国经济学期刊的国际化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一些学者认为,在新型数字化的时代,大数据可能毁灭许多行业,特别是毁灭人们视为继第一、二产业之后而方兴未艾的第三产业。这种状态下,当然会威胁到中国经济学期刊自身的生存。其理由是,大数据时代可以不需要期刊编辑部,可以不需要图书馆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可以不需要出版业和印刷业。因为只要打开类似当前普遍使用的手机或功能更多的更巧的终端装置,任何信息都知道了。即便需要进行信息的采集、编辑整理、改造、利用等等,根据智能机器人在时下的表现,已经可以完全得以实现。从期刊的发展史来看,当世界第一份期刊于1665年在法国出现后,仅有350年的历史,但就是在这样短暂的时间里,包括中国经济学期刊在内的期刊已经发生了多次巨变。因为从期刊的内容看,已经历了由单科发展到多科发展,由综合发展到当今的新分化趋势;从期刊传媒体看,已经历了纸媒到电子媒阶段;从期刊的传媒形式看,已经历了它媒体到自媒体的阶段……。这些根本性的变革,引起期刊界的及一些学者恐慌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我们认为这种变革非但不是坏事,反而是中国经济学期刊更加迅速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契机。这是因为第一,新型数字化的发展,拓展了中国经济学期刊的国际化新途径。过去,期刊内容的被知晓主要靠传统的发行渠道,费时费力,成本很高,受众面小。而数字化则克服了传统发行渠道的缺点。第二,新型数字化的发展可以使中国经济学期刊具有吸引受众的新形式。传统的期刊内容的表现形式单一、枯燥、感染力弱,因而吸引受众的面小。而新型数字化时代,可使包括中国经济学期刊在内的期刊内容在表现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彩,形成人—机互动、文字—图画互换、知识—娱乐互融、专业—非专业互补的局面,同时增加可视性、可读性、可解性,可娱性,从而增加更多的受众。第三,新型数字化的发展可使中国经济学期刊的传播速度更快,增加单位时间的信息传播量,增加单位时间受众、接受期刊内容的频次。由于数字化会大大缩短期刊信息的传播周期,使受众得到的信息数量更多,质量更高,从而使中国经济学期刊的影响力更大。第四,新型数字的发展,可使中国经济学期刊的传播范围更广,国内外受众更多。由于新型数字化改变了传媒的形态,过去传统的纸媒、广电媒队伍中,又有了网络媒体这个新伙伴。当前,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学期刊开始广泛使用的重要传播手段。特别是近年自媒体的形成,又开始形成中国经济学期刊的授众与受众直接合为一体的态势。特别是更新潮的人都是自媒体的态势,可能会使中国经济学期刊的受众遍布全球。

当然,我们也认为不能过分夸大数字化对中国经济学期刊国际化的作用,因为即便数字化影响受众的数量越来越多,面越来越广,从而可能遍及全球,但也仅仅只能形成表面上或形式上的国际化。因为中国经济学期刊的真正国际化,是其刊载的内容被国际社会真正接受,真正被国际社会借鉴和运用,真正使中国经济学期刊成为全球性的共有、共享、共用的经济学期刊。而要达到此目的,这就需要中国经济学期刊利用新型数字化带来的信息传播快而广的优势,改善期刊自身质量,并增强期刊内容的可读性、可理解性,特别是要增强其内容的科技含量,这样即便存在其他四大不可控的影响因素,也能够通过源源不断吸纳国内外顶尖科技成果,实现整个中国经济学期刊的国际化。

四、 中国经济学期刊的国际化与民族化

如前所述,由于中国经济学期刊的国际化受六大影响因素的制约,而新型数字化的发展也只能催生形式上的国际化,实质上的国际化则需要中国经济学期刊传播的内容要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和运用,从而使带有国别色彩的中国经济学期刊通过去掉国别色彩成为真正全球共有、共享、共用的期刊才能达到。但即使中国经济学期刊在四大不可控因素影响下通过可控的改善自身期刊质量、吸纳国内顶尖科技成果而走向国际化,可真正要加以实现,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还必须关注国际文化交流的障碍,因为文化所反映的文字、语言、习惯、观念的不同,不仅会使中国经济学期刊通过两大可控因素即提高自身质量、加强传播手段与途径等所形成的哪怕是形式上的国际化都不能稳固,而且还会制约实质上的国际化的形成,并反过来严重影响国家对外开放的效果,严重影响科技成果的交流与转化,严重影响国际受众的接受、理解、运用程度,最终无法实现国际化。因此,在对中国经济学期刊施加其他五大影响的积极作用时,必须同时更加努力地解决中外文化交流与沟通的障碍问题。特别要指出的是,这里所指的文化问题实际是民族化的问题。中国经济学期刊的民族性只有消融于国际社会之后,才算是真正达到了全球共有、共用、共享的国际化。

关于民族化问题,我们赞成斯大林对民族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7]64他还认为“只有一切特征都具备时才算是一个民族”[7]64。按照斯大林的定义,民族化主要体现在人类社会某一部分难以分离的稳定共同体的文化上,因为这种文化造成了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心理素质及观念、社会生产及生活、社会凝聚力及其他种种差别。这些差别因为其稳定性而难以消除,使得中国经济学期刊在国际化过程中必须要克服世界各国的民族化之后,通过扫除文化交流与沟通上的障碍,才能真正使期刊传播的内容被国际社会接受与运用,达到国际化的目的。因此,当前我们要做好下列工作:克服中国经济学期刊文化交流的障碍。第一,通过期刊这个桥梁,加强同国外各期刊、各民族的联系与合作,将各国受众作为中国经济学期刊国际化的整体性主体及对象,使各国受众能及时地平等地共同地享有现阶段的中国经济学期刊传播的科学成果。第二,施加中国经济学期刊文化的影响。通过各种途径使各国受众首先能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去理解、运用现有的中国经济学期刊反映的成果,并逐步用中国经济学期刊倡导的文化内涵作为共同遵循的原则、方法及世界观,进而使全球受众逐步形成共同的国际化理念。第三,加强中国经济学期刊与国外期刊的文化互融关系。这就需要通过加强各国受众的区域性、国际性的各种交流,逐渐使中国经济学期刊国际化的成果能通过彼此交流而共有、共享。第四,逐步固化中国经济学期刊国际化的初步成果及过程。通过中国经济学期刊国际化初步成果的共有共享,逐步影响全球受众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摒弃落后的民族心理趋势及观念,并消除历史上遗留下的不平等及不合理关系,形成在共享共有基础上能共同运用的中国经济学期刊的新成果。

参考文献:

[1]蒋海曦.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国际比较(2008—2013)[J].当代经济研究,2015(12):76-81.

[2]GEORGE MODELSKI. Long Cycles in World Politics[M].Washingt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87:239.

[3]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M].梁光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30.

[4]GIDDENS A.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M]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64.

[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愿景[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55.

[6]里斯本小组.竞争的极限[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227.

[7]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责任编辑彭何芬)

Some issues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Economics Periodicals

JIANG Nan-ping

(EconomicsSchool,Southwestern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Chengdu610074,China)

Abstract: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economics periodicals is a process of being well known, accepted and applied worldwide. It is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the Chines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level, the difficult extent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s, self-quality, the extent of openness, and the size of international targets. In particular, transmission methods and self-quality are two controllable variables. Digitization can accelera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Chinese economics periodicals in form. The essenc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economics periodicals is to make it an international periodical that can be possessed, shared and applied together all over the world. Only when the Chinese national features are integrat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can the Chinese economics periodicals really reach a higher level in its internationalization.

Key words:China; Economics Periodicals; Internationalization

收稿日期:2016-01-21

作者简介:蒋南平,男,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经济学家》编辑部主任,主要从事理论经济学及期刊管理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C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1505(2016)03-0120-05

猜你喜欢

中国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国个体防护产业国际化展望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陌陌唐岩:以新品提速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