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间质性膀胱炎膀胱黏膜的组织病理检查意义

2016-01-23孙志军李和明赖学佳

浙江临床医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膀胱炎肥大细胞间质性

孙志军 李和明 赖学佳

间质性膀胱炎膀胱黏膜的组织病理检查意义

孙志军 李和明 赖学佳

目的 探讨将膀胱黏膜上皮组织形态学的特征及改变用于间质性膀胱炎(IC)诊断疗效观察中的价值。观察IC患者膀胱黏膜上皮和膀胱黏膜肥大细胞浸润及脱颗粒情况。方法 对28例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的IC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膀胱黏膜的组织形态学检查。参试者分别接受膀胱灌注治疗、口服药物治疗、膀胱水扩张治疗等方法之一或联合治疗,于治疗前、后分别接受膀胱黏膜病理检查,采用普通光镜观察膀胱黏膜上皮和黏膜肥大细胞浸润情况。并在治疗前后同一时间窗进行盆腔疼痛和尿频/尿急症状评分(PUF)。结果 治疗前后膀胱黏膜上皮断裂缺失情况与PUF评分的一致性比较:r=0.739,P<0.05;肥大细胞浸润情况与PUF评分一致性比较:r=0.827,P<0.05。 结论 膀胱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和PUF评分有一致性,可用于间质性膀胱炎疗效观察,评估相关治疗方法的疗效,为患者后续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客观的依据。

间质性膀胱炎 膀胱黏膜 黏膜损伤

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是泌尿外科常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原因尚未明确,好发于中年女性群体,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和慢性膀胱及盆腔疼痛[1]。目前已知其主要特点是膀胱壁层的进行性纤维化伴膀胱容量缩小,发病率约52~67/10万[2],其病理改变主要是膀胱黏膜通透性增加,膀胱壁肥大细胞浸润。目前研究认为感染因素、免疫病变及心理作用是IC的主要病因[3]。发病机制不明确导致缺乏能够提供有效的客观依据的手段评估各种治疗手段的临床疗效,目前临床多采取盆腔疼痛和尿频/尿急症状评分(PUF)间接评价患者病情。本文通过对比28例IC患者治疗前后的膀胱黏膜组织病理改变,探讨膀胱黏膜组织病理检查在IC疗效观察中的意义,为临床诊断和评价IC病情提供新的思路。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28例来就诊的女性IC患者,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伴耻骨上或会阴部疼痛,尿常规及尿培养均为阴性且反复抗感染治疗无效,麻醉下水扩张试验阳性,年龄24~58岁,平均(41.1±5.73)岁。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已签署实验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28例患者分别接受膀胱灌注治疗、膀胱水扩张治疗、口服药物治疗等方法之一或者联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分别接受膀胱黏膜组织病理检查,在膀胱扩张时取活检,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全部蜡块连续切片行HE染色,常规膀胱黏膜上皮的病理组织学检查,并且每例标本随机抽取10个高倍视野观察并记录平均肥大细胞数。并在治疗前后相同时间窗进行盆腔疼痛和PUF评分,>13分者为阳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15.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后膀胱黏膜损伤情况变化与 PUF 评分变化情况相关性统计结果如下: 膀胱黏膜上皮断裂缺失情况与PUF评分的一致性比较:r=0.739,P<0.05,两者之间有相关性;肥大细胞浸润情况与PUF评分一致性比较:r=0.827,P<0.05,两者之间有相关性。

3 讨论

IC/PBS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其病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隐匿性感染;遗传因素;膀胱黏膜屏障破坏;神经源性炎症反应;肥大细胞活化;自身免疫性疾病;尿液的毒性作用等[4]。近年来,被广泛接受的两个观点:(1)IC/PBS是由于膀胱黏膜上皮的黏液层中黏多糖复合物(GAG)缺乏造成的[5]。正常的膀胱黏液层(GAG层)能阻止尿液及其中毒性物质损伤膀胱内壁肌肉层和神经的作用[6],各种原因导致膀胱黏膜损伤,GAG层的缺失,使膀胱内壁上皮渗透性增加,尿液以及其中以钾离子为主的潜在毒性物质渗透至黏膜下层,引起接触性损伤,导致感觉神经去极化,引起尿频、尿急、尿痛等临床症状[7]。(2)肥大细胞的增多和激活。IC/PBS患者膀胱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增高,导致钾离子、化学物质、药物、细菌等进入膀胱壁内,从而引起肥大细胞激活,引起炎性细胞趋化、渗出、血管扩张、充血等。肥大细胞是多功能免疫细胞,激活的肥大细胞通过脱颗粒释放介质发挥Ⅰ型超敏反应;肥大细胞在宿主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反应以及机体的免疫调节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表明IC患者膀胱壁肥大细胞增多,可以作为IC的诊断和评价指标。进一步研究表明,溃疡型IC患者膀胱黏膜层肥大细胞数量有6~10倍的增加,非溃疡型有2倍的增加。

在IC/PBS治疗方面,方法多样,口服药物、膀胱药物灌注、膀胱水扩张等都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各种方法治疗原理及效果各异,有时根据临床需求,可联合多种方法共同治疗,但是,如何评估临床治疗效果却是比较棘手的问题。目前主要依靠PUF评分、O'Leary-Sant 症状和指数评分等主观依据,缺乏有效的客观依据。PUF评分及O'Leary-Sant 症状和指数评分均为症状学指标,患者的文化程度或心理状态均会直接干扰疗效的观察结果,因此,在IC/PBS临床疗效观察过程中,迫切需要一种可以提供确切客观依据的方法。

通过本次临床研究,作者发现膀胱黏膜病理检查在IC疗效观察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膀胱黏膜病理检查的主要表现是治疗前光镜下IC/PBS患者膀胱壁形态改变,包括膀胱黏膜上皮剥脱或溃疡形成、黏膜层断裂缺损等。治疗后诉述情况有好转;治疗前黏膜肥大细胞表达比治疗后明显活跃(P<0.05)。并且诉述指标与PUF评分有相关性,参考意义重大。后期研究可进一步借助透射电镜等仪器检查进一步探究膀胱黏膜病理改变与PUF评分等患者主观症状之间的相关性,结合目前的主流GAG层损伤理论,可考虑应用GAG类药物灌注修复黏膜损伤层并探究其病理改变,应用透明质酸或可取得一定疗效。

1 Hanno PM,Burks DA,Clemens JQ,et al.AUA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terstitial cystitis/bladder pain syndrome.J Urol, 2011,185(6):2162~2170.

2 HannoP. Intersitital cystitis: epidemiology, diagnositc criteria, clinical markers. Rev Urol,2002,4(suppl 1):S3~S8.

3 杜鹏,乔永忠,朱绪辉,等.膀胱灌注透明质酸钠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临床研究.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9,30(9):599~601.

4 刘哲,周航,谢科,等.间质性膀胱炎病因学及治疗.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9(12):70~72+78.

5 徐刚,张勇,冯志骏,等.间质性膀胱炎的早期诊断治疗.2009年浙江省男科、泌尿外科学术年会,2009.73.

6 杨勇.膀胱疼痛综合征/间质性膀胱炎临床研究进展.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2,33(9):705~707.

7 Goin JE,Olaleye D,Peters KM,et al.Psychometric analysis of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Interstitial Cystitis Scale:implications for use in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J Urol,1998,15(9):1085.

315020 浙江省宁波市第九医院泌尿外科(孙志军 赖学佳)

315010 浙江省宁波市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李和明)

猜你喜欢

膀胱炎肥大细胞间质性
间质性肺炎知多少
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对间质性肺疾病的治疗效果评价
具有自身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炎的临床特点
膀胱炎是怎么回事
行为治疗在非溃疡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肥大细胞活化综合征
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骨组织肥大细胞增生及其病理学意义
电切镜联合输尿管镜在腺性膀胱炎中寻找困难输尿管开口的应用
三种人易患膀胱炎
肥大细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