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越商品贸易情况研究

2016-01-22郑国富

对外经贸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中国越南

郑国富

[摘要]通过分析2014年中越贸易的主要商品、商品类别及结构,中越产业内贸易商品情况,商品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商品贸易的互补性与竞争性,认为存在商品贸易种类单一,商品结构不合理,产业内贸易不足,产品竞争性显著等问题。提出以下建议:挖掘商品贸易潜力,拓展腹地市场,进一步优化商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业内贸易水平,增加互补性产品出口,减少竞争性产品出口。

[关键词]中国;越南;双边贸易;商品结构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12-0020-04

随着中国与东盟的深化合作,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越双边贸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2014年,中越贸易额836.32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7.72%,中国继续保持越南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其中,中国对越南出口637.31亿美元,同比增长31.17%,自越南进口199.00亿美元,同比增长17.81%,仅次于美国成为越南第二大出口市场,中越贸易顺差438.31亿美元,同比增长38.29%。

一、中越商品贸易情况分析

(一)主要商品、商品类别及结构

1.主要商品

2014年,在中国对越南出口前十大商品中,电气与电子设备(HS85)和机械设备(HS84)位居前列,两者所占比重合计达31.13%,其他商品所占比重较小,非针织服装类(HS62)和人造纤维(HS55)呈倍增态势。中国自越南进口前十大商品中,电气与电子设备(HS85)“一支独大”,所占比重达41.50%,增长率为18.55%,同时,矿物燃料(HS27)、棉花(HS52)、新鲜水果(HS08)和鞋类(HS64)等部分商品均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速度,但蔬菜和食用根茎(HS07)出现小幅负增长(见表1)。

2.商品类别

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ITC),2014年,中国对越南出口商品主要集中于STIC5、STIC6、STIC7和STIC8类,所占比重合计超过出口总额的3/4;中国自越南进口商品则主要集中在STIC8,几乎占进口总额的一半。在双边贸易中,除STIC1类商品呈负增长外,其他各类商品均保持两位数以上高速增长,尤其STIC8增长最为迅猛(见表2)。

3.商品结构

据SITC分类标准:0—4类为初级产品,5—9类为制造业产品,其中,第6、8类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第5、7、9类为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2014年,中越贸易商品结构较2013年有所优化,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小幅上升,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下降。中国对越南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为17.87%,工业制成品占82.13%,其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54.28%,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占27.85%,呈现低微式增长;中国自越南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占34.28%,工业制成品占65.72%,其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54.29%,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占11.43%(见表3)。

(二)中越产业内贸易商品情况

产业内贸易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既出口又进口同类产业商品的现象,经济学界常用产业内贸易指数(IIT)来衡量两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程度,公式为:

IIT=1—EX—IMEX+IM

其中,EX为某种商品出口额,IM为某种商品进口额。0≤IIT≤1,IIT值越大,表示两国间产业内贸易程度越高;反之,愈低;当IIT=0时,表示两国间无产业内贸易;当IIT=1时,表示两国贸易合作中某种商品出口额与进口额相等,即表示两国为完全产业内贸易。

2014年,在中越双边贸易合作中,双方边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STIC8),其IIT指数为0.73,较2001年大幅增长,中越两国产业内贸易合作已由过去的初级产品(STIC1、STIC2、STIC4)而逐渐转向工业制成品的劳动密集型产品(STIC8),尤其电气与电子设备(HS85)产业内贸易程度最高,IIT指数高达0.81,主要包括有线电话、电报设备(HS8517)等,自越南进口该类商品主要包括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HS8542)、无线电设备(HS8525)等,但双方在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STIC 5、STIC 7、STIC 9)的产业内贸易发展程度相对较低,且发展滞缓(见表4)。

(三)中越商品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主要用于衡量一国贸易商品在世界市场中的比较优势,公式为:

RCAij=Xij/XitXwj/Xwt,其中,RCAij代表i国j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Xij代表i国j产品的出口额,Xit代表i国的总出口额,Xwj代表世界j产品的出口额,Xwt代表世界的总出口额。

若RCA≤0.8,表示该国某商品再国际市场处于比较劣势,即缺乏竞争优势;若0.82.5,表示具有极强竞争优势。

2014年,中越两国出口商品在极强竞争优势项目中交集较多,表示双方该类商品在世界市场中均具极强竞争优势且相互间竞争性也较强,在较强竞争优势和中度竞争优势两个项目中交集相对较少,表示双方该类商品在世界市场相互竞争性较弱,同样在比较劣势项目中交集也相对较多,表示双方该类产品在世界市场均缺乏竞争优势(见表5)。

(四)中越商品贸易的互补性与竞争性

若两国商品RCA>1时,则表示两国某产品在世界市场同时具有比较优势,即双方贸易关系具有竞争性;若两国的RCA<1时,则表示两国某种产品在世界市场同时表现为比较劣势;若一国RCA>1而另一国RCA<1时,则表示一个国家在某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另一个国家在该产品上具有比较劣势,即双方贸易关系为互补性,若具有比较优势国家的RCA>2.5时,则表示在该产品上双方贸易关系为极强互补性。

2014年,中国对越南出口竞争性关系商品所占比重达44.00%,互补性和极强互补性商品所占比重合计为40.40%,均处于比较劣势为15.60%;同时,越南对中国出口竞争性关系商品所占比重为58.19%,互补性与极强互补性商品占27.07%,均处于比较劣势商品占14.74%。总体而言,在中越双边贸易中,商品竞争性要略大于互补性,在越南对中国出口贸易中表现更为突出(见表6)

二、中越商品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一)商品种类单一

2014年,中国对越南出口前十大商品所占比重合计达63.78%,前二十大商品占82.56%,出口额超过10亿美元的商品只有16种,仅有22类商品出额占出口总额比重超过1%,其余77类商品出口额较低。中国自越南进口商品中,电气与电子设备(HS85)所占比重高达41.50%,前十大进口商品所占比重合计为82.08%,进口额超10亿美元的有5类,有16类商品进口额占进口总额比重超过1%,而余下81类商品进口额较小。

(二)商品结构不合理

2014年,中越双边贸易商品结构仍不够合理。中国对越南出口商品中,尽管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呈逐渐上升态势,但上升幅度有限,主要依赖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拉动,如非针织服装类(HS62)、陶瓷制品(HS69)增速均超过200%以上,相对而言,所占比重较大且附加值较高的除电气与电子设备(HS85)、机械设备(HS84)、铁道及电车道车辆外,车辆及其附件(HS87)等增长乏力,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商品出口严重不足且增长缓慢。中国自越南进口商品中,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实现较快增长,但进口额和所占比重同样很低,其增长动力基本来自于一些矿产资源产品的高速增长,如HS71(宝石类)、HS75(镍及其制品)、HS79(锌及其制品)增长率分别高达235.09%、118.52%和600.00%。

(三)产业内贸易不足

2014年,中越双边产业内贸易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STIC6、STIC8),尤其STIC8类商品产业内贸易较2001年呈现大幅攀升,初级产品(STIC0、STIC1、STIC4)产业内贸易指数较2001年大幅下降,而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STIC5、STIC7、STIC9)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低,HS52(棉花类)产业内贸易指数最高,其中,STIC7、STIC9较2001年呈下降趋势。中越两国产业内贸易不足严重制约了两国贸易发展,不利于双边贸易总量扩增和层次升级。

(四)产品竞争性显著

在中越双边贸易中,相互竞争性商品所占比重相对较高,导致出现“替代效应”和“挤出效应”,彼此商品同质化竞争激烈,无疑给未来双边贸易摩擦与争端埋下各种“隐患”。2014年,在中国对越南出口贸易中,相互竞争性商品所占比重高达44.00%,而互补性和极强互补性商品合计却仅为40.40%;在越南对中国出口贸易中,竞争性商品所占比重更高,为58.19%,互补性与极强互补性商品所占比重为28.07%,导致长期以来越南对中国出口乏力,进而加剧越方外贸逆差,不利于未来两国贸易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推动中越贸易商品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挖掘商品贸易潜力,拓展腹地市场

挖掘商品贸易潜力。在双方贸易中,有为数众多的商品贸易额较低,未来仍具有巨大增长潜力和空间,应大力推动拥有互补性和极强互补性且的商品贸易。同时,拓展腹地市场。目前双边主要开展边境贸易,两国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应积极开拓双方内陆市场,做好商品推介宣传,密切沟通与合作,搭建地方性商品展示平台,拓展和延伸国内销售渠道,构建营销网络综合体系,充分挖掘相互潜在市场需求。

(二)进一步优化商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

提升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在未来双边贸易合作中,应扩大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商品贸易,积极扩大中国新兴、高端类制造产品的出口,不断优化商品结构。长期以来,中国部分企业在对越南出口中忽视了产品质量及售后服务,对此,中国企业要顺应越南国内经济和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加快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和层次,提高商品质量,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服务意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由“以量取胜”转向“以质取胜”,不断提升合作层次。

(三)提升产业内贸易水平

加快相互投资合作,积极实施产业转移和承接,加强中越两国制造业产品及其中间产品的贸易,提高产业内贸易比重和产业内贸易层次,加快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产业内贸易,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涵,优化增长模式,逐渐形成合理的国际区域生产分工格局,实现共赢。

(四)增加互补性产品出口,减少竞争性产品出口

两国应立足自身优势,综合考虑对方国内市场需求特征,充分挖掘互补性商品贸易潜力。在中国对越南出口贸易中,中国具有较强竞争优势且双方处于极强互补性的商品尚未获得充分开发,如HS43、HS58、HS66、HS86、HS92、HS96;越南也有独具较强竞争优势且双方处于极强互补性的商品,如HS09、HS14、HS25。

鉴于当前两国贸易商品竞争优势较为接近或部分重叠,双边贸易商品竞争效应与替代效应显著,尤其近年来中国部分竞争性极强产品的剧增式出口,对越南国民经济发展和相关产业成长发展均造成了巨大冲击。对此,中越两国政府应积极引导双边贸易合作发展方向,合理规划两国外贸出口市场分布格局,尽量减少相互间的同质化竞争,以实现双赢互利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柯,范淑萍.新时期以来中越贸易的特征、障碍及改善途径[J].广西社会科学,2015(3):39-43.

[2]李伊.广西与越南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J].当代经济,2015(14):102-104.

[3]何智娟,郝敬宇.2003—2013年中国与越南贸易浅析[J].东南亚纵横,2014(4):58-62.

[4]武坚忠.越—中商品贸易与越南国际贸易政策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5.

[5]谢润德,刘再起.中越两国商品贸易的影响因素——基于扩展的引力模型实证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4(8):93-97.

猜你喜欢

中国越南
读图
越南Vedana餐厅
越南YAM餐厅
越南Chicland酒店
越南百里“银滩”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凯萨娜”侵袭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