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TPP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分析

2016-01-22李萌吴晔军

对外经贸 2015年12期
关键词:对外贸易制造业

李萌++吴晔军

[摘要]TPP作为规格最高和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开创了新的投资和贸易秩序,对加快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将产生重要影响,也将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其中制造业首当其冲。阐述了TPP形成的背景、发展历程及重要意义,并深入分析了TPP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提出以下对策:主动扩大开放与加强合作,加快制造业生产和贸易标准与国际接轨,加快制造业转移及结构升级,深入实施制造业“走出去”战略 。

[关键词]TPP;对外贸易;制造业;政策调整

[中图分类号]F7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12-0007-03

2015年10月5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简称TPP)的12个谈判国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部长会议上就进行自由贸易达成基本协议。TPP已成为有史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必将对亚太经济一体化和中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具体到中国的制造业,会受到多大影响又该如何应对,值得深入探讨。

一、TPP形成背景及发展历程

TPP的前身是由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四国发起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后由美国主导。TPP谈判始于2010年3月,TPP成员国先后进行了20多轮谈判,于2015年10月5日成功结束谈判,达成正式的贸易协定。TPP成员国形成了当前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横跨整个太平洋地区,包括文莱、智利、新西兰、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秘鲁、马来西亚、越南、墨西哥、加拿大和日本12个不同发展水平梯度的国家。TPP自开始谈判之日起,进展迅速,从经济方面考虑,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在以WTO为代表的全球贸易框架不断弱化的背景下,主要外贸参与国开始积极开展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第二,TPP是美国“五年出口倍增计划”的四大战略支柱之一,其快速形成得益于美国的积极推动。

二、TPP的重要意义

TPP开创了新的投资和贸易秩序,将成为亚太地区新的竞争性区域合作机制并将改变亚太地区的自由贸易格局,对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从TPP的规模来看,TPP谈判国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的40%,贸易规模约占全球贸易的1/4,占中国贸易的1/3,很有可能成为未来亚太自贸区的重要基础(见表1)。

从协议的模式来看,TPP是目前最高规格的自由贸易协定,对原有的贸易秩序形成冲击。TPP突破了传统自由贸易协定(FTA)模式,不再是狭义的贸易协定,而是包括了所有商品和服务在内的多层次发展的综合贸易协定。因此,TPP成员国不仅要受到贸易机制的经济因素制约,而且还要受到法律法规、社会团体、生态环境、商业模式和公众评判等非经济因素的制约。从谈判内容来看,随着谈判的推进,谈判议题不断衍生。TPP协议的主要条款包括以下几大类:货物贸易自由化、服务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边境内”措施和社会条款,以及其他条款(见表2)。

主要领域谈判议题

货物贸易工业产品、农产品、纺织品和服装、原产地规则、技术性贸易壁垒、卫生和动植物检疫措施、贸易救助。

服务贸易跨境服务贸易、电信服务、金融服务。

投资对外资的国民待遇、投资争端解决。

便利化海关合作、商务人员流动。

政策和法规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竞争政策、电子商务、国有经济。

环境和社会性条款劳工、环境和气候变化。

横向(跨领域)议题帮助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并优先从TPP获益、促进和深化亚太地区生产和分销网络的连接、透明度、增强竞争力、加强成员间的规制融合等。

相较于一般的自由贸易协定,TPP在内容上更加激进,其鲜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全面开放市场,取消所有关税和排除其他有碍于产品和服务贸易及投资的障碍。第二,创造性地提出跨领域贸易问题。三个新的跨领域问题:1.监管的一致性。通过监管的一致性使国家之间的贸易变得更容易衔接;2.竞争力和商业便捷化。通过促进区域产品和供应链的发展,提升每个跨太平洋伙伴联盟国家经济的内部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并且促进经济的整合;3.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化的贸易活动。第三,除了经济议题,TPP协议还包含了一些新出现的贸易问题,如国有企业、知识产权、劳工、环境、电子商务、通讯和绿色经济等非传统议题。

三、TPP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可以预见,相当长一段时期内TPP都会把中国孤立在外。与中国贸易往来密切的国家不断加入TPP,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中国的发展成果,特别是削弱中国制造业出口的竞争力。

从出口贸易来看,中国制造业出口将受到挤压。首先,中国与TPP成员国之间贸易往来密切,对TPP成员国出口额从2004年的247亿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780亿美元,增长了两倍多。2013年中国与TPP成员国的贸易额约占中国贸易总额的1/3。虽然中国对TPP成员国的出口在逐年稳步增长,但由于中国并未与TPP中的主要贸易大国,如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一旦这些国家通过TPP签署了自贸协定,将不可避免地产生贸易和投资的转移效应,从而对中国的对外贸易造成冲击。其次,旨在保护TPP内部市场的高标准技术性壁垒使得成员国贸易结构及流向发生重大变化,大大削弱中国产品出口到TPP成员国的竞争力。由于TPP是高规格的自由贸易谈判,包含所有货物、服务及农产品贸易,在其自身的高标准下资本流动更加自由,技术标准更加严格,加之劳工与环保标准、原产地规则标准、税目转移标准、价值增值标准和加工工序标准等制约,都会强化“对内开放,对外限制”,使得成员国贸易结构及流向发生重大变化。

从制造业结构来看,中国的高端和低端制造业都将因此受到冲击。在高端产品领域,发达国家谋划重建国际贸易规则以符合自身利益,中国或将重新成为这些新规则的被动接受者。新贸易规则中所包含的一些特殊条款,如限制国有企业条款、环境安全条款、劳工保护条款、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市场开放条款等,将进一步巩固发达国家在全球贸易规则制定方面的垄断地位和话语权,增加中国高新技术进口成本,不利于中国工业转型升级。在低端产品领域,由于TPP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及出口产品有很大不同,资源禀赋的巨大差异和互补性造成TPP内部发生投资及贸易转移。但是由于TPP中新兴经济体同中国的产业结构及要素分配趋同,在产品出口市场和结构上存在强烈的同构性竞争,必然导致中国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的出口面对激烈的同构性竞争。

本文选取出口相似度指数SI来确定中国与TPP国家在出口产品上的竞争程度。分析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署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文中计算采用SITC Rev.4商品分类法下两位数分类,共67个品种。2012年中国与TPP成员国在10个大类的相似度数据见表3。

从SI计算结果可知,除第2类产品外,总体而言中国与TPP成员国的产品相似度较高,说明中国向TPP成员国出口的产品结构趋同,具有明显的竞争关系。对制造业密集分布的第5、6、7、8类产品进行分析可知,相似度较大(大于0.7)的产业国别分布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在第5类以化学制品为主的制造业中,中国与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似度较高,对相似度贡献较大的产品为有机化学和医药产品。在第6类按原料分类的工业制成品中,中国与美国、墨西哥和越南的相似度较高。与美国和墨西哥相似度较高的产品主要集中在钢铁和金属制造为主的重工业;与越南相似度较高的产品主要集中在纱线、纤维和纺织制成品等劳动密集型初级产品。在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中,中国与越南相似度较高的产品集中在电动机械、仪器和用具,以及电气部件等加工产业。在第8类杂项工业制成品中,中国与马来西亚和越南相似度较高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家具、衣服配饰等劳动密集型初级产品。

与中国出口产品相似度最高的几个国家依次是越南、美国、墨西哥、日本和马来西亚。TPP各成员国的出口产业具有以下优势: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产品占有优势,因而TPP会影响到中国的产业升级和产业附加值的提高。东盟国家劳动力资源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且投资环境不断改善,而新加坡、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劳动力生产率水平较高,这将使中国一些传统出口优势产业逐步失去竞争力,进而使TPP内部贸易转移效应更加明显。澳大利亚、智利、秘鲁和加拿大等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会对中国的能源需求进一步造成制约。此外,更加严格的检验、安全、健康和环保方面的技术限制会使中国工业产业处于被动状态,如矿产类和化工类等初级产品及轻纺制成品等。

同时也应看到,虽然中国一些传统的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正逐步消失,但一些新兴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机电、机械和运输等产业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四、中国制造业应对TPP影响的对策建议

(一)主动扩大开放与加强合作

在自由贸易园区建设方面,可逐步推广上海自贸园区经验,在打造全新的外贸区域格局方面发挥主动作用。在自由贸易区建设方面,中国应加强多边沟通,主动参与制定国际经济和投资规则,扩大亚洲自贸区覆盖面,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加快实质性区域经贸合作进程,推动中国与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海合会等的自贸区谈判。

(二)加快国内制造业生产和贸易标准与国际接轨

中国应努力提高国内制造业的生产和贸易标准,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规避潜在风险。及时收集、梳理和分析国际上最新的相关技术法规和标准等信息,深入研究国际贸易规则变化趋势。完善标准化法规和实施细则,提高行业内产品标准化的整体水平。发展绿色制造业,制定应对劳工标准和绿色环境标准贸易壁垒的预案。

(三)加快制造业转移及结构升级

从国际产业转移来看,中国应加大劳动密集型和对成本非常敏感的产业向周边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力度,将充足的生产能力用于技术先进的高端制造业。从国内产业转移来看,应鼓励国内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保持在不同层面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推动中国工业跃升至附加值更高的价值链高端。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延伸产业链和增值链,提高本地增值和配套比重。同时,应做好产业转移与承接工作,形成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确保产业调整顺利实施。避免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产业“空心化”。此外,中国需要进一步完善内陆地区的引资政策,提高对外资的吸引力,提升引进外资的质量。

(四)深入实施制造业“走出去”战略

未来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向,应从以服务于对外贸易和国家的能源战略为主,转为向发达国家寻求技术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过剩产能为主。鼓励国内企业在科技资源密集的国家(地区)设立研发中心。支持我国重大技术标准在海外的推广和应用,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影响力。鼓励国内技术成熟、国际市场需求大的行业和企业,向境外转移生产能力。加大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法律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外投资立法,强化制造业企业“走出去”的法律保障。进一步简化对外投资项目审批手续,下放核准权限,加大财税和金融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李扬.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与再平衡的“新常态”[N].经济参考报, 2015-01-05.

[2]吕铁,李萌.沉着应对挑战 推进工业转型[N].经济日报,2015-05-07.

[3]吕铁,李萌.“十三五”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及对中国工业发展的影响[J].国际贸易,2015(6).

[4]彭支伟,张伯伟.TPP和亚太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及中国的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13(4).

[5]俞顺洪.美国TPP战略动因及对中国的影响分析[J].对外经贸,2015(6).

[6]赵娜.TPP对中国出口产业的潜在威胁及对策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4(2).

[7]Peter A.Petri,Michael G.Plummer.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nd Asia-Pacific Integration: Policy Implications[J].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2(6).

(责任编辑:乔虹)

猜你喜欢

对外贸易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山东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人口红利渐失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
当前经济背景下人民币加入SDR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数据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