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贸易强国必须加快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2016-01-22杨双锋
杨双锋
[摘要]当前,我国外贸正处于比较优势转换的关键时期,传统比较优势处于临界点,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目前我国在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方面已出台了很多政策和措施,但鉴于国家战略部署、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制造业在我国外贸中的重要地位,必须加快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步伐。在实践中,无论在思想认识还是在体制机制等方面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需要加强顶层制度性设计,充分发挥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联合效应,切实通过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有效推动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
[关键词]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贸易强国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12-0004-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当前,我国外贸正处于比较优势转换的关键时期,传统比较优势处于临界点,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1]。2015年5月12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进贸易强国进程的目标任务。笔者认为,我国再创外贸竞争新优势,推动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必须更加注重加快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性
一是贯彻国家战略部署的需要。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主导力量,是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的物质保障,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201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22.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5.85%,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约为40%[2]。历史证明,哪个国家在科技创新、制造业革命中占得先机,哪个国家就能以其稳健发展跻身世界强国之列[3]。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作出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部署。
二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国际金融危机让世界各国提高了对实体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回归制造业计划”。例如,美国通过《重整美国制造业框架》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等项目实施“再工业化”,以及日本的“产业复兴计划”、德国的“工业4.0”、法国的“新工业法国”和英国的“高价值制造”等[4]。作为“世界工厂”,2013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总产出的比重达到20.8%,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国地位。百舸争流,不进则退。我国制造业必须加快提升国际竞争力以迎接未来的挑战。
三是制造业由大做强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是制造业“大而不强”。我国制造业虽然制造能力较强,但是创造利润的能力较弱,总体上仍以代工和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低,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或者中低端,在高端制造业环节缺乏竞争力。相比之下,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在制造业领域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引导着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例如,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在汽车、信息和通讯等领域仍然扮演着全球技术发展“领导者”的角色[5]。因此,我国要实现制造业强国之梦,必须着力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是打造贸易强国的根本之策。外贸竞争优势建立在产业竞争优势之上,因而打造贸易强国从根本上是要打造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强国。我国货物贸易出口额占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3.87%提升至2014年的12%,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其中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全国货物出口的90%以上。但目前我国外贸低成本等传统竞争优势已经明显减弱,而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出口已呈现出回落态势。2003—2011年我国出口年均增长21.6%,而2014年同比增长仅4.9%。2015年8月,制造业进出口形势依然严峻,制造业出口订单指数为47.7%,环比下降0.2个百分点[6]。 这么多年支撑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因素就是劳动力成本,但目前这个比较优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7],现在正面临着环境、土地等进一步加大的资源约束[8]。1995—1999年,我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劳动成本为729美元,是美国的1/40、泰国的1/4,但目前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是东南亚国家劳动力成本的数倍,与中东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持平[9]。另有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2011年减少了560万人,直接导致用工成本上升。目前我国制造业工人工资普遍达到3000元—4000元,远高于东南亚国家。据波士顿报告,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成本优势已经由2004年的14%下降到2014年的4%,表明在美国生产只比在中国生产贵4%[10]。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中国外贸提质增效,在国际市场中获得更多的效益,在巩固提升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必须尽快使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二、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制约因素
1.企业创新意识不强。据笔者对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和枣强县等地出口企业的调查,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微外贸企业在思想意识上存在“得过且过”的心理。“打市场重于优产品”,不愿在改进产品上动脑筋、下本钱,开发出一个产品生产多年不变。如果在一个市场销路不行就寻找下一个市场,在同一个市场内低价竞争,直到亏损导致企业停产。甚至一些企业对出口退税等政策存有依赖心理,靠退税生存的出口企业不在少数,还有个别企业采取不正当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
2.产业创新能力较弱。经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当劳动和资本等投入要素对经济拉动不再提高时,就必须更加注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增强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11]。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18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首次突破2%。但与世界强国相比,我国产业创新能力还有差距。2015年1—8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8337.06亿美元,同比增长0.9%。但是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高达50%以上,95%的高档数控系统、80%的芯片,几乎全部高档液压件、密封件和发动机都依靠进口[12],机电产业整机国产化进程仍然受困于核心技术,跟仿仍然占主流,机电产业上游这一利润最丰厚的部分仍被国外占有,我国机电产业处于价值链低端部分[13]。
3.相关政策不完善且宣传力度不够。目前,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些相关政策仍不完善。例如,目前国内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比例(150%)不高,研发投入的界定范围也比较窄。相比之下,新加坡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高达400%,法国则将日常管理费、行政费用也纳入合格研发费用[14]。据调查,出口企业普遍反映对相关支持政策了解不多。除了外贸政策外,外贸生产企业还涉及到产业、技术、人才、税收、土地、财政、社保和民政等方方面面的政策,需要相关部门向企业做好政策宣传工作,让各项政策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4.政策集成效应未充分发挥。2011年,商务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培育工作的函》(政策商贸函〔2011〕62号),要求各地将拟培育或获认定的国家专业型示范基地和省级专业型示范基地相关产业列为本地区支柱产业,将企业型示范基地列入地方政府重点联系和扶持企业名单,将综合型示范基地纳入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然而,由于各地科技、工信、发改等与制造业相关的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各设标准并圈定本部门负责重点扶持的企业。出于部门利益考虑,各部门鲜有将技改、研发等制造业扶持资金投入到其他部门负责的企业,而外贸主管部门其他扶持政策已经有其使用标准和范围,最终导致培育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目标难以实现。
5.制造业产品质量不高,缺乏国际品牌。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长沙南生表示,“如果没有质量和品牌,不要说中国实现工业强国的目标不能实现,就连制造大国的地位,由于一些国家的追赶,都要褪色和动摇。”[12]目前,中国工业增加值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位,但中国工业的质量指标数据很多处于世界中下游水平。例如,中国工业产品出口中很多是低端产品,部分工程和服务质量不高,工业劳动生产率排世界第50位左右[15]。同时,代工和贴牌等方式属于“为人作嫁衣”,造成了我国相当一部分制造业缺乏国际竞争力。
三、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增强外贸相关部门工作的合力。 外贸工作不仅是组织货物等向境外流通,还必须以产业为支撑,切实加强产业这个后盾。90%以上的出口制成品来源于制造业,如果制造业自身的竞争力提升不上去,其他环节再努力也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因此,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必须把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放在优先和突出的地位,在体制机制上要注重部门联合和条块共管。建议国务院结合新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和《中国制造2025》,进一步细化相关措施,明确各部门责任分工,制定分步实施计划,加强跟踪督查,确保取得成效。
2.加大对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要切实增强外贸企业依法自主创新的内生能力。增强外贸企业自主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首先必须打破长期以来很多外贸企业依靠出口退税等政策存活的消极思想桎梏,加强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杜绝个别企业存在的骗税等违法行为。其次,国家要组织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外贸政策大宣讲、外贸政策落实大督查活动,充分激活企业的内在潜能。
3.完善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系统性安排。一是要以国际市场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为导向,使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目标和措施更具有针对性。二是要以国家、地方政府、市场化机构和企业四个层次的创新机构为平台,建立由民资、地方政府和国家共同投资的资金支持体制。三是要制定一套分别针对大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的促进扶持政策,包括上述改进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等,同时制定对共性技术难题和个别技术难题的支持办法和攻坚措施。四是要突出抓好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质量攻关、品牌打造和提高外贸营销能力等重点难点环节的改革工作,最终以制造业的不断转型升级支持外贸竞争力的持续增强。
打造贸易强国,必须以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作为重要依托。面对当前我国劳动力成本等比较优势日渐削弱,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这样一个特殊时期,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既现实又十分迫切。为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打造贸易强国,必须克服一切阻碍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思想障碍以及体制机制障碍,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切实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有效推动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
[参考文献]
[1]顾阳.打好今年外贸下半场寄望国家重大战略[N].经济日报, 2015-06-09.
[2]工信部规划司.《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一:中国制造2025,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EB/OL].http:// www.miit.gov.cn/ n11293472/ n11293877/n16553775/n16553822/16609613.html,2015-05-26.
[3]杨绍功,闫祥岭.以创新托举中国制造强国梦[N].国际商报,2015-05-25.
[4]陈建.中国正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N].经济日报, 2015-06-09.
[5]史丹.发展服务业并不意味着忽视制造业[N].人民日报,2015-05-11.
[6]杜海涛.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符合预期[N].人民日报,2015-09-02.
[7]陈光.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迈向贸易强国[N].国际商报,2015-05-13.
[8]程亚丽.中国外贸要着力实现“五个优化”[N].国际商报,2015-05-27.
[9]程亚丽.培育新优势须体现四大特征[N].国际商报,2015-05-27.
[10]黄鑫.中国制造为什么要升级[N].经济日报,2015-05-22.
[11]张宿堂,张旭东,安蓓,何雨欣,林晖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再观察[N].新华每日电讯,2015-05-13.
[12]黄鑫.中国制造如何升级[N].经济日报,2015-05-25.
[13]李佳霖.三大原因致工业被困低端[N].经济日报,2015-05-25.
[14]新华.经济新常态亟盼新的动力源[N].国际商报,2015-06-01.
[15]赵竹青.“中国工业落后德国100年”遭质疑 作者回应[EB/OL].http://military.china.com/important/11132797/20150608/19809646_all.html,2015-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