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MRI检查及CT检查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对比
2016-01-22魏宏图
魏宏图
(河北省辛集市中医院CT室 河北 辛集 05236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临床上的常见病。此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腰椎间盘出现变性,使此处的髓核突出、纤维环破裂,进而使其神经根及马尾神经受到刺激及压迫所致[1]。腰椎的L4~L5节段及L5~S1节段是此病的高发部位。此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下肢麻木、疼痛及腰痛等,此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MRI检查和CT检查对此病进行诊断。为了进一步探讨用这两种检查方法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笔者进行了本次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4年9月~2015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4例。他们的年龄在39~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16±2.21)岁。他们的病程在5个月~5年之间,平均病程为(1.72±0.51)年。这些患者在入院时均存在不同程度单侧下肢放射痛、腰痛及坐骨神经痛的症状,其腰部的活动受限,进行活动后其腰部疼痛的症状加剧,休息后该症状有所缓解。本次研究的纳入标准是:①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②经手术证实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③在术前进行MRI检查及CT检查的患者。④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的患者。本次研究排除存在既往腰椎间盘手术史、精神异常及处于妊娠期、哺乳期的患者[3]。
1.2 检查方法
1.2.1 进行CT检查的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东软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机对这些患者疼痛的腰椎进行检查,进行扫描的层厚为3mm,矩阵为256×512,层距为1mm。让进行扫描的层面与患者腰椎间隙的中心线保持平行。对患者腰椎L3~S1节段的三个椎间隙进行扫描,对每个椎间隙均进行5次扫描,仔细观察其扫描部位的软组织窗及骨窗。
1.2.2 进行MRI检查的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东软公司生产的0.35T型MRI检查仪对这些患者疼痛的腰椎进行检查。进行扫描的序列为T1WI:TR350ms,TE30ms;T2WI:TR3500ms,TE130ms。对患者的腰椎间盘进行矢状位及轴位的扫描,进行扫描的层距及层厚均为5mm,进行扫描的层数为9层。在对患者的腰椎间盘进行矢状位的扫描检查时,观察其腰椎间盘信号的变化情况、椎体的形态及信号的特点。在对患者的腰椎间盘进行轴位的扫描检查时,观察其腰椎间盘膨出及突出的情况、硬膜囊及脊髓的受压情况,并观察此处椎管的各径线是否狭窄。
1.3 统计学方法
我们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x±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诊断结束后,与进行综合诊断的结果相比较,用MRI检查及CT检查对这5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分别为94.92%、79.66%。用MRI检查对这5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用CT检查对其进行诊断的准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用MRI检查及CT检查对这5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诊断结果的比较[n(%)]
3 讨论
近年来,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年龄呈年轻化表现[4]。过去,临床上多使用X线检查及椎管造影检查对此病患者进行诊断。对此病患者进行椎管造影检查,可清楚地观察到其病灶的具体位置。但是该检查方法属于有创检查,且部分患者在服用造影剂后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进行X线检查的操作简单、价格低廉。但用该检查方法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低。因此,这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的效果均不理想。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MRI检查及CT检查对此病患者进行诊断。进行MRI检查可清晰地显示出患者脊髓、脊柱的解剖结构及病理改变。该技术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且检查结果不受骨伪影的干扰。进行MRI检查可清晰地显示出此病患者腰椎间盘神经根受压的情况及其腰椎间盘突出的形态、位置、大小、方向、程度[5]。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与用CT检查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准确率相比,用MRI检查诊断此病的准确率更高。此诊断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刘东旭.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应用价值比较[J].当代医学 , 2013, 08(08):99-100.
[2] 陈国雄.腰椎间盘突出症CT与MRI影像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2013, 04(04):106-107.
[3] 陈红.腰椎间盘突出症CT与MRI影像对比分析[J].中外医疗,2014, 33(05):14-15.
[4] 徐永美.腰椎间盘突出的CT与MRI诊断价值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 , 2015, 20(20):179-179.
[5] 陈帅明, 楼益义. CT及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比较[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 08(08):1338-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