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易班管理中的制度建设研究
2016-01-21张娓娓姚朝华
张娓娓++姚朝华
摘要:“易班”作为网上班级的信息交互平台,成立至今在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指出了目前易班管理制度多致力于高校易班的工作制度的不足,分析研究了易班管理制度建设滞后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强和改善易班管理中的制度建设的几点建议,以期进一步完善高校易班管理和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高校易班;制度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014-02
“易班——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E-Class)是正在兴起的高校师生网络互动社区,是上海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新尝试,其把应用服务与教育功能相结合,适应了网络时代大学生生活、学习、教育等方面的需求。目前高校易班正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各学校的推进机制以及开展机制还在不断的完善,网络互动社区的各方面功能优势还有待进一步的发掘,特别是高校易班管理中的制度建设亟待进一步完善。
“易班”的出现,使师生之间接触起来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实现培养学生成才的班级管理目标,但整个过程中要接受一定的规章制度,以约束和规范班级的行为。制度是“规范化、定型化了的行为方式与交往关系的体现”,是“管束、支配、调节和统一人们行为的规则和程序”。
一、易班管理中的制度建设现状
“易班”制度管理是指高校通过建立健全易班系统化的行为准则以及规章制度,而这些规章制度必须能够体现德、智、体、劳、美等教育要求,并且能够把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借助网上虚拟班级的方式,统一到高校的学生培养目标上去。制度管理是现代班级管理的要求,是搞好高校“易班”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在高校“易班”制度建设方面,上海各高校也根据该三年行动计划制订了相应的活动计划以及“易班”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和规划基本上是致力于易班管理部门的规章制度和工作制度,而对引导和规范网上班级建设以及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的规定则较少。比如上海商学院“易班”工作站的制度建设中有《上海商学院易班工作站管理制度》、《上海商学院易班物料申领管理制度》、《上海商学院易班工作站考核制度》、《上海商学院易班工作评选制度》等。
诚然,以上所说制度只是各个学校及学院对易班工作的开展以及各层次“易班”工作站建设的相关制度内容,而在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以及如何使用“易班”方面的制度建设不仅缺乏,而且在现有的制度设计上也没有融入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方式,更多的是为了迎合学校积极倡导某项工作而建立起来的。往往这些因事而立、因时而立的管理制度在实效性和合理性方面并不尽人意。由前所述,从某方面来讲,目前各高校的易班管理制度是没有根据易班受众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的,并且缺少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
二、易班管理中制度建设滞后的原因
1.“易班”管理定位缺乏合理性。通常,高校对学生的培养都有相应的、具体的、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结合学生的个人特征、层次特征和共同特征是制定相应管理制度的依据,以树立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德,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因而在学生的培养方式上也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时因事因地制宜。由于高校自身教育一体化进程的滞后,各个部门对“易班”管理的认识也不尽相同,那么必然导致对易班定位的差异。这对基层的思想教育工作者来说,不仅要在线上进行引导、教育及督促,而且也要在线下的实体班级中进行管理和教育,比如教务部门的要求是侧重于学生的学业管理和监督,而学生工作部门的要求更侧重于日常事务管理以及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作为基层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向上要接受各行政职能部门的管理与监督,向下要向每一个学生负责。由此而来,在面对具体工作时,由于不同的要求,辅导员对“易班”的管理也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参与了。那么,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目前高校易班管理制度的滞后是由于“易班”管理定位缺失,管理认识的不统一形成的。
2.管理体制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高校易班起源于上海,最高层级为上海市教委易班发展中心,接下来是各大高校的易班发展中心以及各学院的易班工作站一直到学生本人,这一组织架构是典型的金字塔型的管理组织模式。这样自上而下的层级式管理显然是符合组织机构的管理原则的,但无形中却使得学校以及学院的学生、学生干部、易班管理者、辅导员在这种体制约束下,失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动力。那么由此可知,具有学校特色的、个性、有针对性的管理模式和制度就很难在实践中施行了。同时,由于各个高校严格按照上级领导部门的要求,制定每个高校详细的管理机制和章程,并且要求学院以及班级也严格按照学校的管理机制严格有序地去贯彻执行,显然这样的管理制度是忽略了“易班”管理者以及参与者的灵活性和自由的,特别是难以实现让学生参与易班管理从而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很难让学生自愿地参与到易班中来,可以说这样的制度设计忽视了学生作为网络主体的地位,冲淡了“育人为先”的功能,从而也使“易班”与其他网络平台相比多了诸多的应用障碍。
3.“易班”管理方式缺乏针对性。高校“易班”管理工作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对于基层的管理者,不同的“易班”管理工作模式所产生的效果也会截然不同。当前,高校的“易班”管理对象为“90后”大学生,他们中大多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思想独立,标新立异,不会轻易认同或接受他人所提的观点或建议,善于用独特的方式去施展自己的才华。此外,他们生活在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下,处处追求公平与自主,个人本位意识较强,常常会以自我为中心。由此可见,那种以辅导员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会使学生间接产生对“易班”的抵触情绪,反而造成高校“易班”管理的错位,致使管理进程落后于现实的需要。笔者认为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由高校“易班”管理方式缺乏针对性造成的。因此辅导员在面对具有创造性的“易班”工作时,应尽可能地周密细致,每一件具体的事情,都应站在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合理有效的实施“易班”管理。
三、有效改善高校“易班”管理制度建设的具体措施
基于前文所分析的易班管理制度建设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加强高校“易班”管理制度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制定清晰的“易班”管理目标。目标是“易班”管理的灵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担当“易班”管理的引导者,确立完善的“易班”目标,建立健全的“易班”管理制度。在确立“易班”管理目标时,必须要重视目标的民主性、可操作性和全局性。首先,易班管理作为高校事物管理的一个方面,其目标的确定要服从高校的全局利益和整体目标,不能凭空想象,更要注重目标的科学性。另外,目标的制定还应该遵从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方针,体现政策的全局性。这样才能使易班工作与学校工作在时间上、内容上保持一致。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目标的制定中来。易班作为网上虚拟的活动空间,活动的举办与参与是由众多学生完成的,因此,就需要有一个共同的活动目标作为易班成员共同的愿景和追求。这一共同的愿景不是由一个人来决定的,它需要体现全体成员的意图、理想和动机,所以,需要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目标的制定中来。通过这种方式确立的目标,不仅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需求,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也体现了易班活动的民主性和意义。再次,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目标是任何事情的指挥棒,同样,对于易班来说也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是开展易班活动的“灯塔”,因此,必须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目标高于现实,执行者再怎么努力也做不到,这样的目标终将变成一纸空文,起不到指引性、协调性、鼓舞性的作用;目标定得低于现实,执行者可以很容易地完成任务,因此,目标的制定要适中,要在具体分析各方面条件和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可以经过努力去实现的目标。
2.“易班”管理制度建设。合理、系统、健全的规章制度是易班发展的前提,是易班活动有序开展的保障。笔者认为,建立健全的“易班”管理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制定班规、建立奖惩机制、反馈机制等。
班规是现代班级管理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易班”管理的必要条件,制定网上班级的规则可以使“易班”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可以避免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易班工作中管理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规则意识。班规的制定,首先,要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去做。第二,辅导员要当好班规制定的引导者,引导学生搞清楚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制定班规?二是班规包括哪些内容?三是在制定的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遵循条款制定的原则,比如,人群的特定性、实用性、广泛性、惩戒性、合理性、可行性等。
奖励与惩罚作为现代管理的重要手段,在班级管理中也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对学生的影响相当大。因此,各高校应结合本学校或者学院的专业特点,正确运用奖惩机制,例如:上海商学院易班网盘中的“考勤黑名单”制度,不仅体现了学生对班级的事务的知情权,也使任课老师能够快捷地掌握班级的基本情况。同时也可以在“易班”上建立“红单”,把优秀的学生公示在“红单”当中,引导学生以优秀同学为榜样。
健全监督和反馈机制。现代管理制度建设中主要包含四个环节,分别是:制定、实施、监控和反馈。笔者认为,这四个环节也适用于易班的管理。据了解,目前各高校普遍对前两个管理环节重视,而对监控和反馈这两个环节的认识不足,所以,高校“易班”管理规章制度执行与否、效果怎样也很难反馈到制定者手中。由此,各院校应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提倡学生参与到规章制度的建设中来。这一过程可以通过易班的应用功能来实现,这样不仅实现了线上功能的应用,而且避免了制度与现实的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