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绝非颠覆,“一览”们仍只是“更快的马”

2016-01-21涛声依旧

计算机应用文摘·触控 2016年2期
关键词:豌豆荚一览阅读器

涛声依旧

“跑得更快的马”

早些年是“信息聚合器1.0”时代。代表作是各类RSS阅读器以及衍生出的Zaker、Flipboard等。这些老将跨出了应对信息爆炸时代的第一步:让用户在海量的网站中订阅自己喜爱的网站更新内容。不过,产品进化的脚步远远跟不上信息增长的速度,大量优秀内容的产出使得RSS阅读器中每天都会出现上百条更新。谁曾想这套筛选机制迅速失效,读者再一次面对信息过载。

而最近出现的《今日头条》和《读读日报》便是再一次尝试。不同于传统门户的“编辑筛选”和RSS阅读器的“通过筛选网站过滤信息”,它们将信息的筛选机制在不同方向上进化—《今日头条》依赖算法测算筛选,而《读读日报》则是人工“编辑”,是一场基于“众包”理念的实验。这类尝试不会止步于此,最新的《豌豆荚一览》和《即刻》便是另一个维度的突破。完全出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它们摆脱了对Web和网站的眷恋与依赖,一个定位于APP内容聚合,一个深耕移动时代的碎片信息收集。

不过它们还远远称不上“信息聚合器2.0”,前两位受限于现有的算法优化程度和众包体系的设计水平,而另外两位在出生之初就凸显着自身的矛盾—希望免去用户往返于各个应用的过程,却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RSS阅读器,它们的实际效用还谈不上对信息的传播进行的重建。它们只不过是“更快,更准”,犹如那匹“跑得更快的马”—并没有解决读者真正的需求:我为什么要看新闻?

损失的是阅读乐趣?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到艺术品的原真性(Echtheit),我们不妨嫁接这个概念,去看看信息的原真性。如果我们把从事件的发生由新闻人刊登到媒体,最终到达读者的整个过程看成信息的元信息,信息的完整只保留在了它被原始刊登的网页或者应用中。或许你会问,这对于阅读来说有什么影响,一则新闻在原网站阅读或者在《今日头条》中阅读,并不会改变它的内容。但是阅读的体验,或者说是阅读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却在被不断的剥离。

还是回到那个简单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读新闻?阅读本质上的动力,其实是来源于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然而能让我们持续阅读下去的,却是阅读的乐趣。无论是阅读完之后分享给朋友的社会性,抑或是精美有趣的网页排版和字体,这些我们被忽略掉的内容之外的细节,才构成了阅读乐趣。而阅读的乐趣并没有在信息聚合器中得到保留,《读读日报》选择直接跳转到原网页,这意味着纷繁复杂的排版和与社交应用的脱离。

Zaker或者《豌豆荚一览》会统一排版,却让所有文章看起来千篇一律。更让人遗憾的是,一旦你使用了聚合类应用,便要放下你对原网站或者应用的情感,变成一个纯粹获取信息的过程。你不会再自称是某个网站的读者或者应用的爱好者,你变成了一个追着新闻跑的人。

独角兽的生意,创业者们莫急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之所以你想使用这类信息聚合类应用,就是疲于在各个网站或者应用间追着新闻跑。如果我们套用乔布斯点评Dropbox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信息聚合器”只是一个功能,而不是一个产品。它的出现源于信息过载对人们的重压,希望通过某种特定的筛选或者补充来让信息时代的原住民获得精神上的缓解。一旦新闻业出现了变化或者革新,使得信息过载的问题得以解决,它必然也会随之消逝。

然而,这一天来得显然不会那么快。目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类应用也会不断进化,例如人工智能的改进,出现类似维基百科的优异的众包机制,使得新一代的《今日头条》或者《豌豆荚一览》能在应用内带给用户良好的阅读体验,即使它从理论上就不可能还原信息的原真性,但它的发展也不会局限在信息聚合上。《豌豆荚一览》的最终目的其实是想抢在谷歌和百度等传统搜索引擎之前,占领应用内搜索(传统网页搜索无法触及的地段),而《读读日报》则更加明显,能汇聚全网信息的它最后会发展成一个内容分发平台,那可是推特都没有完成的伟业。

说到这里已经很明白,内容聚合类的问题不在于自身,即使现在仍有Reeder 3这类有着“精致手工艺”的应用出现,也不代表这类应用会有什么大的突破,也不适合小型开发者或者创业公司去加入这场战局。但危机恰好也是转机,类似今日头条、豌豆荚和知乎这类独角兽公司,不妨做出一些让人敬畏的尝试,毕竟未来的信息是什么形状无人知晓,说不定他们之中就有下一个“微博”。

猜你喜欢

豌豆荚一览阅读器
基于反向权重的阅读器防碰撞算法
全年健康日一览
一种高效的RFID系统冗余阅读器消除算法
数据一览
数据一览
数据一览
一种RFID网络系统中消除冗余阅读器的高效算法
豌豆荚携手Bing为用户提供应用搜索服务
盲人阅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