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史无前例私有化内情
2016-01-21柏勋
柏勋
哈萨克斯坦史无前例的国有资产私有化计划,近来赚足了国际社会的眼球。
在2015年12月22日的工作会议上,哈国政府正式通过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最终方案,并敲定实行私有化的企业名单,这意味着该国自1991年从苏联独立以来的第二波私有化进程正式拉开序幕。
本轮私有化方案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均是主管哈国国有资产的国家福利基金股份公司Samruk-Kazyna(下称SK)。SK首席执行官乌米尔扎克·舒克耶夫称,通过对其所控制的国有企业全面或部分地私有化,SK的最终目标是将旗下企业的总数量从目前的560家减少到200家以内。按照目前的账面价值估算,被私有化的资产总额将达到2.5万亿坚戈(约合75亿美元)。
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此前警告称,世界正面临“经济动荡”,对很多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冲击可能超过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在这股寒意变成一个漫长和恶劣的寒冬之前,我们必须现在就行动。”
大型“瘦身”计划
若以创造的GDP份额计算,哈萨克斯坦国有经济创造了本国51%的GDP(2014年数据),而其提出的目标是在2020年前将该比例降至15%,即亚太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
在2015年12月13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哈企业家委员会论坛上,SK公司理事会副会长耶尔德巴依解释了本轮私有化的主要方式,包括哈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KMG旗下该国最大的直升机运营商Euro-Asia Air和哈海运公司Kazmortransflot、哈国家铁路公司KTZ的货运和客运股份公司等企业在内的60家大型国有或国家控股企业将率先进行私有化。
另外,150多家不属于SK基金资产组合、但其拥有股权的中小型公司也将以直接拍卖的方式向私人投资者出售。
通过此次大型“瘦身”计划和对国家重要战略资产的优化管理,SK希望从当前的经营管理者角色华丽转身为重资产管理的战略投资者角色——旗下管理的公司不再以大型和中小型企业划分,而是以“锚资产”和“动态资产”划分。
其中,锚资产主要集中在国家基础设施、交通干线以及采矿领域等需要长期战略投资的公司,SK将继续保有50%以上的控股权,但这些资产理论上不会超过其总存量资产的一半;而动态资产则集中于高科技、高利润、有助于国民经济多元化的部门,这些企业的盈利水平也将高于所属行业的平均水平。
不过,资源项目和国家战略资产仍属非卖品。据哈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KMG资产管理部主任莎拉·塔纳塔热娃介绍说,KMG将保留石油勘探、开采、运输以及天然气领域全部核心业务的全部所有权。哈铁公司KTZ的副总裁马克萨提·卡巴舍夫也表示,哈国的铁路基础设施仍由国家所有,但铁路的货运和客运以及KTZ下属的电信公司、铁路设备和机车工厂等,将向战略合作伙伴全部或部分出售。
学习淡马锡模式
哈萨克斯坦主权财富基金SK的成立,要从2003年纳扎尔巴耶夫对新加坡的访问说起。经过十年轰轰烈烈的私有化改革,哈国的经济主体基本实现多元化发展,私人、私营、国有、外资、合作等多种经济成分齐全。2000年以后,哈国对国有资产的管理重点已从独立初期的私有化(即出售国营和国有资产)逐步转移到国有资产的管理、保值和增值等方面。
纳扎尔巴耶夫在考察了由新加坡财政部控股的淡马锡投资公司后,责成哈国专家深入研究淡马锡的成功经验,并提出在国内成立类似公司的意见。与此同时,哈国还通过了《对具有战略意义的经济领域的国有资产监管法》。
此后,哈国相继组建Samruk、Kazyna和哈萨克斯坦农业(KazArgo)等三家超大型国有资产管理集团。2008年10月,前两个集团正式合并为SK基金。成立初期,其最重要的目标是建立高科技和高效率的企业以增加国家的财富。然而,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来临,哈国政府被迫出手收购一些濒临破产的中小企业,导致该基金在油气、核能、能源、交通及电信行业等领域汇聚大量国有资产。尽管其解决了高达35万公民的就业问题,但由于其治理效率低下、主营业务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战略目标而广被诟病。
通过与其他结构类似的主权财富基金相比较,在清华大学留学的哈萨克斯坦学者Laura Nurgaliyeva发现,其他国家主权基金年均资产市场价值增长大约在10%-20%之间,而SK基金的年均股东权益增长仅为7.7%(SK基金资产市场价值的数据处于保密状态,股东权益是最接近的可比指标)。
而通过对比,经过股权改革和公司治理改革的阿斯塔纳航空公司(哈国家控股51%,英国宇航系统公司BAE System PLC控股49%),Nurgaliyeva发现,其无论是在营业利润率和资本使用效率等方面的表现均优于其他纯由国家持股的国有企业。
因此,在纳扎尔巴耶夫提出的“2050战略目标”——即哈萨克斯坦应在2050年前进入世界上最发达国家前30名,SK基金的投资和运营指标已不足以达到国家的战略目标,必须对其进行大规模升级和改造计划,增加必要的投资并提高其运营效率。
受质疑的计划
尽管哈萨克斯坦进行第二轮大规模私有化的动机并非完全因为经济危机,但在本国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前提下,私有化方案是否能按部就班地被执行是投资者最大的疑问。一些分析师和官员都认为,其中一些私有化规划非常不现实,“这是一个空心的气球”。
纳扎尔巴耶夫在2015年11月30日发表的国情咨文中也强调了哈国经济所面临的艰难处境。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判断是,包括哈萨克斯坦在内的一些国家无法再依靠石油出口取得巨额收入,哈萨克斯坦不得不制定“油价下跌到20-30美元一桶时的应对方案”。
“全球油价再度下跌不是哈萨克斯坦唯一的问题,该国政府担心随着油价大跌,国内石油业越来越可能发生动乱,”美国地缘政治情报分析机构Strafor在2015年8月报告中指出,“现在考虑允许石油企业自主决定工资,推动行业就业。但在钻探企业大批裁员的形势下,石油业工会并不满意政府的这种安排。”
就在哈国需要保持金融体系稳定和低通胀之时,偏偏爆发了金融危机。2015年8月20日,哈央行宣布取消坚戈汇率浮动区间限制后,坚戈对美元的汇率在当日大跌30%。面对恶性通胀,哈央行自12月1日起发行面值为2万坚戈的纸币,但依然无法阻挡坚戈的继续贬值。从宣布自由兑换开始的四个月内,其整体跌幅已超过40%。这给哈萨克斯坦私有化计划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国有资产的大幅缩水。
此外,投资者是否会对哈国的“非核心资产”感兴趣也值得怀疑。一位谙熟哈萨克斯坦市场的中国国企人士告诉《凤凰周刊》,他对这些待价而沽的国有资产不抱什么信心。“一方面,中亚地区的市场和投资环境对于大部分投资者来说仍然很陌生;另一方面,该地区交通和工业基础设施的落后对于一些希望赚快钱的投资者来说没有太大吸引力,除了那些已参与到哈国经济现代化过程的中企,愿意长期在哈投资的人少之又少。”
哈萨克斯坦对于自己的经济优势也有着清醒的认识。该国有大量年轻、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口基础,能够提供优质的劳动力;储量巨大的自然资源仍是哈国实现转型的基石;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使其北通俄罗斯,东抵中国和亚太地区,向南可到达南亚次大陆及印度洋。为了连通这些潜在的大市场,哈国开始发力打造过境物流运输体系和交通基础设施——这项被称之为“光明大道”的交通和工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计划与该国同期实行的“工业创新发展二五计划”和“国有企业私有化计划”相辅相成。
除了苦练内功之外,其还需打通全身经脉,在必要之时还需借他山之石。也许,本轮私有化的核心目的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