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研究Ⅱ
2016-01-21李剑,张亚莉,马正学
E-mail:49044818@qq.com
*通讯联系人,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学.E-mail:mzhx53@nwnu.edu.cn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研究Ⅱ
李剑1,张亚莉2,马正学3*
(1.平凉市水务局,甘肃平凉744000;
2.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平凉744000;
3.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2008—2014年4—8月,在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集到蝶类标本400多件,经过整理和物种鉴定,属于蛱蝶科(Nymphalidae)9种、眼蝶科(Satyridae)10种、灰蝶科(Lycaenidae)16种、弄蝶科(Hesperiidae)9种,共计4科36属44种;其中有甘肃省新记录属3个和新记录种7个,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新记录属32属和新记录种44种.
关键词:甘肃省;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蝶类新记录
收稿日期:2015-04-15;修改稿收到日期:2015-06-25
基金项目: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专项研究项目(20140110)
作者简介:李剑(1978—),男,陕西安康人,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蝶类.
中图分类号:Q 969.42文献标志码:A
Sdudy of butterflies in Gansu Taitong-Kongt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Ⅱ
LI Jian1,ZHANG Ya-li2,MA Zheng-xue3
(1.Water Supplies Bureau of Pingliang city,Pingliang 744000,Gansu,China;
2.Administration Bureau of Taitong-Kongtong Mountai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Pingliang 744000,Gansu,China;
3.College of Life Sciences,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Gansu,China)
Abstract:The distribution of butterflies(Lepidoptera:Rhopalocera) in Gansu Taitong-Kongt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re studied during 2008 to 2014.According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about 400 specimens of butterflies,44 species and subspecies of butterflies are obtained in Gansu Taitong-Kongt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all the species are classified in 4 families and 36 genus,among which,10 species,which found to belong to Satyridae,and accounted for 22.73% of the total,16 species,which are found to belong to Lycaenidae and accounted for,36.36% of the total;9 species are found to belong to Nymphalidae and other 9 species are found to belong to Hesperiidae,both accounting for,20.45% of the total.Among the newly-found butterfly categories,3 genera and 7 species are recorded in Gansu,and 44 species are recorded in Taitong-Kongt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Key words:Gansu Province;Taitong-Kongto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new record of butterflies
蝶类是昆虫纲的重要类群,研究蝶类物种多样性对于资源环境保护、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部,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上地跨东洋和古北两界,自然环境多样且复杂.有关甘肃蝶类研究已有文献报道12科195属480种及亚种[1-3],有关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陇东子午岭地区的蝶类研究已有文献报道260余种[4-5].但是,作者自2008—2014年4—8月,利用工作业余时间,在甘肃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内采集到蝶类标本400多件,经过标本整理和物种鉴定,发现有甘肃省新记录属3个和新记录种7个,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记录属32个和新记录种44个,现将结果予以报道.这些新资料将为本地区及我国蝶类分类和区系研究积累基础资料.
1研究方法
1.1研究区自然概况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陇东黄土高原(106°26′11″ ~106°37′14″E, 35°23′17″~35°38′46″N),六盘山东麓,黄河支流泾河中上游,是我国内陆半湿润半干旱气候过渡地带[6].海拔在1 200~2 234 m,相对高差在200~400 m.气候区划分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8.6 ℃,年平均降水量511.1 mm,年蒸发量约1 430 mm.保护区总面积1.628×106hm2,植被覆盖率平均为62.6%.
保护区的土壤类型主要有黑褐土、山地棕壤土、灰褐土和红土.保护区属于温带草原植被区域的甘肃黄土高原南部森林草原植被区,其地带性植被是落叶林和草甸草原[6].
1.2标本采集
2008—2014年4—8月,在自然保护区不同的海拔高度和植被类型环境中广泛采集蝶类标本,采用空网扑捉法,共计收集到蝶类标本400多件;采样区的海拔在1 450~2 200 m.成虫标本带回室内经过还软、展翅整理定型,放置在昆虫针插标本盒内保存备用;少部分幼虫标本经过饲养观察其形态特征和寄主植物.
1.3物种鉴定
主要根据成虫形态特征、参考幼虫和生活史特征,依据文献资料鉴定蝶类物种[7-10].
1.4新记录种确定
查阅前人的研究报道文献[11-27],核对已经报道的物种特征,之后确认新记录物种.
2研究结果
对采集到的400余件蝶类标本进行研究鉴定,共计有4科36属44种蝶类,其中属于甘肃省新记录属3个(色眼蝶属Atercoloratus、孔弄蝶属Polytremis和饰弄蝶属Spialia),新记录种7个(安徒生黛眼蝶Letheandersoni、西番云眼蝶Hyponephelesifanica、色眼蝶Atercoloratusalini、多酒眼蝶Oeneistarpeia、黄脉孔弄蝶Polytremisflavinerva、俄饰弄蝶Spialiaorbifer、基点银弄蝶Carterocephalusargyrostigma);属于保护区新记录属32个,新记录种44个.
2.1甘肃省及自然保护区蝶类新记录种与分类
2.1.1蛱蝶科Nymphalidae
1)武铠蛱蝶四川亚种ChitoriaulupidubernardiDoherty,1889.
观察标本3♂、2♀;标本采集于崆峒山后峡林缘草坡地,海拔1 650 m;采集时间2010年7月;台湾、福建、云南、江西、浙江、辽宁、四川、西藏、甘肃(陇南、小陇山、天水)有分布.国外朝鲜、印度有分布.本属广布于古北区和东洋区.
2)断眉线蛱蝶LimenitisdoerriesiStaudinger,1892.
观察标本5♂、4♀;标本采集于太统山、大阴山和崆峒山后峡林缘草坡地,海拔1 400~1 850 m;采集时间2010—2013年7月初;云南、河南、安徽、黑龙江、甘肃(陇南、小陇山、麦积山、兰州、子午岭)有分布.国外分布于朝鲜、俄罗斯.
3)伊洛环蛱蝶四川亚种Neptisilossichuanensiswang,1896.
观察标本2♂、1♀;标本采集于崆峒山后峡灌木林缘沟谷草坡地,海拔1 550 m;采集时间2011年6月初;国内分布于辽宁、四川、陕西、甘肃(小陇山、麦积山、太统-崆峒山、兰州石佛沟、天祝小三峡).国外欧洲东南至非洲、日本及印澳区有分布.
4)海环蛱蝶NeptisthetisLeech,1890.
观察标本2♂、1♀;标本采集于崆峒山后峡灌木林缘草坡底,海拔1 550 m;采集时间2012年6月初;国内分布于云南、福建、四川、陕西、甘肃(陇南、小陇山、麦积山、子午岭、兰州石佛沟).国外分布于欧洲东南至非洲、日本及印澳区.
5)提环蛱蝶NeptisthisbeMenetries,1859.
观察标本1♂、3♀;标本采集于崆峒山后峡沟谷坡地,海拔1 550 m;采集时间2014年8月初;国内辽宁、四川、陕西、甘肃(小陇山,麦积山,崆峒山)有分布;国外朝鲜、俄罗斯有分布.
6)帝网蛱蝶西北亚种MelitaeaprotomediamenntriesLang,1789.
观察标本2♂、2♀;标本采集于崆峒山后峡灌木林缘草坡地,海拔1 650 m;采集时间2012年6月初;国内云南、山西、河北、黑龙江、陕西、河南、宁夏 、甘肃(小陇山、麦积山、兰州石佛沟、天祝小三峡)有分布.国外日本、朝鲜、俄罗斯、欧洲南部和中部有分布.
7)黑条伞蛱蝶AldaniaraddeiBremer,1861.
观察标本3♂、3♀;标本采集于崆峒山后峡灌木林缘,海拔1 650 m;采集时间2006年6月初;国内黑龙江、陕西、河南、甘肃(陇南、小陇山、麦积山、莲花山)有分布;本属全世界仅有2种,分布于中国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
8)金堇蛱蝶EuphydryasauriniamandschuricaStaudinger,1775.
观察标本3♂、3♀;标本采集于太统山乔木林缘,海拔1 950 m;采集时间2002年6月;国内黑龙江、陕西、甘肃(小陇山、麦积山、兰州石佛沟、天祝小三峡)有分布.国外古北区及新北区(日本、朝鲜、俄罗斯、西欧、北非、中亚)有分布.
9)拟缕蛱蝶LitingamimicaPoujade,1884.
观察标本3♂、3♀;标本采集于太统山南腰峡、高岭灌木丛-蒿草地,海拔1 850~1 950 m;采集时间2010年6月初;国内四川、陕西、河南、甘肃(陇南、小陇山、天水麦积山、兴隆山)有分布;国外分布在古北区和东洋区.
2.1.2灰蝶科Lycaenidae
1)刺痣洒灰蝶SatyriumspiniFabricius,1787.
观察标本3♂、3♀;标本采集于崆峒山后峡乔木林缘草坡地,海拔1 760 m;采集时间2010年6月初;国内山西、河南、山东、河北、辽宁、黑龙江、甘肃(小陇山、麦积山、兰州石佛沟、莲花山、太子山、天祝小山峡)有分布;世界广布属.
2)幽洒灰蝶华西亚种SatyriumiyoniskoiwayiInomata.
观察标本3♂、3♀;标本采集于崆峒后峡乔木林草坡地,海拔1 760 m;采集时间2011年6月初;国内山西、四川、河南、甘肃(小陇山、麦积山、子午岭、兰州石佛沟、天祝小三峡)有分布;世界广布属(日本、中国常见).
3)杨氏洒灰蝶SatyriumyangiRiley,1939.
观察标本3♂、3♀;标本采集于崆峒山后峡乔木林缘草坡地,海拔1 750 m~1 900 m;采集时间2012年8月初;国内浙江 、陕西、甘肃(陇南、小陇山、麦积山、子午岭、兰州石佛沟)有分布;世界广布属.
4)塔斯洒灰蝶Satyrium(Strvmonidia)thaliaLeech,1893
观察标本3♂、3♀;标本采集于太统山沟谷坡地,海拔1 600 m~1 900 m;采集时间2014年7月初;国内陕西 、甘肃(小陇山、麦积山、兴隆山、兰州石佛沟)有分布;世界广布属.
5)德斯洒灰蝶Satyrium(Strvmonidia)dejeaniRliey,1939.
标本采集于太统山沟谷草地,海拔1 600 m;采集时间2013年8月初;国内陕西、甘肃(陇南、小陇山、麦积山)有分布;世界广布属.
6)蓝燕灰蝶RapalacaeruleaBremer & Grey,1851.
观察标本3♂、3♀;标本采集于崆峒山前峡乔木林缘坡地,海拔1 750 m;采集时间2011年6月初;国内浙江、江苏、河北、山东、黑龙江、甘肃(小陇山、麦积山、子午岭)有分布;国外分布于朝鲜.
7)蓝底霾灰蝶MaculineacyaneculaEversmann,1848.
标本采集于太统山山腰草坡地,海拔1 750 m;采集时间2005年6月初;国内内蒙古、甘肃(小陇山、麦积山、兰州石佛沟、甘南冶力关、莲花山、太子山)有分布;国外俄罗斯有分布.
8)大斑霾灰蝶MaculineaarionidesStaudinger,1887.
观察标本2♂、2♀;标本采集于太统山灌木林缘草坡地,海拔1 750 m;采集时间2012年7月初;国内四川、山西、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甘肃(小陇山、麦积山、兰州石佛沟、太子山、莲花山)有分布;国外日本、俄罗斯、朝鲜有分布.
9)乌灰蝶FixseniaherziFixsen,1761.
观察标本3♂、3♀;标本采集于崆峒山前峡山腰乔木林缘,海拔1 750 m;采集时间2011年6月初;国内黑龙江、辽宁、甘肃(小陇山、麦积山、兴隆山、兰州石佛沟、冶力关、太子山、莲花山)有分布;国外朝鲜有分布.
10)大紫琉璃灰蝶指名亚种CelastrinaoreasoreasLeech,1893.
观察标本3♂、3♀;标本采集于崆峒山后峡沟谷灌木林缘草坡,海拔1 550 m;采集时间2011年6月初;国内四川、浙江、云南、甘肃(陇南、小陇山、麦积山、子午岭)有分布;本属分布于古北区和东洋区.
11)中华爱灰蝶AriciamandschuricaStaudinger,1892.
观察标本2♂、2♀;标本采集于崆峒山后灌木林缘峡草坡地,海拔1 550 m;采集时间2011年6月;国内分布于陕西、河南、黑龙江、甘肃(陇南、小陇山、麦积山、子午岭);本属分布于古北区.
12)毛眼灰蝶指名亚种ZizinaotisotisFabricius,1787.
观察标本2♂、2♀;标本采集于崆峒山后峡灌木林缘草坡地,海拔1 650 m;采集时间2012年4月底;国内分布于福建、广西、四川、云南、香港、甘肃(陇南、小陇山、麦积山、子午岭);本属全世界仅有4种,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
13)扫灰蝶SubsulanoidesnagataKoiwaya,1989.
观察标本2♂、3♀;标本采集于崆峒山后峡灌木林缘草坡地,海拔1 650 m;采集时间2012年4月下旬;国内陕西、甘肃(陇南、小陇山、麦积山、子午岭)有分布;本属全世界仅有1种,仅分布于中国.
14)东北梳灰蝶AhlbergiafrivaldszkyiLederer,1855.
观察标本2♂、3♀;标本采集于崆峒山前山乔木林缘坡地,海拔1 600 m;采集时间2012年4月初;国内分布于浙江、黑龙江、陕西、甘肃(陇南、小陇山、麦积山、子午岭);本属广布于古北区和东洋区.
15)黎戈灰蝶中华亚种GlaucopsychelycormassumpantingiBollow,1931.
观察标本3♂、3♀;标本采自崆峒山后峡灌木林缘草坡地,海拔1 650 m;采集时间2012年6月初;国内分布4种,见于新疆、黑龙江、内蒙古、甘肃(麦积山、兴隆山、兰州石佛沟、景泰);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本属有12种,分布于新北区、古北区和印澳区.
16)精灰蝶ArtopoetespryeriMurray,1873.
观察标本2♂、2♀;标本采集于崆峒山前峡猴子沟灌木林缘坡地,海拔1 550 m;采集时间2014年7月;国内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麦积山、兰州石佛沟、景泰)有分布;国外分布于日本、朝鲜;本属有2种,分布于古北区.
2.1.3眼蝶科Satyridae
观察标本1♂、2♀;标本采集于崆峒山、麻武十万沟山顶林区草甸地带,海拔1 980 m;采集时间2006年6月下旬;主要分布于亚洲地区,中国分布于云南和四川.
2)白带黛眼蝶中泰亚种LetheconfusaaparaFruhstorfer.
观察标本2♂、3♀;标本采集于崆峒山后峡灌木林区山坡,海拔1 650 m;采集时间2011年6月初;国内海南、福建、浙江、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川、甘肃(陇南、小陇山、麦积山、子午岭)有分布;国外分布于印度、尼泊尔、泰国、越南、柬埔寨、缅甸、印尼.
观察标本2♂、1♀;标本采集于太统山山腰、头道沟、二、三道沟林缘草地,海拔1 660 m;采集时间2012年8月初;国内分布于宁夏、甘肃(崆峒山、兰州石佛沟、甘南冶力关).国外分布不详.
▲色眼蝶属AtercoloratusBang-Haas,1938
4)色眼蝶AtercoloratusaliniBang-Haas,1937.
观察标本1♂、1♀;标本采集于崆峒山后峡、胭脂河岸林缘草地,海拔1 650 m;采集时间2011年6月上旬;本属全世界仅有1种,分布在亚洲;国内分布于甘肃、吉林.
观察标本1♂、2♀;标本采集地于太统山南坡林缘坡地,海拔1 805 m;采集时间2002年6月上旬.分布于中亚和东亚;国内分布于东北、内蒙古、青海、甘肃.
6)亚洲白眼蝶MelanargiaasiaticaOberthür & Houlbert,1922.
观察标本2♂、3♀;标本采集于崆峒山前峡灌木林缘草坡地,海拔1 600 m;采集时间2011年6月初;国内分布于吉林、陕西、云南、湖北、四川、内蒙古、甘肃(陇南、小陇山、麦积山子午岭);本属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非.
7)黄斑荫眼蝶中原亚种NeopepulaharamosaLeech.
观察标本2♂、2♀;标本采集于崆峒山前峡、十万沟林缘草坡地,海拔1 980 m;采集时间2014年5月;国内湖北、江西、云南、浙江、陕西、西藏、甘肃(陇南、麦积山、麻沿林场、子午岭)有分布;国外分布于印度、不丹、缅甸.
8)绢眼蝶DavidinaarmandiOberthür,1879.
观察标本1♂、2♀;标本采集于崆峒山前峡、十万沟林缘山坡地,海拔1 980 m;采集时间2011年6月初;国内分布于山西、湖北、辽宁、北京、陕西、河南、甘肃(小陇山、子午岭)、西藏.本属全世界仅有2种,仅分布于中国.
9)卓矍眼蝶YpthimazodiaButler,1871.
观察标本3♂、3♀;标本采自崆峒山后峡灌木林缘草坡地,海拔1 650 m;采集时间2011年6月初;国内分布于浙江、广西、甘肃(麦积山);本属分布于亚洲、非洲、大洋洲.
10)大斑阿芬眼蝶AphantopusarvensisOberthür,1876.
观察标本3♂、3♀;标本采集于崆峒山后峡灌木林缘草坡地,海拔1 650 m;采集时间2013年6月初;国内分布于重庆、陕西、甘肃(陇南、小陇山、兴隆山、兰州石佛沟、莲花山、太子山、甘南冶力关);本属全世界有4种,分布于亚洲和欧洲,国内报道3种,保护区分布2种(如阿芬眼蝶AphantopushyperanthusLinnaeus,1758).
2.1.4弄蝶科Hesperiidae
▲孔弄蝶属PolytremisMabille,1904
1)黄脉孔弄蝶PolytremisflavinervaChou & Zhou,1994.
观察标本1♂、1♀;标本采集于崆峒山后峡、胭脂河岸林缘草地,海拔1 650 m;采集时间2011年6月初;国内分布于广西、甘肃;国外分布于东亚、南亚和东南亚.
▲饰弄蝶属SpialiaSwinhoe,1912
2)俄饰弄蝶SpialiaorbiferHübner,1823.
观察标本2♂、1♀;标本采自太统山南腰峡林缘山坡草地,海拔1 615 m;采集时间2012年5月底;国内分布于新疆和甘肃(小陇山、麦积山、兴隆山、石佛沟);国外分布于非洲、欧洲和亚洲.
3)基点银弄蝶(三斑银弄蝶)CarterocephalusargyrostigmaEversmann,1851.
观察标本1♂、1♀;标本采集于崆峒后峡、胭脂河河岸林缘坡地,海拔1 650 m;采集时间2011年8月初;国内分布于陕西、甘肃、新疆;国外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
4)带弄蝶LoboclacontractaLeech,1894.
观察标本2♂、3♀;标本采集于崆峒山前峡猴子沟灌木林缘,海拔1 550 m;采集时间2011年6月初;国内分布于福建、江西、甘肃(小陇山、麦积山、兴隆山、石佛沟、子午岭);本属全世界有7种,分布于东亚和南亚;中国均有分布,保护区分布1种.
腌翅弄蝶属AstictopterusC &R Felder,1860
5)腌翅弄蝶中华亚种AstictopterusjamachinesesisLeech.
观察标本2♂、3♀;标本采自崆峒山后峡沟谷灌木林缘,海拔1 650 m;采集时间2011年6月初;国内分布于海南、云南、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甘肃(小陇山、麦积山、兴隆山、石佛沟);国外分布于不丹、印度、老挝、泰国、越南、柬埔寨、缅甸、印尼.
6)弄蝶指名亚种HesperiacommacommaLinnaeus,1758.
观察标本3♂、3♀;标本采自崆峒山后峡沟谷坡地,海拔1 600 m;采集时间2011年6月初;国内分布于四川、山西、山东、吉林、黑龙江、青海、甘肃(小陇山、麦积山、兴隆山、兰州石佛沟)、新疆、西藏.国外土耳其、俄罗斯、欧洲西部有分布.
7)宽边赭弄蝶OchlodesochraceaBremer,1861.
观察标本2♂、3♀;标本采集于崆峒山后峡灌木林缘草坡地,海拔1 650 m;采集时间2014年8月初;国内分布于陕西、甘肃(陇南、小陇山、麦积山、子午岭)、东北各省.国外日本、朝鲜、俄罗斯有分布.
捷弄蝶属GerosisMabille,1903
8)匪夷捷弄蝶大陆亚种GerosisphisararexEvans,1903.
观察标本3♂、3♀;标本采自崆峒山前峡猴子沟灌木林缘,海拔1 550 m;采集时间2014年8月;国内分布1种,见于云南、福建、浙江、湖北、广西、广东、四川、陕西、甘肃(小陇山、麦积山、兴隆山、石佛沟、子午岭)、西藏.本属有7种,分布于东洋区(锡金、印度、缅甸等).
9)西方珠弄蝶ErynnispeliasLeech,1891.
观察标本2♂、3♀;标本采自崆峒山后峡灌木林缘草坡地,海拔1 650 m;采集时间2013年8月初;国内分布于甘肃(小陇山、兴隆山、石佛沟、莲花山、太子山);本属全世界有26种,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和南美洲;中国记录有3种,保护区均有分布(如深山珠弄蝶ErynnismontanusBremer,1861,珠弄蝶ErynnistagesLinnaeus,1758).
2.2群落特征分析
2.2.1蝶类区系分析分析了44种蝶类的区系成分,结果属于古北界成分占总数的63.64%,东洋界成分占总数的13.64%,两届兼有成分占总数的22.73%(表1).
2.2.2蝶类属、种比值系数分析分析了36属和44种蝶类的比值关系,其中单种属有32个,占总属的88.9%,包含的种类有32种,占总种数72.7%;多种属有4个,占总属的11.11%,含种类数有13种,占总种数的29.55%;属种比值系数为0.818.结果表明,该地区分布的蝶类区系以单种属为多,区系起源多元化和群落结构比较复杂.
2.2.3群落结构特征结合已有的文献资料分析[5],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的蝶类共计10科142属274种,其中蛱蝶科有39属80种,为第一优势类群;眼蝶科(29属56种)和灰蝶科(35属53种)共计109种,为第二优势类群;环蝶科和喙蝶科为单属种科,为罕见类群(表2).蝶类属、种比值系数为51.8;在142属中,单种属有106个,包含的物种占总种数的38.69%,含多种属有36个,包含的种类数有168个,占总数的61.3%;表明该地区分布的蝶类区系以单种属为多,区系起源多元化和群落结构比较复杂,这主要与该地区的地理位置的过渡性有关.
表1 蝶类群落特征及区系分析
表2 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注:表中Ⅰ指文献[5],Ⅱ指本文研究数据;括号内的数字表示新记录属.
3结束语
近几年在该保护区采集到的蝶类标本,经过研究获得44个新记录种(甘肃省新记录7种,保护区新记录44种),这些标本采集的时间多在4—6月.在之前文献中已经报道的蝶类230种[5],其采集时间主要集中在7月到8月初.由此可以看出,采集标本的时间很重要,由于采集时间错位而获得的蝶类种类有很大差异.
本文报道的蝶类新记录物种标本数较少,多数只有2~5只标本,说明这些物种是偶见种类.因此,在之前的研究中未采集到标本[5]也符合一般的研究规律.尽管如此,这些研究工作并不能包含该保护区全部蝶类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特征,还有待继续开展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乔国庆.甘肃省蝶类初步报告[Z].甘肃科学教育馆专辑:第3号.
[2]殷梅生.甘肃省蝶类名录[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78,13(2):30.
[3]杨镇.甘肃蝶类群落特征及区系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0.
[4]姜双林,张来军.陇东子午岭林区的蝶类及区系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6(5):112.
[5]马瑞林,马 雄,杨 镇,等.甘肃太统一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蝶类群落特征[J].应用昆虫学报,2012,49(4):1010.
[6]李嘉珏,谢忙义.甘肃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7]周尧.中国蝶类志[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8]王敏,范骁凌.中国灰蝶志[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2.
[9]李传隆,朱宝云.中国蝶类图谱[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
[10]王治国,牛瑶,陈棣华.河南昆虫志:鳞翅目:蝶类[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1998.
[11]寿建新,周尧,李宇飞.世界蝴蝶分类名录[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2]关甫国,马继英,杜正贵,等.甘肃西部蝶类区系研究[M].甘肃科学学报,2002,14(2):19.
[13]马正学,白占民,李树学,等.莲花山自然保护区的蝶类[J].甘肃科学学报,1994,6(1):45.
[14]马正学,王士正,甘悦.甘肃省蝶类新记录[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27(4):91.
[15]马正学,张自斌,王硅.甘肃省蝶类新记录Ⅱ[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5(1):50.
[16]张自斌,马正学.兰州地区蝶类及区系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33(专辑):250.
[17]姜双林,张来军.陇东子午岭林区的蝶类及区系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6(5):112.
[18]张远林.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的蝴蝶资源(一)(鳞翅目:弄蝶科)[J].甘肃林业科技,2000(3):385.
[19]高岚.甘肃天祝县夏玛林区的蝶类[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5(2):115.
[20]倪永清,李晓明,谢宗平.祁连山北坡及河西走廊蝶类区系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4):76.
[21]李晓明,倪永清,张建奇,等.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蝶类[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0,35(4):382.
[22]王洪建.高岚.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的蝶类[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30(1):87.
[23]李锡璋,杨友桃,田建北.甘肃蝶类新记录[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29(3):184.
[24]倪永清,谢宗平.甘肃天祝小三峡旅游区蝶类调查[J].甘肃科学学报,2001,13(3):68.
[25]汤春梅,杨庆森,蔡继增.甘肃小隆山林区不同生境类型蝶类多样性研究[J].昆虫知识,2010,47(3):563.
[26]张如力.甘肃蝶类新记录[J].草业学报,2003,12(3):70.
[27]张远林.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的蝴蝶资源(二)(鳞翅目:风蝶总科、灰蝶总科)[J].甘肃林业科技,2002,27(4):17.
(责任编辑俞诗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