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记看外企
2016-01-21张小红
张小红|文
在“外企逃离中国”的新闻甚嚣尘上甚至引起一定程度恐慌之时,作为有色金属行业的记者,已然无法坐住。松下、西铁城、飞利浦等外企逃离中国的行为给了记者很强烈的刺激,这种刺激指引记者去探寻本行业外企的生存状态和他们对中国市场的态度。
记者从行业权威机构要到了一份“驻华国外(境外)有色金属相关机构名册”,据这份由于统计时间略早而有点不完全的名册数据显示,到统计截止时间约有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155个国外(境外)有色金属相关机构在中国销售及服务。他们提供的工艺技术或产品覆盖铜、铝、铅、锌、能源矿山、再生金属等各领域,设备产品大到采选冶加工用等大型设备,小到润滑油、螺丝配件等等,他们在中国存在的形式大部分是办事处、销售中心以及中国代理商,有小部分在中国有工厂,这些工厂集中于上海、江苏、广州等沿海开放地区,还有少量已经将中国作为其亚太区的中心。
有色金属行业外企进入中国最集中的时间段是上世纪90年代初至2008年,也有为数不多的几家,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就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大多是被中国市场企望革新的意愿所选择,虽然最初也抱着一些忐忑和谨慎进入这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几十年或是十几年发展下来,他们在中国大获成功,销售量每年都呈几何数级递增,记者采访到的比较突出的数据是每年销量递增70%。近几年随着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外企对中国市场又变得积极起来,很多外企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到中国来参加展会,通过展会试水、了解中国市场,为打开中国市场作积极准备。
如今的中国市场已经今非昔比,人力成本提高、环保要求更加严苛,同时,本土制造业崛起,竞争更为激烈,还出现了产能过剩等问题。但有色金属行业外企并没有把上述问题当作困扰,他们表示不会撤离中国,反而会更加重视中国市场,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市场有中国这么大、活跃,而且变化快。经过比较,他们发现,中国工人比东南亚等其它地区工人素质更高,也易于管理;对于环保,他们本身就要求严格,当前反而营造了一个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他们认为产能过剩只是暂时现象,而且中国政府已经介入,最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提供的高端产品并不过剩……因此,这些外企有的追加投资、改善供应链,有的扩建工厂,有的在原有产品之外销售更多其它种类产品,可以说他们中的多数已经完全融入中国。
记者在准备这篇文章的时候,查阅了不少资料,发现关于“外企”的资料很多,但关于“有色金属行业外企”的资料却极少,可能是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大家更关注价格、供应等市场方面信息的原因。此刻,如果由于记者把这个话题提出来,能起到了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给有志于开拓国外市场的本行业企业以寥寥经验和感悟,则实为笔者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