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媒介碎片化影响下的民族文化认同

2016-01-20刘漾波

今传媒 2016年1期
关键词:碎片化媒介

刘漾波

摘  要: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日益呈现碎片化趋势,其中,媒体的碎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传播主体、传播时空环境、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在碎片化媒体环境中,我国民族文化认同遭遇一定程度的危机,主要表现为主流价值观面临解构、传统文化沦丧、文化泛娱乐化严重。本文通过分析媒体碎片化特征,进而分析媒体碎片化对民族文化认同造成的影响,最后就这一问题提出相关对策,旨在引发各方思考。

关键词:媒介;碎片化;民族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1-0156-02

一、碎片化媒体时代的概念与特征

当前,我们已进入Web 2.0时代,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媒体涌现,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各显神通。自2006年twitter出现后,Facebook、新浪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风靡全球,“自媒体”风潮涌起。在“自媒体”传播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巨大变革,主要体现在:传者和受者的界限变得模糊,传播过程“去中心化”特征明显,每一个人都可以作为信息传播的节点,既充当受众,又充当传播者。在这种信息传播环境下,无论传播者、接受者,还是信息本身,都趋向碎片化。因此,当前的社会语境被称之为碎片化媒体时代。

在碎片化媒体时代,媒体的碎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传播时空环境的碎片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传播活动都呈现“线性模式”特征,受时空的影响较大,而在碎片化媒体时代,传播活动呈非线性模式,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时间和空间都成为碎片,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传播,这极大促进传播者主体性的解放,使得传播变得更加灵活自由。

2.传播内容的碎片化

因为传统媒体传播活动的线性化特征,传统媒体传播的内容都是以线性叙事为主的完整信息,例如传统纸媒刊发的新闻就是完整信息。但在碎片化媒体时代,信息的采集、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空前水平,信息的极大丰富导致信息爆炸,信息碎片无处不在;又因为网络媒体的超文本链接特性,信息趋向碎片化、非线性化,微博文本的传播就是典型例子。

3.注意力的碎片化

和传统媒体时代相比,碎片化媒体时代的信息更新和传播速度更快,信息传播呈现爆炸性增长趋势,而公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无限丰富的信息争夺受众有限的注意力资源,这直接导致受众的注意力沦为碎片。

4.传播主体的碎片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社会话语权牢牢掌握在大众媒体手里。大众媒体作为宣扬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是信息的传播主体,公众被动成为信息传播受体,公众的话语权被压制,难以通过大众媒体来表达自身的诉求。而在碎片化媒体时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传统传播格局被打破,大众媒体的传播权遭遇解构,传播的“去中心化”使得“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公众慢慢占据传播主体地位,其话语权得到保障。传播主体的碎片化主要体现为传播主体及其信息需求的个性化以及话语权进一步下放的去中心化。

二、民族文化认同内涵

“认同”(Identity或Identification)一词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认同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一般而言,“认同”是指个人或群体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辨别和取舍,从精神上、心理上、行为上等将自己和他人归属于某一特定客体。

民族文化认同主要是指民族成员对本民族主体文化的归属意识。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与共识不仅表现为民族文化的精神、情感、规范和目标转化为民族成员内在本质的过程,而且表现为民族成员根据自己的内心、道德本性和特殊需要对本民族文化的群体价值进行整合的过程。

三、碎片化媒体时代下民族文化认同危机

在碎片化媒体时代,因为传播主体、传播内容等碎片化特征,导致民族文化认同出现了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多元价值观对主流价值观造成冲击

媒介的碎片化,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的话语权,人人都能利用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尤其是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盛行,更是为公众表达意愿提供了便利渠道。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传统媒体的“以传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受到挑战,其话语权也遭到消解。

一旦传统媒体的话语权遭到解构,社会的价值观会更加多元化。在中国社会的改革进程中,过去在中国社会处于边缘地带甚至完全被抑制的价值观因为有了新的表达渠道,慢慢会得到关注,有的甚至会得到广泛认同。同时,人们对主流价值观的态度也在悄然发生改变,整个社会已经很难被一种价值体系所垄断。价值认同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前提,主流价值观如果不占据绝对地位,民族文化认同就会流于空谈。当前,一些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潮在网络上涌现,对主流价值观的地位造成剧烈冲击;另一方面,传统媒体自身遭遇新媒体的冲击,其引领主流价值观的功能也面临消解。

2.传统文化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

文化是一个民族联接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凝聚力的粘合剂,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财富。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在碎片化媒体时代,西方强势的流行文化一步步渗透,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冲击,韩剧、美剧广为流行,过洋节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在全球化时代,我们鼓励西方优秀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同时也要谨防西方文化的糟粕污染我国文化生态,更要谨防的是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的意识形态颠覆行为。西方国家大力宣传西式民主自由思想,挑衅着社会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传统意识形态。还有,国内外各种分裂势力,如“疆独”、“藏独”等各种分裂思想也如病毒一般,在碎片式媒体中悄然传播,严重威胁社会的和谐稳定。

3.碎片化阅读造成文化泛娱乐化

碎片化媒体时代,表达也呈现碎片化,“短平快”的微博式表达就是典型例子。在微博中,短短140字不能承载严肃深刻逻辑严密的长文,更多呈现出娱乐性特征,而娱乐八卦、搞笑段子等网络上流行的泛娱乐性的信息容易转移人们对于政治、经济等严肃问题的注意力,人们如果长期浸淫在娱乐化氛围中,容易养成碎片化阅读习惯。碎片化阅读是一种浅阅读,只注重感官体验,缺乏持久、深刻的理性思考。久而久之,人们的理性思辨能力会大大减弱,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时因为缺乏独立思考,便容易被各种观点所蒙蔽,看不到问题的本质。这种碎片式阅读不利于文化的传承,更不利于文化的认同。据学者调查,中国的网民结构呈现年轻化、草根性、低收入等特点,又因为网民习惯于碎片式阅读,使得网民群体非理性色彩浓厚,对网络上流行的各类思潮缺乏分辨力,尤其是容易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蛊惑,这加深了民族文化的疏离感,不利于民族文化的认同。

4.匿名性特征有利于不良信息的传播

媒体的碎片化传播还体现为传播主体的匿名性。碎片化传播的匿名性不仅加剧了对传播者监管的难度,而且弱化了传播者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责任感。一些网民之所以肆无忌惮,依仗的就是匿名。他们是“无名的大多数”,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任何法律和道德责任,风险趋近于零。因而,他们敢于借助网络媒体发布一些不负责任的信息,敢于把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在网络上肆意宣泄,这些负面情绪经过碎片式传播,对社会舆论造成负面影响,阻碍社会凝聚力的生成,从而影响民族文化认同。

四、碎片化媒体时代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对策建议

1.加强主流价值观的建构与传播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内核,国家要充分利用多种传媒渠道和手段,积极向大众宣传进步文化,让国民真切感受到本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光辉灿烂,进而增强其民族文化认同观念,促使其自觉维护民族文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国家的文化职能部门一定要重视和加强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建设,通过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家园,来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让网络成为民族文化精神的载体。另外,国家对于主流价值观的建构与传播不能仅仅依靠传统媒体,也不能固守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而是应该与时俱进,结合碎片化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和受众的认知习惯,在传播渠道、传播方式、传播内容等方面做出改革,如宣传内容“碎片化”,即在数字化框架下实现内容的重新整合和创造,比如文字、图片、视频互相补充,让受众乐于接受。

2.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管

首先,健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面对碎片式传播环境,我国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相关部门应协调一致,尽快建立系统的法律规范,对在碎片化传播环境中出现的损害国家利益、造成社会动荡的不端行为进行坚决打击,遏制一些违法言论的传播;其次,大力推行实名制,对碎片式传播主体进行有效约束,消除碎片式传播的管理真空,在保证言论自由的同时,提高传播主体的责任和公德意识。

3.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概括地说,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公众能够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在碎片化媒体时代,民众提升媒介素养,还要求对网络上各种思潮、观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人云亦云,坚持独立思考,自觉抵制一些不良价值观的腐蚀。

五、小 结

在碎片化媒体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都发生转变,多元化的意识形态背景下,人们对于某一种思想观念的认同变得越来越难,尤其是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梳理碎片化媒体时代的特征,分析媒介碎片化对于民族文化认同造成的影响,有助于大众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共识、激发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 詹小美,王仕民.论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与条件[J].哲学研究,2011(12).

[2] 卿臻.民族文化认同理论及其本质探析[J].前沿,2010(7).

[3] 向春香,陶红.微博的碎片化信息传播对“中心”的消解及其问题探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4] 刘剑敏,李润权.论网络的碎片化特征[J].新闻爱好者,2011(18).

[5] 田然,王叶林.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问题探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2(5).

[6] 胡启明,张文.典型宣传的“碎片化”传播[J].青年记者,2012(20).

[7] 刘娜.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8] 曾红.基于网络舆情的政府公务人员媒介素养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14(6).

[责任编辑:艾涓]

猜你喜欢

碎片化媒介
浅析新媒介文学中媒介的影响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论智慧城市发展之“痛”
创新制度范式:构建我国统一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理论思考
平行的个体与垂直的世界
微时代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想象力都去哪了
微剧将成为视频消费的主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