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锦标体育”到“生活体育”
2016-01-20陈天赐
陈天赐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以《广州日报》历届亚运会报道为内容分析文本,从中国新闻的改革发展视角来探寻其引导的嬗变路径。结果显示:《广州日报 》 亚运会报道导向沿着“锦标体育”——“生活体育”的路径发展,与中国新闻改革的路径和体育发展的轨迹相符,折射出中国体育和中国新闻业改革发展的节奏和变迁,并对《广州日报》日后的亚运会新闻报道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广州日报》;亚运会;新闻改革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1-0093-02
从1979年开始的三十年间我国进行了四次大的新闻改革,这几次改革对各大报刊的报道工作起到了不可小觑的指导作用,不仅体现在生活类新闻中,在体育新闻中也有所表现。因此,沿着中国新闻改革这一条主线来分析《广州日报》历届亚运赛前新闻报道,可以对日后的体育赛事报道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大众传播不仅设置和传递信息,最重要的是引导人们的关注点从“锦标体育”过渡到“生活体育”,促进体育与生活的结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广州日报》历届亚运会相关报道的议程导向可以窥视亚运体育与大众娱乐、大众生活的有机结合,最后走向两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高度。
一、体育新闻主打“短快新”
第九届亚运会(1982年),亚运会报道角度:高扬新闻规律的旗帜。以赛场“短快新”的形式介绍亚运会中的“锦标体育”,整体篇幅较小,内容简单。
1979~1982年,我国的第一次新闻改革,在这次新闻改革中最大的特点是摒弃“假大空”,提倡“短快新”,尤其是重新确立新闻真实性的权威。
翻看1982年11月19日的报纸,发现亚运会的消息并没有放在报纸的头版头条,或是开设专版,而是出现在体育版的一小部分,主要以介绍赛程和球赛抽签结果为主。当时的中国并没有把体育放在一个很高的高度,体育还是处在一个只有部分人去接触去了解的位置。
那一时期的中国正在举行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此次会议通过了修改后的《宪法》,批准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六五”计划,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等关乎民生的重大决策。
因此,《广州日报》并没有更多针对新德里亚运会的大篇幅报道,都是一些“短快新”的赛场信息。
二、报道形式多样,以“锦标体育”为主
第十届亚运会到第十一届亚运会(1986~1990年),亚运会报道角度:引进信息概念。报道形式多样,整体报道篇幅扩大,内容以“锦标体育”为主。
从1983年开始,我国进行了第二次新闻改革,在这次跨越中,信息概念被新闻界普遍接受,纯信息新闻逐步在各新闻媒介占重要地位。
1986年汉城亚运会与上一届《广州日报》亚运会报道相比,最大的改变就是对于亚运会的报道篇幅明显增多,例如这届亚运会人数创造了历史新高,亚运场馆增至二十九个,安检工作因受南朝鲜爆炸事件的影响而做得格外谨慎等,但是重要篇幅还是放在介绍赛场信息、运动员的准备工作以及对比赛的展望和期待。
那一时期的体育新闻在《广东日报》看来也不是特别主要的报道内容。正值邓小平第四次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因此亚运会的新闻还是处在边缘地区。
1990年北京亚运会开幕式的报道简单明了,突出“亚运”、“东道主”这一主题,以介绍为主,主要介绍开幕式流程,相关准备工作,各界对亚运会在北京召开的祝贺及观赛指南。
这次《广州日报》采用了一整版的篇幅来介绍亚运盛世,大力渲染北京的亚运气氛和中国健儿势在必得的气势。让读者很清晰地感觉到“锦标体育”所特有的激烈的比赛氛围。“锦标体育”依旧是《广州日报》亚运会的报道重点。
三、信息多样但依旧,以“锦标体育”为主
第十二届亚运会(1994年),亚运会报道角度:初步确认受众中心地位,开始提供有关生活的信息、知识和娱乐,但依旧以“锦标体育”为主。
再将视角拉回《广州日报》的亚运会报道。与1986年汉城亚运会和1990年北京亚运的报道相比,1994年广岛亚运的报道相对来说少了一些政治色彩。
在经历了成功的一届北京亚运会之后,广州日报不可避免地对广岛亚运会的开幕式与北京亚运会的开幕进行了详细的对比,总体评价为“变现乏力,新意不足”。也再次展现了经历了四年之久,我国体育在亚洲范围内的发展情况。这些依旧是亚运会开赛前报道的重头戏。
然而在批评之余,《广州日报》最后还是结合我国四年内体育水平的发展变化对这届亚运会进行了展望。这也是《广州日报》亚运会赛前报道的一个特点,以赛前分析来进行展望,在报道中喊出广州的声音为我国的体育健儿加油呐喊。
随之,《广州日报》也报道了一些贴近生活的亚运信息,开始有了对我国比赛的预测和一些赛场外的趣闻的报道。例如,“电脑罢工”、“不能红烧鸽子”等趣闻,拉近了读者与亚运会之间的距离。
这些与受众比较贴近的赛场外的新闻虽然篇幅很少,但是却是往届亚运赛事报道所没有的,是比较创新的一点。也是紧紧围绕着第三次新闻改革所做出的一些较小的变动。这也预示着,《广州日报》对于亚运会的赛事报道已经开始从纯信息新闻慢慢走向了更加生活化的赛事报道的方向。
四、内容丰富化,“生活体育”崭露头角
第十三届亚运会到第十七届亚运会(1998年~2014年),亚运会报道角度:内容多而丰富,“生活体育”比例大大增加。在1996年之后,我国就迎来了新闻改革的第四阶段。从这一时期开始,基本目标是解决中国传媒业“小,散,乱”的状况,力求打造中国大而强的传媒业。而针对这次改革,《广州日报》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1998年曼谷亚运会,当时的曼谷饱受金融危机之苦,这届亚运会的赛前报道并没有被泰国国内的气氛所影响,依旧是充满了生机和希望,这也是体育,亚运会带给人的力量。《广州日报》简单明了地向世界传达“曼谷”声音,以“团结的亚洲”、“团结的曼谷”为主要精神和理念,将体育精神的团结坚定和自强展现给亚洲,展现给世界,更多的一种精神的传播。2002年釜山亚运会,这次广州日报对于亚运会的报道以赛前抓细节为主。除了简单介绍开幕式盛况更多的是一些生活化的细节。例如,韩国人的微笑,运动员食物的单一,住宿条件的简陋等。
这与前几届亚运会相比,这是广州日报的一大亮点。之前对于贴近生活的赛场外的报道可以说是根本没有,这次的改变让受众感受亚运会已不再仅仅是事关国家的大事,而且还有很多细节类的生活中的小事,也同样备受瞩目。
这一阶段,《广州日报》充分发挥了在第四次新闻改革中自身与其他报业相比所处的有利地位,报道内容种类多,细节详细,给受众展现了一个较为生活化的亚运会。
2006年多哈亚运会,赛前报道以“猜测”为主,提出了很多猜测点,中国旗手是否归属男篮,如何点燃火炬,朝韩代表队是否同时入场等,与看报的读者产生了一定的互动性。读者看报时就有了猜测有了思考,就拉近了读者和亚运会的距离,与之前略显生涩的纯信息新闻报道形成鲜明的对比。
“锦标体育”的比重明显下降,“生活体育”占主力地位。另外作为华南地区最权威的报业,《广州日报》自然会对四年后的广州亚运会进行展望。无形中将亚运与广州市民的距离慢慢拉近。亚运在这个时候已经渐渐的成为了广州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2010年广州亚运会,《广州日报》充分发挥了自己作为东道主的特色,赛前报道详细介绍了本次开幕式的几大亮点,几大猜测,广州范围内的各大亚运元素,以“小蛮腰”、“海心沙”为主,都是一些市民触手可及的地标性建筑,也为市民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亚运”主题出游路线以及门票的出售情况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话题,这些都是站在广州市民的角度来报道亚运。
此时《广州日报》给外界传达的信息就是,广州人民是这次亚运会的参与者,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再是单纯的一个观众。
纵观这次广州亚运会的全部报道,《广州日报》也完成了从“锦标体育”到“生活体育”这样一个报道角度的蜕变。同时在亚运会顺利闭幕之后,《广州日报》利用微博来继续延伸有关亚运的话题。关于“生活体育”的话题也并没有随着亚运会的闭幕而截止,而是转战微博将这个话题继续下去。
2014年亚运会在盛产“韩星”的韩国仁川举行,这届亚运会的赛前报道特点比较鲜明,更加贴近生活,开幕式独具特色“韩星”闪耀,都教授、鸟叔、大长今,种种活跃在娱乐频道的明星也毅然活跃在了体育新闻报道的头条,使得这届亚运会从开幕到闭幕都吸引到了众多观众,其中有体育迷还有不少的韩星迷。很明显,《广州日报》依旧延续了上一届广州亚运会的报道风格,将“生活体育”做得淋漓尽致,体育更加生活化,更加娱乐化。
五、结 语
以上分析显示,《广州日报》亚运会赛前报道与中国新闻改革的节奏相符,它从另一个视角折射出中国体育与人民生活相关的发展和变迁,并且完成了由“锦标体育”到“生活体育”的一个蜕变。从“锦标体育”到“生活体育”,在这其中媒介的作用不容小觑。媒介所塑造的拟态环境已经成为当今人们接受信息、形成观念的重要渠道。
《广州日报》就在牢牢把握住了我国的四次新闻改革核心的前提下,将亚运会的赛前报道进行了一个不小的蜕变。大众传播媒介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如何用镜头和语言传递现阶段公民社会的“生活体育”宗旨,增加受众对新时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然后将体育真真切切地融入我们的生活。
《广州日报》可以刊登一些关于运动员的生活的报道,但前提是正面的,是与推崇“生活体育”这一主题相吻合的,不能过度娱乐化。《广州日报》还应充分发挥其作为广东省发行量第一、订阅量第一、零售量第一和传阅率第一的报纸的评论和报道宣传的优势,利用亚运会这一平台,以更利于全民接触体育,发展体育的方向,继续引领中国体育走向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陈晴.锦标主义的百年纠结与未来走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1).
[2] 李新秀.从金牌体育到生活体育——体育文化的本质回归[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4).
[3] 田姣,田斌.《广州日报》亚运宣传的地域文化特色研究.[J].新闻与传播,2012(1).
[4] 廖慧平.从“展示·图强”到“分享·和谐”—— 《人民日报》历届全运会报道舆论引导嬗变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6).
[5] 李良荣. 新闻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东方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