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的大公司危局

2016-01-20宗禾

齐鲁周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宝能万科

宗禾

经济增速放缓,资本遇到寒冬,产能过剩,不确定性增加,这个时代,大公司越来越不易当。

危险都是什么时候埋下的?

王石感到既愤怒又后悔,这位中国最大房地产公司的董事长、商业大佬和明星,正被一个三流公司宝能及其背后的神秘角色耍得团团转。

5个月,400亿元,25%的股份。宝能暗自收购万科股份,成功晋身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其进攻路线直接明了,几乎未受到任何阻力。宝能玩得如此认真却出乎所有人意料——它曾袭击过多家A股上市公司,万科是其中唯一像样的大公司。直到宝能控制的股份超越了20%警戒线,王石才意识到这是一场真正的风暴。

21年前,这位万科的创始人曾依靠“红头文件”镇压了君安证券的相似进攻。“君万之争”成为中国商业史上有名的案例,落败者券商之王张国庆的下场并不好,MBO(管理层收购)过程中以“侵吞国有资产”之名锒铛入狱。

眼下的挑战者却看不清楚。

面对宝能的进攻,万科管理层所持的股权毫无还击之力。

画在面具上的脸是宝能的掌舵人姚氏兄弟——像所有投机家一样,其王国杂乱,互为掩体。一会儿这张脸又变换成另一个样子——安邦保险趁乱吸进万科6.18%的股份,这家公司因2014年收购纽约的华尔道夫酒店暴露在聚光灯下,其股东红色背景强硬,投资风格激进,持有民生银行等公司的股份。

王石说万科走进了一个局,他后悔插手太晚。最终,这位商业强人服了软,表示愿意与安邦合作。他甚至做了最坏的打算,“放弃万科这个品牌,带领团队出走”。

万科也因此意外走进了我们2015年的失意大公司榜单。上一次,贪腐和违纪成为上榜公司的一个关键词,我们提醒公司不能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一次,商业伦理错误虽然大大减少,但依靠资本耍流氓的现象有增无减。

我们之所以反对公司靠玩弄金融术成长,是因为它带不来任何创新,这违反了企业家精神的健康度。

谁让大公司失意?

触手可及的利益让目标远大的公司迷失了方向。A股在2015年的激烈震荡为投机者制造了温床。原本是国家队救市主力军的中信证券在内幕消息下做空股市,最终高层被带走调查。汉能则在股市最高点败下阵来。曾在2015年年初成为了中国首富的汉能创始人李河君体会到了过山车般的“刺激”。这家市值超过3000亿的明星能源公司在7分钟内蒸发了1440亿港元(约合1205亿元人民币)。

事实上,隐患早已埋下。汉能选择了一条错误的技术路线,这导致它的太阳能设备的转化率不足10%,这个缺陷让大型地面电站无法接受其产品。汉能并没有修正错误,而是通过关联交易、粉饰财报做大市值。它最终遭到了香港证监会的调查,引发强制停牌。善于玩弄金融术而非修正业的公司注定是不可持续的。

需要提到的是,眼下不少中国公司都在依靠高负债做多元并购,布局互不相关的领域——美国在1980年代的牛市也催生了许多这样的大公司,但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没有做到基业长青——地产明星公司恒大虽然没有正式进入我们的榜单,但它的未来也已亮起警示灯。

企业家精神仍是这个不确定的时代最为珍贵的。能让一家伟大的公司瞬间倾覆的因素越来越多——合伙人之间的纠纷、失败的产品策略、恶化的市场环境或者监管当局。

大环境是2015年失意大公司败下阵来的客观因素。中国股市在半年内攀升到5000点又戛然而止,经济增速放缓,资本市场遭遇寒冬,这些变化让一些公司措手不及。

大公司的领导者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挑战。在我们2015年的榜单里,几乎每家公司都在“领导力和战略”上犯了错。这些领导者未能给潜在的挑战充分准备预案——比如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或者来自第三者的突然袭击。一些公司原本有一手好牌,在激烈震荡格局下,优势却迅速转为劣势。

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从20家大公司在2015年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在站稳阵脚之前,别尝试扩张

明星公司易崛起,也比任何时候都要容易陨落。

小米是绝对的明星。但在2015年,小米被市场绑架了。为了扩大销量,这家公司不得不像其他竞争对手一样,和天猫及京东展开渠道合作,甚至还引入了更多的线下渠道,而不是仅在自己平台上销售——新用户对其品牌认知缺乏黏性,仅将其当做电商平台上的一款消费品。

追求规模和更多的用户,就意味着要推出更多低价机,红米成为其主推的一款产品。这抹平了它最初营造的发烧友品牌标签。

结果事与愿违。调研公司Canalys数据显示,2015年第三季度,小米仅售出约5300万部手机,完成其年初制定的8000万部出货量的目标无望。而其国内的主要竞争对手华为则呈现了完全相反的增长势头。

优势被诸多模仿者抹平之后,其劣势又进一步凸显——从成立之初就埋下的专利问题限制了小米未来的发展,让它无法涉足成熟的海外市场,而这是华为荣耀2015年主要的增长区域。

学会从富足中找到稀缺

全球商业在近两年最大的变化,一个是不确定性增加,另一个就是产品的富足性。

各种产出都过剩了——2015年中国经济放缓便是在过剩的产能,我们身边的各种消费品也随之出现了供给过剩。

在彼得·戴曼迪斯和史蒂芬·科特勒的《富足》一书中提到,人工智能、机器人、无限计算能力、宽带网络、数字制造、纳米材料、合成生物等指数型增长的科学技术,已能够满足地球上所有人的基本需求,而且很快就能更进一步——富足时代已经触手可及。

当市场供大于求时,公司应该怎么办?一些聪明的公司可能把商业模式建立在这种富足之上。比如Uber和Airbnb创造了大热的共享经济,这两家创业公司的市值也超过了重资产的传统汽车业和大酒店业。

不过,即便在一个富足的世界,也并不一定需要所有大公司抛弃资产以让自己变轻,或者像海尔一样先自杀再重生。

试想一下,既然大部分业务都可以外包来做了,为何特斯拉还自建工厂?第三方物流发展已经如此成熟,亚马逊、京东和淘宝为何还要自建物流组织?亚马逊的AWS也正是在云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抓住了云底层基础设施平台的稀缺。对它们而言,这些公司找到了各自产业中的稀缺物品。

同样,在手机产业,把自己变成日用品不是个好主意,如果公司的竞争力是以技术为基础的,那只有不断在此加强才可能建筑其防火墙。从这一点上看,小米的失意在于它并没有提升产品的技术质量,而这一年却拼命通过渠道努力把自己大众化。

大公司们需要找到稀缺性。发现它,并占有它。

没有盈利模式无法过冬

2016年可能是一个更加漫长的冬季。

在2015年,中国的GDP增速已经降至7%,预计2016年这个数字将进一步降低至6.7%。公司们要找到一条依靠资本维持运营以外的模式。

资本推手加速了明星公司的出现,也同样加速了它们的陨落。优酷、大众点评、去哪儿,这些成立只有10多年的独角兽公司已经爬过了市值的顶峰。

它们做错了什么?

去哪儿、优酷和大众点评,这三家曾经的产业颠覆性创新公司在2015年无法独自挺过寒冬,而向外界寻求合并。

这些进入我们2015年失意大公司榜单的公司需要证明自己的商业模式是可持续的。与大多数创业公司不同,具有一定市场规模的独角兽公司已经成功跨越了鸿沟——从早期用户市场向大众用户市场转变。但在它们变大以后,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抬高了其获取用户的成本。

当一个公司需要不断用高昂的代价换取用户、却使自己陷入价格战,而缺乏办法将新用户留下时,就有必要改进一下商业模式了。

这些平台已经到达一个爆发性增长曲线。优酷作为第一大视频平台依然需要耗费巨大成本购买视频,2015年第三季度,优酷耗费了当季度营收的48%购买内容,运营和营销的开支也同比增加了70.2%和53.2%,而当季收入只提升了37%,亏损的幅度又一步提高。它们需要向Google和Facebook学习,找到一个断奶的途径。

我们身处一个危险和不确定性注定将会愈发频繁的年代,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大公司的生存。2015年,我们看到如此多的大公司在外界环境的变化下犯了错,但犯错本身不是坏事——正如Facebook CEO扎克伯格所说:最大的风险就是没有风险。缺乏创新才是所有大公司及组织机构走向衰落的唯一重要原因。

(文据《第一财经周刊》)

猜你喜欢

宝能万科
姚振华“失而复得”
重庆万科璞园
天津万科·大都会1号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观致能否走出“隧道”?
万科:楼市进入深水区,万科这样做! 万科2020年经营策略披露
宝能系资管处理需要以万科股价稳定为前提
宝能是不是接盘侠
万科未来之光售楼处
华润与宝能之间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