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导语创新设计略谈

2016-01-20任红红

速读·中旬 2016年1期
关键词:设计创新中职语文策略

任红红

摘 要: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是激发情感的诱发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力,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先声夺人,在上课伊始就迅速地捕获学生的“芳心”,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在上课后较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让语文课堂成为一块巨大的情感磁场,牢牢地吸引住学生。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堂导语;设计创新;策略

如何上好中职学校的语文课,我认为:除了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特点,合理安排授课内容、时间和方式等因素外,把好课堂教学之开头关——导语的设计和运用同等重要。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在于使学生对你所做的东西感到有趣。”有趣的开头能马上引起学生好奇,聚精会神,很快进入我们所创设的情景中。本人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尝试了多种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方法,巧妙地运用导语,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师生关系融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对中职学校部分语文课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一、导语设计应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有利于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

教师的导语设计必然是作为课堂教学的预设而存在的,这种预设必然是教师有意指向本课所学的教学内容的,正如前文于漪老师所说是为“演奏者或歌唱”奠定基础的,但我们也应注意,这种预设必须是指向学生的,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是唤醒他们对本课知识探求的渴望的。因此,这样的预设可以说是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学习的舞台,而真正的“演员”是全体学生。只顾及学生的兴趣的导语就理想了吗?这当然还是不够的。我们应该看到,学生的个性是不同的,他们的生活经验,知识的习得水平,情感体验也是不同的。只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这样的预设是不够的。在预设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学生的生成情况,对其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正,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心理学上的“有意注意”是指服从于预定目的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当学生们产生各种生成之后必须引导他们的有意注意,把他们形成的意识观念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使他们更好地去理解文本的内容,或思想感情。在这一过程中,当他们从课文中寻找到与自己已有的知识成果或情感体验相接近时,便会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有利于他们创造性地发挥才能。

二、运用谜语+提问,激发兴趣

对于在语文课堂上猜谜语,学生是非常感兴趣的,因势利导,从他们的“兴趣点”入手。例如,在上到鲁迅先生的《药》一文时,笔者给学生出的谜语是:走进药店(打一成语)。

“自找苦吃,”学生能很快地回答出问题。

又问:“人在什么情况下吃药?”

答:“生病。”

问:“大家生病时吃过药吗?”

答“吃过。”

问:“都吃过哪些药呢?”

答:“感冒药。”

问:“听说过人血馒头这种药吗?”

答:“没听说过。”

“那好,让我们来看一看语文课本中鲁迅先生写的《药》这一篇文章中人血馒头能不能治病?”学生此时的注意力很集中,飞快的打开语文课本,认真地阅读起来,都想快速找到答案。老师抓住学生这一心理,很容易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讲新课就变得轻松多了。又如,在上到孙犁同志写的《荷花淀》一文时,笔者给出的谜语是:出污泥而不染(打一植物)。“荷花。”学生也能很快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大家见过一望无际的荷塘吗?”“没见过。”“荷塘里无边无际的荷花美不美?”“美。”“大家想不想看?”“想。”“那好,请打开语文课本第74页中的《荷花淀》,在课文中我们就能看到无边无际的荷花,还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深呼吸一次,感觉荷花的阵阵清香。”这是两个看似很肤浅、很幼稚的师生对答问题,其时,根据当前中职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是很恰如其分的。通过这样的导语,就能顺理成章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巧提问题、启发导入

在导语中,我发现巧提问题、启发导入,收到的效果非同一般。看过特级教师于漪教学录像,她上《孔乙己》一文,就用了这种导入法: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封建社会毒害的形象。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运用怎样的笔触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学习本文之后就可得到明确的答案。过去有人说,莎士比亚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有道理的。那么,孔乙己的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呢?悲剧,往往令人泪下,然而,读了孔乙己的悲剧,眼泪往往向肚子里流,心里有隐隐作痛之感。这又是为什么呢?学习之后我们可得到回答。这样一步步启发,学生就会在认真阅读课文中,积极思索,好好领会。

四、前后联系、轻松导入

前后联系,即前后所学知识的相互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上课文的内容及其特点来导入新课。我在上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是这样导入的:我们以前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荷塘月色》,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因为有已学过知识及曾体验过的生活,所以在进入新课时学生会很感亲切,并自然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如何设计导语,它让我们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创设情境,巧提问题,前后联系,而后最终成功的完成教学。上课时导语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在课前却需要我们老师去巧妙的安排和设计。总之,设计导语是一门学问,在导入新课中好的导语它能使我们的老师超越课堂的藩篱,拓展自身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导语的设计。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深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地“吃透”学生的情况,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认知倾向出发设计课堂教学,选择适合的教材,积极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教学目标才能顺利达成。

猜你喜欢

设计创新中职语文策略
江西民间竹器物审美形态研究
机械工业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设计创新初探
创客教育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以学生为本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