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16-01-20冉隆勇
冉隆勇
摘 要: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教学领域改革频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素质教育被推出,作为一线教师,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紧跟教育发展的步伐,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教学实践证明,问题意识是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关键。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势在必行。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
人们常说:问题是开启思维的金钥匙。正因为有了问题,才能启动人的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只有善于观察与思考才能提出问题,而这又可以开启解决问题的思维之门。因而,引导小学生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介于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结合小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不断探索,逐渐培养起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小学生乐于提出问题
小学生由于其年龄较小,因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想问与乐问。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本人通过故事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头爸爸与大头儿子的故事吧。今天林老师再给同学们讲一个有关他们父子俩的故事:有一天,小头爸爸正在书房看书,忽然,大头儿子哭哭啼啼地跑进来,边泣边说:“爸爸,人家小东每年都过生日,可我今年都12岁了,你才给我过了3个生日,我也要年年过生日嘛。”小头爸爸听后哈哈大笑:“傻儿子,不是爸爸不给你过生日,而是因为你不是每年都有生日呀。”咦,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一回事吗?
问题情境的设置目的是要促进思维,而《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比较通俗易懂,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人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高潮,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为什么大头儿子12年才有三个生日?是不是这几年日历上没有这一天?这时学生就会形成想学乐学,同时伴随着的是猜想结果的产生与继续探究的强列欲望。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小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小学生不敢提问。因为他们没有把教师和同学当成与他共同探讨新知的伙伴。而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学习氛围,有的学生基础差,胆子小,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确实不容易。因此,教师首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肯定学生敢提出问题的勇气,而后再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中要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多用商量的口吻,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允许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此外,教师要采取措施,强化问题的环境:①让学生形成你问我答的好习惯。②不懂的知识在学习小组中讨论。③设立“问题卡”与“问题专栏”,及时地记载在大脑中闪现的问题与灵感,并通过问题的交流,使学生时时处于问题情境的氛围之中。
三、制造机会,让小学生在新知探究中善于提问题
善于提问、会提问的学生才是会学习的好学生。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答,而且要善问。
1.提供小组讨论的机会,在教材的“重难点处”提问
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重难点,创设引起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问,通过讨论,启迪思维,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让学生计算下列的算式哪些能被3整除:
45÷3= 16÷3= 32÷3 =21÷3=
81÷3= 111÷3=342÷3= 212÷3=
待学生计算完,并对算式进行分组,再组织讨论: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发现?这样围绕着教材的重难点,不断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如:学校开田径运动会:100米、400米、800米比赛,一些学生观察到,为什么跑100米的几位运动员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而跑400米与800米的运动员都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于是提出了400米与800米赛跑为什么运动员不在同一起跑线上?
又如:在组织学生参加秋游时,先让学生根据这次秋游的具体情况,拟定秋游计划,然后问学生:在这次秋游活动中,你们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因为学生对活动很感兴趣,就会积极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让学生提问
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动手操作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兴奋,而且伴随着手与脑的并用,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强,这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产生很有价值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形成问题意识的习惯。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装沙实验,观察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间的体积关系,通过操作,学生就会产生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的疑问?从而探究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4.教师提供开放题,让学生在异中“问”
课后设置开放题,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层地思考所学的知识,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放学生的思路,开放学生的潜能。
例如;在学生学完三角形面积计算后,安排这样的练习题:用三角板画一个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学生会画1平方厘米、4平方厘米等这样边长整厘米数的正方形,哪么面积是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该怎样画呢?这样题目,答案多样性,学生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而言之,我以教学改革为契机,以小学数学课堂为阵地,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培养起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提升了小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