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读”的探究
2016-01-20向小琴
向小琴
摘 要: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流传了几千年的名言,不仅是古人留给后人的学习经验,也是语文教法的精髓,它充分体现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读”的训练。
关键词:语文;小学;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这句话突出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小,理解能力较弱,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去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情感,并且以读促悟,以读促思让学生通过朗读领悟所学的知识。然而在语文的实践教学中,有些老师却忽略了学生的读,采用了完全包办的教学,认为所有的知识只有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才会领悟到。致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受老师思维的影响很大,往往缺失了自己的个性,自己独特的东西,缺乏创新。
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一篇课文的阅读一般可分成三个阶段:即自读、精读、诵读。这三个阶段环环相扣,哪一个阶段也不能忽视。自读阶段是基础,通过自读学生可以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不熟悉的课文进行条分缕析;精读阶段是阅读文本重要的阶段,通过用心地读,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文字的内涵,教师要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把握住文本的重点;诵读阶段同样也非常重要,通过诵读,学生对文本进行整合和升华,有效的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好这三个阶段呢?下面就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自读阶段要把握好阅读的“量”
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一大特征,也是语文课堂一大亮点。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读百遍其义自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二、在精读中领悟内涵,教师巧点拨
通过自读,学生已对文本有了一定的认识,对课文整体进行把握,带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光靠学生的自悟自得是远远不够的。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以及其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以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们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道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是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
三、在诵读中表达,情感得到升华
语文教科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专家们精挑细选的,都是经典之作。它们语言优美,情感表达真挚,用心阅读,才会达到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然而现在好多学生不愿去读,特别是对一些散文和议论文有着错误的认识,缺乏阅读兴趣。这就要求老师要加以引导,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在教学中老师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让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自己的情感,品尝的读书的乐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