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
2016-01-20张顺奇
张顺奇
摘 要: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对于学生来讲,高中阶段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时期,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导学案”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目前逐渐被用于物理教学中。本文先简单概述“导学案”,然后分析其应用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最后探讨具体应用。
关键词:课堂教学;导学案;高中物理;教学模式
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它不仅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还与国计民生具有密切的关系。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仍有一部分教师采用“你(学生)听我(教师)讲”的模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比较被动,教学效果欠佳。但实际上,教师是一个双向性活动,既包含教师的“教”,又包括学生的“学”。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一、“导学案”概述
“导学案”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先经教师集体研究,然后由教师个人备课,最后再进行集体研讨制定的学习方案。它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并且以实现素质教育为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积极学习等。在“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应用中,其核心就是学案。因此,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遵循问题化、课时化、层次化、方法化等原则。
二、“导学案”应用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在新课程标准下,明确要求教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自身要转变角色,从传统的绝对主导者转变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在实际的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不能要求在一堂课上让学生理解、掌握所有的重难点,而是要将“导学案”教学模式用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则给予学生适当的总结、评价。如此一来,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激发对知识的求知欲,同时又能有效避免学生产生懒惰心理。
(二)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将“导学案”教学模式用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进入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状态中[4]。此外,教师应用该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不断地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由于学案的设置具有良好的目的性,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的方向,并且对问题进行探究、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还能应用于生活实际中。
三、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导学案”的具体应用
(一)应用于课前预习中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将“导学案”发放到学生手上,促使学生进行预习,根据自身所学的知识,尝试回答本节课中所涉及的相关问题。通过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明确目标,并且了解自身可以解决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以便在教学中明确自身的学习重点。此外,教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将不懂的地方做标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并明确教学重点。
在课前预习中应用“导学案”时,教师需注意两点:其一,控制时间。在课前预习环节,时间最好控制在10min左右,否则会引起学生失神甚至产生反感情绪;其二,在课前预习前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比如控制时间,在不明白的地方做好标记等。总之,课前预习是“导学案”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应用于课堂讨论中
完成课前预习后,学生对本节课所讲授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基础,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导学生根据“导学案”上的问题展开讨论。当学生提出问题后,可以先先让学生做一个猜想,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设想,在小组内展开热烈的讨论,教师则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将学生的问题、设想罗列在黑板上,并且与学生一起进行分类、整理,找出问题之间的共性。
通过上述“导学案”的应用,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还能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自身经验等,对问题进行探究、解答。此外,对于课本上的重难点问题,教师可以采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方式进行分析、解决,并且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规律,在加深对知识理解掌握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应用于课后巩固中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效果,除了充分利用、发挥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课外时间,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进一步加深印象。
在课后巩固中,教师可以设置两个不同的环节:其一,当堂反馈练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把握好节奏,控制时间,在课堂上预留10min左右用来进行当堂反馈练习,并且让学生尽量独立完成,教师也要及时给予解答,让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后进行适当训练;其二,课后巩固练习,教师利用课堂中的预留10min后,教师还要根据所讲授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练习,比如让学生完成课堂上未能完成的问题,及时地消化、整理“导学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课后巩固练习。此外,为了有效提高“导学案”的应用效果,教师还要将学生的“导学案”收起来进行批阅,对于大部分同学都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及时提出,并且在下次课堂教学中予以解决,促使学生可以全面了解、掌握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
综上所述,将“导学案”用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又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需将其用于课前预习中、课堂教学中和课后巩固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课堂上教授的物理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明辉.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应用[J].才智,2015,16(04):73.
[2]杨继峰.基于导学案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研究[J].亚太教育,2015,11(16):29.
[3]吴海燕.“导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20(S3):84-85.
[4]华文杰.基于导学案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索[J].学周刊,2015,16(3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