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郸城县干旱气候条件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

2016-01-20孙晓丽李杰

南方农业·下旬 2015年12期
关键词:气候特征防御措施干旱

孙晓丽 李杰

摘 要 干旱是郸城县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平均一两年一遇,有“十年九旱”之说,干旱分为春旱、初夏旱、伏旱和秋旱。不同时期对农作物生长的危害不同,因此应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大力植树造林等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灾害发生率和损失。

关键词 干旱;气候特征;农业生产;影响;防御措施

中图分类号:S162.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36--02

干旱是全球灾害之一,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深等特点,尤其对农业生产影响最重。郸城县位于河南省东部,豫皖两省交界处,地处豫东平原,黄河冲积扇南缘,境内地势平坦,海拔35.6~43.8 m,由西北向东南略倾斜,全部为平原,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6 ℃,年平均日照时数2 258.6 h,年平均降水量738.6 mm,年降水量在600~900 mm的年份占59%。地形地貌及气候等有利因素为各种生物的繁衍生长尤其是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良好的条件,郸城县常年种植小麦、玉米、红薯、烟草等作物。干旱是郸城县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发生频率、持续时间长,对农业生产危害重。本文选取1951-2010年郸城县气候整编资料,统计分析了干旱发生特征,探讨了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防御对策。

1 郸城县干旱气候条件分析

干旱是郸城县常见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据统计,1951-2010年郸城县共出现了42个干旱年,干旱平均一两年一遇,有“十年九旱”之说。其中1953、1955、1959、1966、1976、1977、1978、1985、1986、1993、1997、2004、2005和2006年达到重旱等级,重旱平均三四年一遇;1953、1959、1960、1961、1976、1977、1984、1986、2004、2005、2009的11个年份为一年发生两季干旱,平均五六年一遇;一年内出现三季连旱的年份有7个,分别出现在1955、1966、1986、1993、1997、2001和2006年,平均十三四年一遇。

1.1 春旱

郸城县春旱发生率较高,常出现在3月下旬-5月中旬,近几年春旱趋于增多。1951-2010年期间共出现31次春旱,平均两三年一遇,其中有20个年份达到较大春旱,降水量较历年同期偏少40%~60%。这是形成干旱的主要原因之一。郸城县春季气温回升快,3月平均气温可升至20 ℃以上,而且此时期郸城县多风,气温高加上大风致使相对湿度变小,土壤蒸发加速、增强,当土壤蒸发量远超降水量几倍甚至几十倍时就形成干旱灾害。

1.2 夏旱

夏旱又分为初夏旱和伏旱。郸城县5月下旬-6月中旬初夏时节,在大陆副热带高压气团及北退的南支急流输送的变性冷空气影响下,平均降雨量45.0~64.0 mm,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9%,如果此时期长时间为大陆暖性高压控制,极易出现晴热少雨天气引发干旱出现。近60a中郸城县共出现初夏旱16次,平均三四年一遇,其中1960、1965-1968、1976-1977、1985、1997和2005共10个年份达到重度初夏旱,平均四年一遇。通常,初夏旱自5月中下旬开始,6月下旬降水增多而解除,但个别年份由于雨季推迟,直到7月初才能解除初夏旱。初夏旱旱期一般为20~30 d,最长可达到40~50 d。郸城县降水量集中在每年的6-8月,出现伏旱机率较小,平均6~10年一遇;伏旱通常在6月下旬出现,旱期可长达40~60 d,8月底解除,严重伏旱期长70~80 d,持续至9月上、中旬结束,形成负、秋连旱。

1.3 秋旱

每年的9月下旬-10月下旬期间,郸城县晴朗少雨,有利于秋作物收获晾晒,但不利于晚秋作物后期生长和夏播作物开花结果,秋旱是导致秋作物收成直接下降的关键原因。近60 a中,郸城县共出现秋旱8~12次,平均6~8年一遇,其中有11个年份达到重级秋旱灾害,平均七年一遇。秋旱可从8月中、下旬开始,旱期达30~40 d,于10月中下旬解除,严重秋旱可持续60 d左右,延至“小雪”时节解除。

2 干旱对农业的影响

2.1 春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郸城县春旱通常旱期长达60~70 d,严重春旱可持续80~90 d,干旱灾害一般会在“立夏”时节前后随着降水的增多结束,但个别年份可延长至“小满”时节后才得以解除。春季正是郸城县冬小麦返青、拔节、抽穗期,对水分需求逐渐增多,并达到需水临界期,如果遭遇春旱,水分供给不足就会严重减产。此外,降水偏少或无有效降水对棉花、玉米等春播作物适时播种及出苗、幼苗生长有很大的不利影响;同时,还可影响烟叶、辣椒等经济作物大田移栽。

2.2 夏旱对农业的影响

5月中下旬-6月下旬期间,正是郸城县夏播时节,遇干旱少雨影响秋作物适时播种,秋作物播种期甚至可推迟至6月底或7月上、-中旬,干旱造成的晚播极易使作物成熟期延迟遭受低温冷(冻)害,减产减质。6月下旬-8月下旬属于郸城县气温最高的盛夏时段,此时期内气温高,降水集中且不均,持续炎热少雨往往可引发干旱灾害,而这段时期也正值秋作物旺长需水最多时期,玉米、大豆、棉花等秋季农作物遭遇严重的“卡脖子”旱,将无法正常抽穗、开花、结籽,可致减产,甚至绝收。1959年7月,连续无降雨,大旱持续近1个多月,土壤水分大量蒸发,土壤含水量仅有6%~10%,大豆、高粱、谷子等作物受旱出现卷叶,严重的甚至枯黄,玉米因水分不足干缨,难以正常授粉,而且种植的晚秋红芋出现了严重的缺苗死苗现象,当年伏旱致使郸城县10.5万hm?早、晚秋作物受灾。

2.3 秋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9月下旬-10月下旬正是郸城县晚秋作物成熟后期及冬作物播种时节,长期干旱少雨形成秋旱灾害,如大豆瘪荚或颗粒不收,棉花早熟而减产减质,如果是伏旱加秋旱可直接影响晚秋作物产量、品质,影响冬小麦适时播种和出苗。

3 干旱灾害防御措施

3.1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提倡节水灌溉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应加大投入资金兴修水利,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同时,要提倡節水灌溉,提高水分利用率,推广喷灌、滴灌和地下灌溉等先进浇灌技术,节约水资源,达到最佳水资源利用;还可采用覆盖、免耕等技术,减少土壤水分流失,减轻干旱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3.2 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提高地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和作业点建设,加强干旱时期天气预测预报,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抓住有利时机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加大作业密度,合理开发空中水资源,有效缓解干旱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3.3 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植树造林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沙化耕地,控制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蓄水能力,积极应对气候变暖带来的负效应,减轻干旱灾害损失。

参考文献

[1]牛亚豪,江宪发,徐峰.周口市历年干旱分析[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2(12).

[2]晏振国.干旱对郸城县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2(6).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气候特征防御措施干旱
基于GIS的鄂尔多斯市暴雨灾害风险区划
基于距平的白城地区干旱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临夏地区干旱特征及干湿气候区划
水稻倒伏与防御措施
沈山高速公路大雾气候变化特征的海陆差异
阳信县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临夏州雷暴气候统计特征及趋势分析
探析PHP网站设计中信息安全防御措施
夏季高温干旱时节高山蔬菜种植管理策略
基于多源卫星遥感的长江流域旱情监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