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大学生自信心的思考

2016-01-20郭灿华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5年36期
关键词:自卑学会情绪

郭灿华

【摘要】自信心是人的心理品质之一,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建立积极情绪,还能促使大学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然而大部分大学生的自信心明显不足,表现为学习不适应、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针对大学生自信心不足的现状,从情绪性、自我性、独立性、闭锁性这四个心理特点分析其原因,并积极探讨培养他们自信心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6-0015-02

一、自信心培养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意义

(一)自信心培养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促使学业进步

自信的大学生,能够对自我有较准确定位,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较充分的认识,对自身各方面的能力有较客观的评价;自信的大学生可以扬长避短,利用自身的优势,不但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培养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锻炼自身的意志力及培养良好的品格。这样,大学生具备了抽象思维能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乐观开朗的性格,就会使得他们在学习中积极进取,促使学业进步。

(二)自信心培养有利于大学生走向成功之道

自信心对人的一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在人的体质上、智力上、性格上、处事能力上,都起着基础性的支持作用。因此,大学生拥有满腔的热情和自信——在学习上,学习兴趣浓厚、目标明确、动机强烈,且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在人际交往中,善于与人交往,并在交往过程中懂得更多的交往技巧与艺术;在性格方面,容易发展成为一个乐观、勇敢、独立、活泼的新时代青少年。这样,大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交往,都能够做到从容不迫,这也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打牢基础,做好铺垫。

二、当前大学生自信心不足的主要表现

(一)人际交往不适应

不自信的大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言谈举止过分敏感,害怕在别人面前出丑,表现为社交时感到紧张,甚至是恐惧。因而他们往往无法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常常感到空虚、迷茫和失落,以致产生孤独的心理,致使自卑心理更为严重。其次,不自信的大学生还存在人际冲突问题——在与老师交往中,因与老师的认识、思想等方面存在分歧,因此不愿接近老师、不愿向老师吐露心事,甚者与老师关系恶化;在与同龄人交往中,由于自尊心过强、情绪波动大、交际能力欠缺,并且争强好胜,常常采取攻击行为对待他人,如说他人坏话、孤立别人等。久而久之,则会形成自负、自傲、孤僻的性格。

(二)学习遇到困难

在学习目标制定上,缺乏自信的大学生由于对自己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的能力持怀疑、不确定的消极态度,为了更容易取得成功、避免失败带来的不愉悦,他们更倾向于制定低水平的学习目标。另外,不自信的大学生在学习上较为被动,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缺乏前进的动力,往往是迫于父母、老师的期望而不得已才学习,学习对于他们而言,是件痛苦、乏味的事情,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不敢面对、甘愿做失败者。

(三)形成自卑或自负的性格

不自信的大学生,在性格上,则表现为自卑或自负。自卑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是消极否定的,他们往往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时常怀疑自己的能力;自负的大学生,骄慢自大,自我感觉过好,常拿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相比,目中无人、固执己见,对老师的教育不屑一顾、对父母的教导漫不经心、对同学的意见嗤之以鼻,并且争强好胜,排斥、冷落甚至诽谤“竞争对手”。他们容不得他人胜过自己,一旦他人超过自己,则耿耿于怀,甚至产生怨恨情绪和过激行为。

三、大学生自信心不足的心理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独立意识增强,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

大学生步入青春期,生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身体增高,精力充沛,极力表现出成人般的作风和气魄,甘愿承担一定的风险和责任;在心理上,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意志,企图摆脱成人的束缚,希望和成年人获得同等的地位和权力。可是,大学生还缺乏社会经验和能力,有些行为往往带有很强的盲目性、逆反性——盲目追求无约无束的自我,对老师的权威敢于挑战甚至蔑视,用逆反的心理来显示自己的“高明”,导致师生关系紧张。而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则会影响他们的学习、阻碍他们的成长,当他们在学习上受挫或生活上受苦时,得不到老师的帮助与理解,则会使原本细微的问题演变为学习、生活上的大难题,同时有“我是失败者”“我不行”的消极自我暗示,加深其自卑感。

(二)大学生情绪不稳定,造成学习、生活困难

步入大学,大学生的情绪日益丰富,可由于思维不成熟、认知水平不高,同时还存在这样一种观念:认为引起他们各种好坏情绪的原因是在于事情本身,而外部的客观现实是无法避免的,只好听天由命,因此他们的情绪非常不稳定,常常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会儿自信满满,一转眼又心灰意冷。而情绪的变动对大学生的学习有直接影响,由于他们自控能力较差,情绪控制不当,当他们处于紧张、焦虑情绪时,在学习上就会懒散怠慢、学习动机减弱;在生活上则会脾气暴躁、人际关系不和谐——对老师不满、与同学吵闹时常发生。这样,大学生受到学习和人际关系的困扰而无法克服,则会产生挫败感,质疑自己的能力,过多地否定自己,渐渐便会产生自卑心理。

(三)大学生自我认识不足,产生自卑、自负心理

處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在身心发展突变的主观因素和社会环境变化的客观因素的双重作用下,自我意识不断增强,表现为强烈的自尊和自信的独立人格。可由于生理与心理成熟度不平衡,他们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发现比较粗浅,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自身的长处和不足,或者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将学习目标以及学习期望设置太高,给自己施加压力,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缺乏学习的信心;或者过于自卑,不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妄自菲薄,不懂把握机会,常常与成功擦肩而过。

四、培养大学生自信心的有效对策

(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提醒教师: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在现代教育理念下,提倡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尊重、欣赏学生,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首先,老师学会关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個头脑里装到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如果老师做到了语言上多安慰、鼓励,生活上多关心,学习上多帮助,用爱的情感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学生的心扉就一定会打开,良好的师生关系也一定能够建立。[1]

其次,老师还应学会尊重学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越是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们的思想情感,就越会体会到这样一条真理: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该损伤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因此,老师应允许学生在思想感情和行动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给他们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尊重他们的意愿,善于倾听他们的意见。

再者,老师还要学会欣赏学生。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在人的所有情绪中,最强烈的莫过于渴望被人重视。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恰当与否是他们情绪的晴雨表,如果学生的行为得到老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他们就会感到自己被欣赏,就会感到愉快,从而增强自信心。[2]因此,老师用欣赏的眼光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潜能,使学生的智力和个性开往良性的轨道,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形成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而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还会促使一种温馨、和睦的班级氛围和校园文化形成,在这样宽松、自由、温暖的环境中,学生不仅能够轻松、快乐学习,还能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与艺术,从而利于同学之间关系的妥善处理。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

英国哲学家培根也对习惯有一个精辟的论述: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能使大学生在学习上事半功倍,做学习的主人。那么,在学习方法的训练上:首先,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一般,学习目的越明确,学习态度则越积极、主动,因此,大学生应该明确自己学习的目的,怀着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将自己的兴趣和热情投放在学习中。其次,制定合理目标,把自己的学习活动置于科学合理的计划中。大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在入学初期,应遵循心理学上所讲的“阶梯理论”,不能好高骛远,一步一个脚印,制定好短期、中期、长期目标,有了目标和方向,努力的干劲更足,学习效率会大增,自信心也会相应提高。再次,做好预习、上课准备,预习是对新的知识的大概认识,做到心中有数,能够提高听课的效率。最后,学会记忆。大学生在记忆时,要学会意义记忆,即在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记忆,反对机械记忆,并且学会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达到长时记忆。因此,大学生掌握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则能够轻松、快乐、自信学习。

(三)正确认识自卑与自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

自卑是一种自我怜悯的心理反应。一般而言,无论是佼佼者抑或平凡之辈,在他们内心深处,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适度的自卑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因此,大学生应学会正视自卑,敢于面对自我,既要如实地看到自己的短处,也应恰如其分地发现自身的优点,学会扬长避短、学会自我激励、学会自我暗示,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

另外,一名自信的大学生,也应正确认识自负心理。其实,在目标的追求上,一定程度的自负对大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可以激发斗志、树立必胜的信心、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念,使他们勇往直前。但是,自负应坚持适度原则,它必须建立在全面认识自我的基础之上,既要承认自己的短处,又不能高估自己,做到恰如其分;在交往过程中,学会与人平等和谐相处,不应排斥、诽谤他人。其次在与他人平等相处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别人的行为反省自我,这就是心理学家提出的“镜中自我”,即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人对自己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就像一面镜子,个体能通过这面镜子来认识自己;再者,学会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听从别人的批评和接受别人的观点,改变固执己见、唯我独尊的形象。所以,正确认识自卑与自负,建立积极情绪,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四)开设团体心理咨询,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

团体心理咨询师与个体心理咨询相并列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积极调整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助人过程。它对大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有显著的效果。

团体心理咨询,顾名思义,是一项多人参与的活动,而在活动中,参与者即大学生,能够通过他人的评价、发现自己在学习、创造、行为等方面的优点,对自己的认识更深刻,对自己的能力更了解,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尝试新的挑战,较容易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提高自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与此同时,活动的结果对大学生的自信心的建立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成功的经验提高和增强自信,不断地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固的自信,这种自信不会因一时挫折而降低,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情境中。因此心理咨询师作为一个活动主持者,可以运用自身的专业素养,让大学生对自己所做的事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方式。因为对于同一件事情,成功或失败,归因不同,结果对自信的影响也不大一样。理学家维纳Weiner通过大量研究发现,人们通常把行为的结果归因于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难度等四大因素。归因理论认为,把成功归于内在因素(努力、能力),而把失败归于外在因素(如运气、任务难度),个体的自信水平不会降低;若将失败归于内在因素,成功归于外在因素,个体自信则会下降。

参考文献:

[1]Bandura1 .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 change[M]. Psychological Review,1977,84,191~215.

[2]张凌风.职业高中学生自信心缺乏的原因及对策——以呼市第三职业学校职高学生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04).

猜你喜欢

自卑学会情绪
让自卑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一个自卑者的自白:“觉得做什么都不行”
学会分享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自卑的地方
情绪认同
学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