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书,在此不期而遇
2016-01-19于淼
于淼
季风书园成立于1997年,至今有盛有衰18年。盛时是上海的一座充盈着文化气息的文化地标;衰时是市场经济发展下注定被淘汰的一块鸡肋。其实这种盛衰的判断,一方面是从商业经营角度得出的阶段性结论,一方面是媒体随波逐流的一种表述。而独独从实体书店做为文化空间所蕴含的价值角度来说,却少有人议论,而这正是我们的坚守。
我们一直认为,实体书店所具备的职能不只是卖书,更是人与书、人与人、思想与思想的一种不期而遇。这种相遇可以活跃文化交流的氛围,可以带给人思想的进步和心灵的安顿。它所起到的文化公益作用,远远大于它的商业得失。换句话说,做一件事情,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只能确定一个核心,那季风一定是把提升文化价值做为所有行为的指引,而不是商业回报。因为这种心无旁骛才是我们心目中实体书店的力量源泉,也是这么多读者愿意支持实体书店的原因。没有文化内涵的书店还叫实体书店吗?或许它只是个被书装点的咖啡屋,或者是充斥着各类衍生品销售的超市,或者只是个肤浅的戏台。而季风,自始至今,只想做好一件事,把实体书店打造成一个文化社区,不断丰富这个社区的思想内涵,使之成为读者们的精神家园。
一、季风特色
季风书籍——保持社科学术特色,书店60%为社科学术类书籍。其拥有的相关书籍数量、质量以及新书上架速度在上海都是首屈一指的。
季风书讯——我们每周会将精心制作的电子专刊“季风书讯”发给万余名读者会员,内容分为新书推荐、书评、文章推荐等,方便读者了解最全最新的图书资讯。
季风现场——发挥空间优势,成为和读者互动的文化社区。为此,季风的“普通读者读书会”定期展开,其宗旨在于“通过阅读改变认知”;和湖南路社区合作的“季风人文讲坛”,邀请知名人士定期开展和上海历史文化相关的人文讲座;“季风咖啡音乐会”每月邀请优秀的青年演奏者进行精彩表演,如古典吉他、小提琴等;“季风咖啡话剧”,每月一期邀请民间或大学话剧社团做现场表演;去年一年策划承办的活动就多达两百场,均为开放式免费活动。如2014年3月“《罗马人的故事》-读书分享会”,邀请了知名企业家王石到现场和读者交流。今年我们开启了“季风人文讲堂”,邀请良师围绕哲学、历史、艺术、文学等,给读者带来精神盛筵。这些活动因兼具思想性、文化性和美感,口碑极好。
走进社区、走进企业——除了把读者吸引进店,季风还要走出去,我们加大了社会阅读推广的力度,与社区、学区以及企事业单位合作,定期举办图书展销活动、现场阅读分享,并在陆家嘴中银大厦、中行南汇支行等金融单位设立“季风书橱”,对客户及员工开放借阅,使其在忙碌之余有多彩的精神生活。
季风公益——持续开展“带一本书来,带一本书走”的活动,呼吁读者捐赠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二手书,同时组织员工前往贵州山区小学进行义务支教和无偿赠书活动,使孩子们从阅读中感受生活、开阔眼界。实体书店天生存在着公益基因,对公益事业,我们责无旁贷。
二、下一步的规划
1.丰富优质图书——季风将继续坚持社科学术类书籍为主的专门性特色书店立场不变,进一步丰富相关类别的书籍,争取三年内将藏书量翻倍。
2.数字化开发,互联网应用——当前网络购阅模式的全面开启给我们带来压力,也带来新思路。为提升用户体验,方便读者远程购阅和分享,我们正在升级网络终端系统,开发APP,通过新技术新渠道的应用,实现网络和实体并举,形成和作者、读者的三向交流,打造线上线下互动的季风文化社区。
3.丰富“季风文化现场”——精心维护并推广“普通读者读书会”,同时继续打造季风品牌系列活动,联合作者、出版社以及知识文化界人士等为读者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给读者更多的理由走进实体书店。
4.积极促进全民阅读的推广,通过展销、季风书橱、季风图书角等形式,将季风好书推向社区、学区、企业,保证专业性和持续度。
5.增加人文讲堂的职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人文知识、经典阅读以及文化传承。
6.积极引进高学历人才,充实季风的专业团队,为读者提供更高质量的专业阅读服务。她们今后将会是季风的中流砥柱。
实体书店受网络冲击经营困难,房租价格、人工成本不断上涨,这些都令我们步履艰难。同时,我们投入的很多资源包括系统升级、岗位配置等,其围绕的工作大多只有投入而缺乏商业收益,比如季风书讯的编纂、文化活动的组织、线上文化社区的推动等。我们不愿意为商业目的而妥协,以至于放弃以书和文化活动为核心的实体书店本质,也坚信这种文化价值的实现一定能在市场中赢得立足之处。
尽管过程无比艰难,我们会积极面对困难并寻求突破。在自强不息努力自救的同时,比任何时候都更期待来自社会各界特别是读者的支持,对此,季风充满期待并深表谢意!
季风书园,一个思想活跃,富含人文精神的文化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