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信息化教学浅探
2016-01-19鲍文会
鲍文会
科技催生着教育的变革。新形势下,掌握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率,成为每个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试以《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为例,与读者探讨语文信息化教学的有效模式。
张若虚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此诗也被誉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三分诗,七分读”,讲这一首诗的第一步,我认为是要学生反复诵读。通过网络选一个名家朗诵视频,利用早自习辅导时间,引导大家聆听并模仿诵读,小组检测,推出代表展示。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分节朗诵。最后,教师吟诵,播放古筝二胡演奏的《春江花月夜》。
教学课件包括八个部分:古今赞评,作者介绍,配乐朗诵,分节串讲,思想艺术,意象解读,名家述评,作业练习。互联网时代,教师不能再一味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发挥组织、协调、帮助、促进的作用,扮演好学习的指导者和信息的导航者角色。有了课件,教师也绝不能懈怠,而要在备课中把网络资源“内化”,戒当“放映员”或“鼠标手”。
诗作前一部分由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描绘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后一部分由孤月引出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极尽婉转缠绵,全诗融诗情美、画意美、哲理美于一体,奥妙无穷。串讲此诗,笔者的体会是要紧扣意象,讲出美感与意境;对比赏析,感悟哲理与情感;强化诵读,体味节奏与韵律;借助名家评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校新建的录播教室配有“留言板”,供上课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每个班都有QQ群,教师提的问题很快在QQ群里有回答,教师可适时给学生疑惑解答,也可课下与学生沟通交流。
此诗何以能“孤篇压倒全唐”?学生利用网络,纷纷从思想内容、艺术构思、韵律节奏、深邃哲理等方面给出自己的答案。传统课堂办不到的,网络课堂轻易就能解决,教师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梳理、总结、消化。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来写,又以“月”为灵魂,统摄众景,随着月的升起——高悬——西斜——落下,不仅韵律在变,画面和情感也随之变换,几者契合无间,使全诗景物众多而神气凝聚,情感丰赡而不蔓不枝,韵脚多变而浑然一体,哲理深厚而形象具体。闻一多《唐诗杂论》说:“在这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教师带领学习课本的同时,一起品读名家对本诗的鉴赏和评述,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艺术审美。通过意象解读、对比欣赏加强对此诗的感悟。笔者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找出与春、江、花、月有关的诗句,大家兴致很高,比如:“春日迟迟,女心伤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古典诗歌的星空中,春、江、花、月早已不仅仅是景语,而是融入了诗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融入了诗人对年光流逝、人生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对人生短暂、宇宙永恒的思索与感悟,而月亮更是诗人寄托思想与情感的载体。对比阅读中学生们发现,《春江花月夜》里的月亮含义丰富深远,她美丽纯洁、温柔多情,她满含相思离愁,她渴望团圆聚首,她有孤独寂寞与失意,也有达观洒脱与永恒——中华民族有太多太深的月亮情结。
作业练习,笔者安排学生以“月”为题写一篇散文或诗,发送到班级邮箱。因为有网络,想到的皆有可能,教师要做好信息导航,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月亮之上,我们自由地飞翔,因为互联网给我们插上了隐形的翅膀。
教无定法,学生乐学、乐做、乐探便是上法,这需要教师在导学、导做、导探上多琢磨多下工夫,从而打造充满活力的高效语文课堂。
(责编 周继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