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的人文回归对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2016-01-19古莉
古莉
摘要: 受医学教育人文回归的启发,我国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也应该兼顾医学生职业语言的需求,从语言的人文属性出发,注重语言的实际使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人文精神,使语言的教学更贴近医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为医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流和工作空间。
关键词:医学人文;医学生;大学英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健康、疾病的认识,对生活的追求有了变化,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与日俱增。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疗模式下,技术与人文疏离,有的医生眼里往往只有“病”,对患者的感受缺乏关注,态度冷漠,患者就诊感受不良。对于医生来说,每天枯燥的重复性劳动、长时间的体力消耗、棘手的医学难题,都会影响心情和对患者的态度。再者,由于医疗工作的特殊性使医患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等,医患之间的“失语”,导致医患纠纷越来越多。因此,医学学科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重构医学职业精神和伦理道德规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热点议题。
英语在医学生未来职业、生活中,进行学术交流、医患沟通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医学教育人文回归的启发,我国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也应该注重人文性,使语言的教学更贴近医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使语言作为媒介与社会、文化、历史等结合,为医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流和工作空间。
一、大学英语教学应兼顾医学生的职业需求
作为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兼具有职业取向和学术取向,既要保证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特性,又要为医学生未来职业特性的人文素养作准备,为医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奠定基础,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明日医生。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学内容过于强调体现学科知识体系,常常出现学习内容脱离社会生活、与社会生活疏离的情况。确实,学校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科知识体系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只是考虑学科知识体系,那就显得片面了。在社会生活知识含量不断增加、教育逐渐终身化,在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教学内容贴近社会生活显得更加重要。
时至今日,技术革新带来的全球化发展,使得我们的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打下了十分坚实的英语基础,普通交际已经不在话下。那么,他们现在对英语的需求就不再满足于普通的交际交流,而是能够应用英语顺利阅读并正确理解医学专业的原版教科书、国外期刊、会议文献以及其他参考资料,须要应用英语听懂专业会议、进行学术发言,为将来的职业作准备,这比阅读一般英语文章和书籍困难得多。
语言使用的目标情景和需求是确定语言教学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的合理前提。学生的水平在变,需求在变。我们英语教学的职能也得随之而变。因此,早一点未雨绸缪,早一点作好准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兼顾医学生未来职业需求,势在必行。
二、从语言的人文属性出发,强调语言的使用
21世纪医学科学迅猛发展,国际医学交流日益增多。在中国工作、生活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意味着医生面对的国外患者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医学院学生具备更高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英语水平不能仅限于打招呼、寒暄、指路 ,而是要问病史、诊断、治疗、书写病历等,要能用英语直接从事自己的专业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
因此,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不可能仍然局限在词汇语法的教学,语言学科的特点在于语言的使用,应该注重课文整体理解,引导学生用英语“认知”和“表述”,通过使用语言表达一定意义。不应过分强调语言的规范和技巧的准确性,而应强调语言的实际使用,突出语言的人文主义思想。赫尔德认为:语言是心灵的自然的禀赋,唯有语言才使人成为人性的;语言与思维不可分离。语言不是一般的工具,具有人文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萨皮尔和霍尔夫认为语言不仅是交往的媒介,而且形成认知以及使每个社会格局独特的宇宙观;“真实的世界”在最大程度上建立在群体的语言习惯之上。语言反映和限制思想,语言的认知领域是直接与文化相关联,是影响文化行为的。也就是说,语言承载着文化,文化通过语言来沟通和交流。
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语言不再看作是简单的言语表达,而是一种借助于视觉或听觉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既是人认识世界和理解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了解他人的途径。帮助学生在理解字词、句子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如何使用文字,从文字中读出作者意图,运用推理、整合等方式揭示话语意义和话语呈现的过程,帮助学生通过对课文整体剖析而揭示出一般的语言表达规律或独特的意义,逐渐过渡到用英语来“认知”和“表述”,逐渐改掉常见的中式思维习惯,从而准确地表达心中所想,为将来有效地进行职业跨文化交流作准备。
三、在语言教学中促进社会化发展,强化人文技能
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相当一部分原因是缺乏良好的医患沟通引起的。因此,在教学中促进医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提高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强化人文技能十分必要。
人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人类所具有的语言能力是人类个体接受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语言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表象、概念和思想的外部表现,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感情所使用的工具和符号。人类只有借助口头、书面、手势等语言形式,才能彼此传达信息,交流思想。言语信息的理解和产出需要社会文化心理过程的参与,缺少社会心理表征的语言学习活动是不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
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定的学习机构,学生在学校、课堂里在与他人交往互动的过程,实际就相当于在社会大舞台上扮演一定的角色,能否将戏顺利演下去,也就取决于每个人能否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维果斯基理论认为语言是介于社会和人类功能的社会心理发展层面最重要的联系。因此,在他的理论中,学习是社会化的行为。维果斯基认为语言学习属于文化的发展,思想与语言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而语言中包含社会经验,因此思想和语言均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这就是说,在语言学习中,在与他人进行语言交流中,在合作和共同活动过程中,能促进人的社会化发展。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参与社会交际的结果。
学生在校生活相对来说比较单纯,亲历“事件”有限。课文作为生活世界的摹本,为学生理解生活世界提供了条件,对课文的理解是一个主动的再体验过程,加上英语课堂的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比如分组教学、开放课堂、协作教学等,促进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承担角色,进行交流讨论,为学生提供了了解别人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机会,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运用更广泛类型的言语行动,更灵活有效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交流意图,从而强化人文技能,为今后良好的医患沟通作准备。
四、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人文精神
人类社会在发展和进步中,存在许多共同的观念,就当前的人文观念而言,如尊重人的生命,维护人类的尊严等都是一致的。但因各自的环境、文化、历史的不同,也存在许多认识上的差异。
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均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编写的,主要是介绍英语国家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等。几乎不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致使学生缺少了学习用地道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机会。
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是个体所具有的能够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关键问题的内在能力,如文化差异、文化陌生感等。如果学生连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都不清楚时,何来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必须摈弃传统的按部就班,完全按教材内容设置进行教学的理念,要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适当补充相应的中国文化内容,是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与西方文化知识的储备同步得到加强。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
医学是以人、人的生命、人的健康为服务对象的,作为直接面对人的科学比其他科学更强调人文关怀。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人文传统,“人文”二字最早见之于《易经》“关乎天该,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指教化,是指文而化之的意思 ,也就是用人的美德去影响人,感化人,让人的境界得到提升。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里劝戒医者“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宋代林通的《省心录》、明代陈实功的《医家五戒十要》等医学经典都在劝戒医者保持“济世救人、仁爱为怀”的品质。尽管医学发展历史的早期科技并不很发达,但那时的中国已经形成了朴素的融自然医学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医学科学。所以,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大学英语教学交融和渗透,引领学生在母语与英语两种语言文化的对比学习中,审视反思自己未来职业的使命,更能感染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使学生更加自律,从而对生活和工作更加负责。
“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人世间生命最可贵,而医生则是人类健康的保护者,担负这样神圣的使命,当然是最难的,不仅要有精湛的回天之术,还要有拳拳割股之心。所以,作为医科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要将人文精神融汇于教学之中,使语言的教学更贴近医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为医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交流和工作空间。
参考文献:
[1]谢利民,郑百伟.现代教学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汪大昌.普通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黄淑娉.文化人类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尹洪山,康宁.语言社会化研究述评[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5).
[5]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6]杜治政.当代医学人文理念与实践论纲[J].医学与哲学,2009,(1).
■ 编辑∕高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