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课改下教师课堂素养的提升

2016-01-19刘小兰杨立国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1期
关键词:新课改素养课堂

刘小兰+杨立国

摘要:新课程改革蓝图的实现,最终都还是要落实到学校层面,落实到课堂之中,并依赖于教师的课堂素养。为此,要从通过全面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素养、课堂道德素养、课堂管理素养和课堂评价素养,才能真正让课改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实现学生个人生命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课堂;素养

课堂是学校实现教育和教学目标的重要场所。新课程改革的蓝图无论绘制的多么美好,最终都还是要落实到学校层面,落实到课堂之中,并依靠一线教师们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和管理中逐步实现。新课程关注个体生命的发展,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认知的发展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真实的课堂情景总是不会按先前的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其中会包含太多意想不到的因素和状况,是教师之前难以预设的。因此,教师只有通过不断提升自身课堂素养,对新课程理念、课堂实际及学生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与了解,才能有效地抓住课堂中的关键因素和环节,寻找课改恰当的突破口,真正让课改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实现学生个人生命的全面发展。新课改下教师课堂素养的提升,需要把握好以下方面:

一、课堂教学素养

教学质量的核心取决于课堂教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了制约当前新课改成功与否的瓶颈,决定着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形式、方向和进度,并最终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新课改赋予了教师课堂教学中更多的自主权,要求教师以此契机实现自身教学素养的突破和发展。然而,由于长期受制于理性思维的影响,教师在短时间内还无法实现从以往课堂教学中被动的“执行者”到“决策人”之间的完美转化。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不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而这种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突变性。如果教师把课改方案停留在理论层次而没有融入个人的教学信念中,并实现教学知识和教学方法的有效转变,那么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就不会有实质性改变。对教师课堂教学素养评价要从以往注重教师课堂技术和学生应试成绩等外显过程向教师内隐素养跨越,关注教师的教学信念,教学知识和教学方法等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之间的必然联系,以及这些内隐教学素养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作用。为此,新课改下教师首先要对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有坚定的信心,把自己当成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启发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则是需要知识、情感、技能等全面发展的人,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其次,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知识系统。师者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传道、授业、解惑”。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特殊活动,既面向实践而又处于情境之中,教师的知识系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决策与判断的基础,教师除了要丰富自己所的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教学法知识外,还应具备丰富跨学科知识和实践经验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无数次的课堂实践尝试及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等实现自己个人教学方法的“创新”。

二、课堂道德素养

中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与良好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学习性和模仿性,可塑性大。在学校,尤其是课堂,教师的言行举止能极大地引起他们的关注。新课改下,课堂已经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的场所,更多的是要能开拓思维、培养创造力,并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行,这就要求教师在具备丰富知识的同时,务必具备良好的师德和情操。教师高尚的道德素养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让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然而,现实中部分教师似乎仅仅只关注教书,却达不到育人的效果,无法充当学生情感与道德的引导者和开发者。“变相体罚”“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强迫学生有偿补课”“课堂爆出口”“一言堂”“带着个人情绪进课堂”等等。这些现象与中学教师道德素养的要求相差甚远,让学生对教师的德行产生质疑,师生关系不断恶化,课堂成了学生想要逃离的“囚牢”。试想,作为教师,如果不能以公平与尊重之心待学生,又何以能使学生懂得公正和尊重呢?如果不能严谨治学、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又何以能履行好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因此,教师课堂道德素养的提升迫在眉睫。新课程下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与对课改教育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坚定教师的职业情感。教师要有强烈的育人意识和责任感,要淡化课堂的工具性,将道德情感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抛弃以往枯燥的纯知识的课程讲解方式,将道德情感教育寓于教学之中,创造性的运用各种课堂教学形式,如语言意境,情景创造、故事、互助合作等,并结合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榜样示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知情意行的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课堂管理素养

课堂管理是新课程教学改革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课堂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教师在课堂中的管理策略和运作方式,直接决定着课堂充满活力并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正如赫尔巴特所言(Herbar,J.F.):“如果不坚强而温和的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 然而,现实的课堂中,部分教师课堂管理素养的不足已经成为新课改下学生发展的严重障碍,他们拙劣且不合规范的课堂管理行为非但不能为学生完美的人生导航与奠基,反而使他们在课堂上体验到痛苦与失败,导致其人生信念的丧失与理想的幻灭。深受传统管理理念影响的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往往采取传统而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将自己放在绝对权威,首席裁判的地位,学生扮演者“机器人”的角色,对教师管理只须绝对的服从,谁违反了管理规定便会受到惩罚,依赖于惩罚甚至体罚来实现对学生的控制。这样的管理美其名曰是为了培养“精英”,结果却导致师生关系的异化,教师与学生的冲突与对抗、控制与反控制现象不断出现,导致学生讨厌课堂、逆反学习、敌视教师、畏惧学校。新课改下教师课堂管理素养的提升要求教师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空间,既能带领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又能使学生能够达到自我控制,自觉地服从教师的管理。积极的课堂管理是师生双边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合作关系,旨在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参与性,重在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及其行为的转变的过程,是鼓励学生去做某事,而不是限制学生的行动,禁止他们干这干那 。课堂管理目标的设定和具体准则和要求,须要获得班级学生的认同感并在内心形成相互协作的意愿,并主动选择自己的方式向目标努力且学会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多一些理解、关爱、赞许和奖励,少一些压制和惩罚。

四、课堂评价素养

新课程改革意味着课程与教学的改革逐渐走向标准化,评价是为教学服务的,课改实践是不可能脱离评价而单独进行的。对教师而言,专业评价素养的达成与发展是个人适应教学改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意味着他们对课堂认识和评价的全新理解。虽然,课堂中教师评价学生的工作一直都在进行,但传统课堂中,教师对“品学兼优” 学生的评价依据往往是以“考试成绩优异”为第一前提,然后是“听话”“上课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等,至于考试成绩靠后的学生绝对是与“优异”评价绝缘的。这样的评价方式是对学生多元个性发展的扼杀,背离了我们教育的价值追求。新课改下教师要更多地深入学生内隐的心理状态、思维品质、价值取向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并将这种评价贯彻于课堂的始终。现实的课堂情境往往不会完全按照先前的预设而行进,会在教师、学生以及其他多种因素推动下随时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信息或状况,让教师难以估量和预设。课堂评价意识与评价能力素养高的教师便能利用课堂评价的标尺,结合课堂实际,灵动地对课堂进行引导和调整,既激发学生的创生热情,又引导他们向着课堂学习目标迈进,在动态生成的评价中实现课堂创生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豆海湛,王林发.课堂教学的意外与突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张焕庭.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3]彼德切斯曼等著.雷家瑞等译.中小学生行为管理[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8.

■  编辑∕岳  凤

猜你喜欢

新课改素养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