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析化学平衡图像问题

2016-01-19赵园园

中学化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化学平衡速率逆向

赵园园

化学平衡图像题,是高中化学的重点、难点问题,也是高考的常考题型。特别是在图表题比重有所增加的现阶段,化学平衡图像题的考查频度也有所增加。

从考察类型看:一是以时间为自变量的图像;二是以压强或温度为自变量的图像。从知识载体角度看,其一判断化学平衡特征;其二应用勒夏特列原理分析平衡移动过程;其三逆向思维根据图像判断可逆反应的有关特征;其四综合运用速率与平衡知识进行有关计算。

解题关键:一是读图,弄清图像含义,通过观察弄清横坐标、纵坐标的含义及单位;搞清特殊点的意义,如坐标轴的“0”点,曲线的起点、终点、交叉点、极值点、转折点等;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如斜率大小、升降。二是识图,进行信息提取,挖掘隐含信息、排除干扰信息、提炼有用信息,在统摄信息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或运用数据计算。三是用图,联想化学原理解答问题。

1. 以速度-时间(v-t)图像计算平衡浓度

图1例1在容积固定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X、Y气体各2 mol,发生可逆反应:X(g)+2Y(g)2Z(g),并达平衡,以Y的浓度改变表示的反应速度v正、v逆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1所示,则Y的平衡浓度表达式正确的是(式中S是对应区域的面积)( )。

A.2-SaObB.1-SaOb

C.2-SabdOD.1-SbOd

解析根据v-t曲线计算反应物的平衡浓度,初看题目似乎无从下手,若静心思考,从定义出发,Y减少的浓度 ,随着反应进行,逆反应同时生成部分Y,因此Y的平衡浓度为初始浓度与消耗浓度之差。瞬时速率与时间的乘积即为微小矩形的面积,累积计算则Y减少的浓度表示为SaOdb,Y增加的浓度表示为SObd,则Y的平衡浓度表示为:1-(SaOdb-SObd),故选B。

2. 以v-t图像描述化学平衡移动的本质

例2已知合成氨的反应为:N2(g)+3H2(g)2NH3(g),ΔH=-92.4 kJ·mol-1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化学平衡,现升高温度使平衡发生移动,下列图像中能正确描述正、逆反应速率(v)变化的是( )。

解析 此题易误选D,以为逆反应速率升高了正反应速率必然降低,其实升高温度放热、吸热方向的反应速率都增大,但吸热反应增大的幅度大,因此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合成氨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应选C。图A和图B分别是加压、增加反应物浓度后速率的变化情况。

3. 以物质的量(浓度)-时间(n(c)-t)图像描述可逆反应达平衡的过程

图2例3在一定温度下,容器内某一反应中M、N的物质的量n随反应时间t变化的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A.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N

B.t2时v正=v逆,达到平衡

C.t3时v正>v逆

D.t1时浓度c(N)=2c(M)

解析 解题关键是抓住起点和t1、t2、t3等特殊点,在0到t2时间内(或选取0到t3之间的任一点)n(N)从8 mol到4 mol减少了4 mol,n(M)从2 mol到4 mol增大了2 mol,因此N为反应物,方程式为2NM(从反应趋势看,N没有完全转化为M,故为可逆反应)。t2时n(N)=n(M),瞬时浓度也相等,但浓度变化 并不相等,实际是v正>v逆,t3时n(N)、 2n(M)不再改变,达到了平衡状态v正=v逆,t1时n(N)=2n(M),体积相同,c与n成正比,因此只有选项D正确。

4. 以c-t图像描述等效平衡过程

例4在425℃时,1 L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H2(g)+I2(g)2HI(g),以不同的方式加入反应物或生成物均达到平衡(如图3)

图3(1)将图示3种情况的反应物、生成物的初始浓度和平衡浓度填入表格。

(2)以上3种情况达到化学平衡是否为同一平衡状态?由图中的事实可以说明化学平衡具有哪些特征?

(3)等温、等容情况下,等效平衡的条件是什么?

解析(1)将图像信息转化为数据信息是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如表1。

(2)达平衡时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完全相同,故为同一平衡状态。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后,正、逆反应速率v正=v逆≠0,平衡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保持不变。

(3)等温、等容时,将生成物(或反应物)折算为同一侧的量完全相同时,即为等效平衡。

5. 以物质的量(转化率)-时间(n(R)-t)图像描述温度或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图4例5反应2X(g)+Y(g)2Z(g)+Q,在不同温度(T1和T2)及压强(p1和p2)下,产物Z的物质的量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4所示,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

A.T1p2

C.T1>T2,p1>p2D.T1>T2,p1

解析T相同时(上面2条曲线),p越大反应速率v越快,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t越短,故p1>p2;若从纵坐标nZ来分析,p2→p1,nZ增大,平衡向正向移动,对照反应特征(气体体积减小)可知p1>p2。同理,压强相同时(下面2条曲线),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越短,故T1>T2,或从n(Z)来分析,T1→T2减小,平衡向逆向移动(正向放热则逆向吸热),说明T1>T2,选C。

6. 以转化率(体积分数)-压强、温度(R(φ)-p、T)图像判断平衡状态

图5例6如图5,条件一定时,反应2NO+O22NO2,ΔH<0中NO的转化率与T变化关系曲线图,图中有a、b、c、d 4个点,其中表示未达到平衡状态,且v正

A. a B. b C. c D. d

解析a、b在曲线上为平衡点,c、d点未达平衡。d点在曲线右上方,从d点向横坐标引辅助线,可知该温度平衡时R(NO)比d点的小,说明该点未达平衡,且V正

7. 根据R(质量分数w、体积分数φ)-p、T图像判断反应特征

例7已知反应mA(g)+nB(g)xC(g)+yD(g),A的转化率RA与p、T的关系如图,根据图示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正反应吸热,m+n>x+y

B. 正反应吸热, m+n

C.正反应放热,m+n>x+y

D. 正反应放热, m+n

解析相同p时,升高T,RA提高,说明正反应为吸热;相同T,增大p,RA提高,说明正反应为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m+n>x+y,故选A。

8. 由v-p(T)图像描述平衡移动时正逆v的变化

例8下列反应符合下图p-v变化曲线的是( )。

A. H2(g)+I2(g)2HI(g)

B.3NO2(g)+H2O(l)2HNO3(l)+NO(g)

C. 4NH3(g)+5O2(g)4NO(g)+6H2O(g)

D. CO(g)+C(s)2CO(g)

解析 根据勒沙特列原理,增大p,V正、V逆都增大,但气体分子数多的一边增大的幅度大,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由图示可知,V正斜率大,即随p增大V正增大的多,故V正应为气体分子数较多的一边,B选项符合图示。

9. 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温度(压强)

例9可逆反应2A+B2C(g)+Q(Q>0)随T(℃)变化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r的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和B可能都是固体

B.A和B一定都是气体

C.A和B可能都是气体

D. 若B为固体,则A一定为气体

解析 正反应放热则逆反应吸热,观察曲线可知,T升高化学平衡向逆向移动,气体的Mr减小。由平均摩尔质量定义M=m总n总可判断:T升高,A和B都是固体时,只有1种气体C,Mr不变;A和B是气体时,气体m总不变,n总变大,Mr减小,符合题意,但不是绝对惟一的;当B为固体A为气体时,气体的n总不变,但m总变小,同样导致Mr减小,故正确答案为C、D。

8. 由体积分数-温度(φ-T)图像判断平衡进程

例10在容积相同的不同密闭容器内,分别充入同量的N2和H2,在不同温度,任其发生反应N2(g)+3H2(g)2NH3(g),在第7秒时分别测定其中NH3的体积分数φ(NH3),并绘成下图曲线。

(1)A、B、C、D、E中,尚未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点是。

(2)此反应的正反应是热反应。

(3)AC段曲线是增函数曲线,CE段曲线是减函数曲线,试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角度说明理由为。

(4)T1到T2变化时,V正V逆;T3时,V正V逆T4、T5时,V正V逆。

解析 该曲线表明在相同时刻不同温度时φ(NH3)的情况,C点是最大点也是转折点,说明C点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C点之前的A、B点尚未达到平衡;C点之后,T升高,φ(NH3)下降,说明正反应为放热反应;AC段化学反应尚未平衡,受速率控制,T升高,反应速率加快,φ(NH3)增大为增函数;CE段达到平衡后受平衡因素控制,T升高,平衡向吸热的逆向移动,故φ(NH3)下降为减函数。

T1→T2,V正>V逆;T3时,v正=v逆。T4、T5时,V正=V逆。

猜你喜欢

化学平衡速率逆向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碳排放效应
简化化学平衡移动教学程序探索
简化化学平衡移动教学程序探索
立足高考考点着眼化学平衡
盘点高考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三大考点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考点分析
逆向应用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解题
通过提高心理速率改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