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澳門足球的九零後
2016-01-19汪哲宇
汪哲宇
是阿豐發現了同為狂熱車路士(內地譯作“切爾西”)球迷的我。記得2015年7月間,我在百度貼吧切爾西吧裏發過一個帖子,詢問澳門足球的情況。雖然言辭懇切,希望有能人解答,但還是遭到“秒沉”。阿豐後來對我說,他極偶然地流覽切爾西吧時翻到了這麼一個“僵屍帖”,立馬對提問者產生交流的興趣並互加了好友。那以後,我經常通過網絡向他詢問澳門情況,並就一些足球問題交流看法。他每次看到我提出關於澳門足球的問題時,都會很開心,覺得我倆會成為不錯的朋友。
事實正是如此。就在我來到澳門的第二天,阿豐欣然來訪,然後帶我前往旅遊塔下的“自由波地”踢足球。一路上笑語不斷,雖然是初次相見卻似老友一般,兩人用蹩腳的普通話夾雜著蹩腳的粵語來交流,因此笑個不停。望著這個長我兩歲的澳門九零後,我心裏想,他一定會成為我在澳門最好的夥伴。
當我將他定為《澳門故事》的採訪對象時,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對比之前在網絡上的文字交流,我發現這個大男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口才極佳,簡直算是澳門足球的“百曉生”啦。
三代足球情
阿豐當然是澳門人。他很驕傲地告訴我,祖籍是被稱為“中國足球之鄉”的廣東梅州。1873年德國傳教士畢安、邊得志在梅州五華縣長布鎮設立書院,曾在書院的操場兩端用木料搭成球門,教學生們踢足球。這是現代足球作為體育項目第一次在中國內地出現。於是,梅州成為中國內地現代足球的發源地。而作為梅州人,他們家熱愛足球“已曆三代”。這還得從他的祖父說起。
1936年,阿豐的祖父十來歲時就背井離鄉跟隨親戚來到澳門。阿豐回憶道,祖父雖然有生之年再也沒能回家鄉探親,但曾經多次提到,幼年時就在鎮上見過兩群人為爭奪一個小球激烈對抗的場景,那場“熱鬧”在他心裏埋下了熱愛足球的種子。祖父來到澳門後,很幸運地趕上了華人體育發展的“黃金時代”。1925年以前,澳門僅有幾家華人武術隊和乒乓球隊。而在1925年至1936年間,華人體育組織已超過23家,越往後發展越快,大大超過葡人體育組織,打破了多年來葡人壟斷澳門體育的格局。其中最著名的華人體育會是1925年由蔡克庭、蔡克漢兄弟組織的“南華體育會”。該會開展以足球為主的各種球類與游泳等運動,其中尤以“南華足球隊”馳名,培養出蔡克漢、何康聲、吳漢卿等本地足球健將。就是那個時候,足球吸引了大批澳門年輕人的關注,正值青春的祖父也開始了一生對足球的熱愛。
對阿豐祖父產生了很大影響的還有梅州老鄉“亞洲球王”李惠堂。當我向阿豐提起李惠堂先生時,他一開始有點驚訝,隨即便是滿臉激動,自豪之情溢於言表。接著更是如數家珍:“梅州足球從來不缺球星,李惠堂先生是其中的翹楚。李先生曾4次代表國家隊參加遠東運動會並獲足球冠軍,一生獲得過包括亞洲球王在內的50多個榮譽稱號和120多枚獎章。1966年他擔任亞洲足球協會和世界足球協會副會長,在世界足壇享有很高的聲譽。據說賀龍副總理曾邀請李先生做中國國家隊主教練,但很遺憾未能如願。”阿豐至今記憶猶新,祖父在世的時候時常叮囑:“看戲要看梅蘭芳,看球要看李惠堂。”祖父去世後,家人整理其遺物,在緊鎖的抽屜裏找到他和李惠堂先生的合影,這張照片老人家珍藏了一輩子。
阿豐的父親從小受祖父的影響也熱愛足球,是鐵杆的AC米蘭球迷。“我同我老豆一樣愛上了足球,但他想把我塑造成米蘭球迷的願望卻落空了,可惜啊,我就喜歡車路士!”阿豐笑道,“還好這麼多年來車路士和米蘭沒有打過正式比賽,不然萬一我們車仔把米蘭贏了,那我老豆不得打死我啊!哈哈。”
澳門足球檢視
談起澳門的競技運動,大多數人會想起格林披治大賽車,足球運動只屬於業餘項目。澳門沒人看足球麼?不是的,受足球強國葡萄牙的影響,當年澳門足球的普及度很高。在澳門人幾乎可以免費收看到所有歐洲足球賽事的轉播。市民很容易就能接觸到足球訊息,足球投注站也每每人山人海。到“自由波地”的幾次踢球經歷更讓我感受到澳門足球的參與度和技術水準都相當高。
跟香港一樣,足球也是市民關注的一項主流運動和娛樂,英超、意甲等歐洲聯賽吸引了大量澳門球迷。但奇怪的是,澳門儘管擁有濃郁的足球氛圍、良好的足球“土壤”,近年來發展卻非常緩慢。十多年前澳門男足在亞洲還可以力壓菲律賓、蒙古一類對手,近年的世界排名不進反退,甚至不敵關島這樣的弱旅。世界盃亞洲區預選賽週邊賽客場0:3客場負於“萬年魚腩”柬埔寨的事件,更令球迷唏噓不已。對於我的這些疑問,阿豐感歎良多,他從三個方面試圖解答我的疑惑。
首先是缺乏社會關注。“足球雖然熱門,但是甲組(澳門足總下屬頂級聯賽)比賽有時候還不如學界比賽的觀眾多。真的沒有多少人來看澳門隊的比賽。記得曾經有一場澳門主場對陣越南的比賽,現場觀眾居然越南人更多。原來在澳門打工的越南勞工都來了,反客為主,好像是越南主場了”。
其次是得不到政府的有力支持。“澳門的體育項目幾乎都屬於業餘啦,業餘同職業差距很大。青年足球運動員受工作與運動的雙重壓力,大多數看不到出路。在澳門,靠運動揾食基本不可能。記得從前有個很厲害的守門員叫陳達燊,就因為有公職在身被迫放棄了俄羅斯莫斯科火車頭隊一萬美金月薪的合同。"現在,澳門政府對體育的政策跟香港相似,運動員需要拿到獎牌才能得到津貼。香港有完整的職業競技,澳門卻是業餘。而像足球這類較難獲獎的競技項目,業餘運動員拿不到津貼,難以維持生計。“可惜啊,多少足球夢就此破滅啦”。運動員看不到良好的發展前途,教練的處境也並不好。澳門足球總會甚少邀請外地高手來澳指導,或者保送本地教練外出受訓,這也使得本地教練整體水平較低,缺乏夠格的專業訓練技能。
再次,基礎設施落後。澳门足球有先天局限,那就是地方太細,人口稠密,没有足够的十一人制標準球场。球場的缺乏明顯導致足球運動難以職業化,只靠公用球場怎能保證訓練的正常開展呢?“儘管民政總署近年在各區設置不少五人制街場供大眾使用,但足球發展始終停留在踢野球的水平,對於參與各級聯賽、需要定期使用天然或人工草皮練習的球隊而言,不會有明顯助益。所以,即便是代表队出外比赛也常出现严重缺乏训练的情况,这也导致了战绩的持续下滑。”
守望
说到底,澳门足球的發展前景究竟为何?阿丰對於我這個問題哈哈一笑,輕聲說了一句粗話。这句话所有中国球迷都不会陌生啦。“我看澳门足总还不如中国足协呢,近年来内地足球改革效果很明显,场地多了,校园足球比賽開展得多了,成績也漸漸好起來。但是澳门呢,没有足球计划,至少我看不到。”阿丰略顯无奈地说,“当局没有明確的发展定位和长远规划,多年來所謂的足總改革也同樣未見成效,更多時候是‘雷聲大雨點小啊”。其實澳門足球圈不乏有心人,也不缺少能出錢、能賣力的熱心人。阿豐滿懷希望地說:“若有一天澳門足球職業化了,運動員的競技水平自然會提升,經費投入和隊伍建設也不成問題。這一天地到來或許需要漫長地等待,但作為球迷,我們都會繼續支持和守候澳門足球!”
講到這裏,阿豐回過頭去,深情地望著遠處還在挑燈夜練的足球夥伴。我知道,他的心中仍在勾畫那幅醞釀已久的澳門足球發展藍圖……
(作者是澳門城市大學2015級文化產業管理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