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葡交匯·文化體驗

2016-01-19

澳门月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建築大屋歷史

論區行賞步行路線中的“中葡交匯·文化體驗”,從議事亭前地到海事博物館,途經崗頂前地、聖若瑟修院大樓及聖堂、聖老楞佐教堂、鄭家大屋、亞婆井前地、媽閣廟,傳統的中式元素夾雜著多樣的葡式設計,盡顯澳門中西交匯的建築特色。

議事亭前地

議事亭前地俗稱“噴水池”,位居澳門半島中區,面積3700平方米,為熱鬧的商業及文化活動區,是澳門四大廣場之一。議事亭前地以黑白地磚相間,呈波紋狀,周圍一帶的建築物極具藝術價值,富有歐洲特色,部分建築物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成為澳門歷史城區的景點之一。

崗頂前地

崗頂前地是用葡國彩色石材鋪設而成的,石材被鑲拼成精美的波浪形、太陽花圖案,前地面積雖不大,路邊豎立著西式典雅的綠色街燈,環境幽靜雅緻。著名的建築物聖若瑟修院大樓及聖堂、崗頂劇院、何東圖書館、聖奧斯定教堂等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聖若瑟修院大樓及聖堂

聖若瑟修院大樓由耶穌會創建,樓高3層,建材以花崗岩和青磚為主,簡樸大方的外觀與旁邊充滿華麗巴洛克風格的聖若瑟聖堂相比顯得截然不同。聖堂具有圓穹窿頂,華麗誇張,內裡的裝飾精雕細琢,有腰纏金葉的旋柱、弧形窗楣及周邊浮雕裝飾等。

聖老楞佐教堂

聖老楞佐教堂通稱風順堂,是澳門最古老的三座教堂之一,由天主教澳門教區管理,為紀念聖人老楞佐而建的。葡萄牙人認為老楞佐是一位庇佑平安的海神,教堂的兩旁設置小祭壇供奉天主教聖徒,有耶穌聖嬰君王聖像、聖安多尼聖像、耶穌聖心聖像等。教堂是在歐洲古典式的基礎上帶有巴洛克風格,正門左右最上方各有大鐘樓,外牆以黃色粉刷,教堂周圍綠樹環繞,清幽怡人。

鄭家大屋

鄭家大屋約建於1869年前,是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鄭觀應的故居,他在此寫下了舉世聞名的《盛世危言》。鄭家大屋是澳門現存建築面積最大的嶺南傳統建築群,佔地4000平方米,由多座不同風格建築及開放空間組成,大小房間有六十多間,具有很高的歷史人文價值。

亞婆井前地

亞婆井的葡文意思是“山泉”,以前是澳門主要的水源,是葡萄牙人在澳門最早的聚居點之一。曾有民謠說:“喝過亞婆井水,忘不掉澳門;要麼在澳門成家,要麼遠別重來。” 亞婆井前地兩側的葡萄牙式建築依然保留著,路邊設有古典路燈,與鄭家大屋遙遙相對,令人感受到中西兩種相異文化和平共處的特色。

媽閣廟

媽閣廟建寺於明萬曆年間,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它位於澳門南面的媽閣山山坡上,背山面海、古木參天。整座廟宇由大殿、石殿、弘仁殿、觀音閣等四大建築物組成。山間佈滿摩崖石刻,全是到此遊覽的畫家、詩人、名士、官員題字刻石。廟內文物古跡也頗多,其中“三奇石”最為聞名,包括洋船石、海覺石和蝦蟆石。廟內主要供奉媽祖,又稱天后娘娘,香火鼎盛、遊人絡繹不絕。

海事博物館

海事博物館位於媽祖閣前,博物館造型像一艘船。展覽館分為海事民俗展覽廳、海事歷史展覽廳、海事技術展覽廳、水族館四個區域。館內充滿了大海的氣息。博物館主要介紹了澳門與中葡兩國相關的海事歷史以及漁民的民俗等,可以看到考古所得的沉船殘件、各類模型船隻,不同的漁具、服飾等。

猜你喜欢

建築大屋歷史
一段小小的历史!
一段小小的历史!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小”和“少”
消隱的建築
《跟著台達蓋出綠建築》新書發表
消隱的建築
建築的味道
试论郑家大屋解说词的英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