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化类课程的教学探索

2016-01-19李树欣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1期
关键词:跨文化汉语交际

李树欣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25)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对外汉语”专业正式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这一新名称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广海外汉语教学的专业特色,也表明世界范围内的中华文化传播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加强汉语教学与文化教学之关系的研究,探索国际汉语教育中的文化传播方略与模式,亦为题中原有之义”。与之相应地,国家汉办在2012年重新制定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并于2014年进行了修订,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及培养模式提供了明确指向,也为专业课程的体系设置、具体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以掌握中外文化概况为知识基础,以培养跨文化交际技能为重点”的教学目标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作为主要目标的,这就要求这一专业的学习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汉语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广阔的国际视野,而后者正是文化类课程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第一,理解并掌握中外文化的异同,形成以中华文化认同为核心的多元文化知识基础是文化类课程要实现的知识性目标。

随着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走出国门的汉语教学不再单纯强调语言教学,而是把汉语国际推广视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和文化品牌”,更加注重如何在国际教育的大背景下传播中华文化的正面形象,即,“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就意味着从业者本身应具备扎实全面的中外文化素养。在这方面,《标准》“文化与交际”模块中的标准三“中国文化”部分有着具体说明,“教师能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将相关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激发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使其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中国的基本国情”。很明显,这一标准不仅规定了从业者应具有中国文化知识能力,还强调了将相关文化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能力。与之相一致,汉语国际专业文化教学的教学方向也应该立足于在全球化视野中看待中国文化,从国际视角阐释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这就意味着应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决不能孤立地讲授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而是应该将中国文化放在中外文化比较的学科视野中进行理解,使学生在掌握中国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也熟悉如何针对不同语言学习者的文化背景来阐释中国文化的历史和当代特色;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发展国际化视野的同时,也必须始终坚持以中华文化为本位的思想,建立起中国文化认同为核心的多元知识框架。

第二,理解并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则,培养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能力是文化类课程要实现的能力目标。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化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中,除了培养学生学习以中华文化认同为基础的中外文化知识之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贯穿始终的另一核心教学目标。而且,考虑到汉语国际教学专业突出的应用性特征,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学生未来从事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必备能力。从专业特点的角度来说,汉语国际教育所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是指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在目的语文化的文化情境中进行顺畅交际的能力。由于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多元文化知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概念及原则,更需要学生能够通过相应的教学实践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跨文化交往过程中,因而仅通过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是难以达成这一目标的,也就意味着有必要根据知识与能力并重的专业培养目标采取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式。

二、应用“以学促教、渗透式与实践性并举”的基本教学策略

与其他专业的文化类课程相比,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文化类课程既要增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也要培养他们的跨文化实践能力,这就表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开放的多样化教学策略。

(一)将语言类知识与文化类知识衔接组合为一体

在对外汉语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争论的焦点,语言教学一直处在首要和核心的地位,文化教学被视作可有可无的辅助因素。随着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不断扩展,文化教学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海外孔子学院的办学宗旨不仅定位于教授汉语,更被视作传播中国文化的国际化平台。但须要注意的是,语言学习是文化学习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基本的语言技能才能深入理解文化相关知识。因此,在进行文化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孤立地进行文化常识的讲授,而应该有意识地将文化学习和语言知识融合在一起。例如,在介绍中国颜色文化时,可以按照汉语水平考试中不同等级的颜色词顺序进行梳理;在讲授高低情境文化的不同表现时,可以结合常见的礼貌用语和相关的句法结构来进行说明。通过这些多角度的教学实例既可以避免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割裂开来的片面教学模式,又能够指导学生掌握将文化知识转化成渗透在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的具体方法和操作原则。

(二)将抽象的文化观念教学融入到具体可感的微观文化知识学习中

与一般文化类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情况不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文化教学更加注重应用性,将抽象概括的文化知识转化为鲜活具体的文化体验。根据这一特定的专业要求,文化类课程可以结合影像教学、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形式来进行中华历史文化知识以及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情况的相关教学。举例来说,在讲解中国历史、宗教文化、园林文化时可以加入相关纪录片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对世界其他国家类似纪录片的介绍来增强学生的切身感受并提高文化敏感性;在介绍中国民俗文化时,既可以让学生对家乡的节日、婚庆、饮食等民俗进行调查,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刮痧》等反映中外文化习俗交叉碰撞的影视作品或邀请具有不同国家旅行经验的嘉宾进行特约讲座,让学生在加深对中国文化习俗理解的同时又能认识到中外文化观念的具体差异,这不仅比单一的课堂讲授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还可以帮助学生加强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中外文化比较的能力。

此外,也可以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技能训练融入到文化课程的学习中,把书法、民族乐器、茶艺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加入到课程中来,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有利于他们今后更好地从事汉语国际教学中的文化传播工作。

(三)将学生的教学实践纳入到课堂教学的环节中并开展灵活多样的文化教学实践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特别重视跨文化的交往能力,因此有必要将教学与实际交际相联系,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从而为他们今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有效开展语言教学积累经验。首先,在教师的课堂讲授中增加学生参与教学的比重,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进而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如何运用情感策略、非言语手段等方式参加课堂活动并提高交际效果。其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多接触异质文化,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拓宽视野,在体察不同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形成自觉的中华文化意识并能够将这种文化意识转化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对此,从事文化类课程教学的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创造接触多元文化的机会,如通过国际交流学院组织有各国留学生参与的多元文化体验活动、举办各类文化讲座、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教学的短期实践、邀请在孔子学院有过任教经历的毕业生与在校生进行经验交流,等等。更为重要的是,必须考虑将这些看似零散的实践活动纳入到文化类课程的实践体系中固定下来,并且将学生由体验而获得的多元文化感受与不同文化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实践与理论相融合的完整系统。

总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文化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始终都围绕着汉语国际教育的实际情况而展开,目的是既要引导学生掌握多元具体的文化知识,也要培养他们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合格的汉语教师,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跨文化汉语交际
情景交际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