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标准的教学与教研

2016-01-19柏春庆王化英

中国教师 2015年24期
关键词:海淀区学业课程标准

柏春庆+王化英

编者按

为落实国家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帮助一线教师深入理解、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为教师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提供支持,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于2011年7月启动了“海淀区义务教育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的研制工作。该课题历时4年,集区县和学校智慧,最终形成小学阶段共9个学科12个分册的《海淀区义务教育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丛书,并在50余所实验校进行了实践。目前,这套丛书在指导区域教学、指导连片教研以及教师的自身专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组文章旨在呈现“海淀区义务教育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为了促进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标准,为教师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与教研提供支持,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室于2011年开始研制《海淀区义务教育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并于2014年正式立项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经过4年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语文、数学、英语等9个学科12个分册的学业标准丛书。此项研究细化了课程标准,明确了水平标准,并通过核心关键问题指导和具体案例,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保证标准的有效达成。

整个研究过程注重实践,从2012年初步形成框架,到2014年解决关键性问题,各学科选择全区不同特点、不同规模、不同地域的学校开展实验,主要从区域、学校、教师三个角度加以检验与实践。坚持“边研究边实验、边实验边改进”的基本原则,逐步完善标准。参与实验的学校占到全区学校总数的60%以上,较好地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与适用性。

一、基于标准的教学

调研过程中,教研员们发现,不少教师对于自己教学中的某一环节甚至是整节课,经常出现目标不清晰的情况。通过交流,我们了解到教师们其实很想落实课程标准,但课程标准提供的是基本标准,多是原则性的,把握起来比较模糊;要将标准中的每项核心内容、学科核心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相应的目标细化,落实到每个年级以及每节课的教学中难度较大。因此,教学中难以准确、全面、具体地确定教学目标,学段之间的衔接与递进更是难以形成体系,教学效果受到影响。面对教师们的困惑,教研员引领他们对《海淀区义务教育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以下简称“标准”)进行关联性研读,使他们借助其中的“课程标准解析”以及“学段与学年标准”明确“教什么”,借助“教学关键问题及指导”以及“教学案例”解决“怎么教”,建立板块之间的关联,切实转变了教师的研究理念,提高了教学

实效。

例如,教师们常态下确定教学目标时,多是“关注教多,思考学少;研究教的内容多,关注能力发展少;聚焦学习结果多,指向学习过程少”,目标中的行为动词多停留在“了解、懂得、知道”等指向事实性知识获取的层次上,导致学生的能力与思维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通过研读标准,教师们发现标准将课标里隐含的能力结构显现了出来,并进行了具体的梳理与说明;再进一步研读这些核心能力,他们又抽离出将知识转化为关键能力的核心动词,如“辨别、把握、想象、推想”等,并发现这些水平标准指向能力、聚焦思维。于是,教师们尝试将能力与实际教学建立关联,对教学目标的制订进行了再思考,由原来更多地关注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转向程序性知识的获得。

例如,一位教师设计《学弈》一课,原来的目标为“了解弈秋教两个学生下棋,学生学习结果却不一样的故事;懂得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依据标准修改为“通过反复品读语句、揣摩‘专心致志‘惟‘一心‘思等关键字词,逐层理解‘非智弗若的原因,懂得做事要专心致志的道理,并读出节奏和韵味”;原来的目标为“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依据标准修改为“感知本文先叙事后说理的结构,体会结尾含而不露的说理技巧,并通过补充一则古文,引导学生批判思维、迁移运用”。这样,教学目标从关注知识转向了注重能力与思维的发展,从关注学习结果转向了对学习过程的关注。

依据标准对教学目标进行修改,让教师们意识到,知识虽然是能力的基础,但能力才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教学的关键并不是教给学生知识本身,而应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策略以及经验。教师们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切实发生了改变,从而促使教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同时,教师们也借助标准设计了指向关键能力的评价目标与评价形式,进一步明确了教学起点与终点之间的关系,实现了有效对接,深化了对课程标准与教学内涵的理解。

二、基于标准的教研

在校本教研与区域教研中,教研员与学校领导、教师也能够依据标准进行有效研究、大胆创新,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的实效。

1. 依据标准指导校本教研

在学校运用标准层面,校本研修借力学业标准,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本研修活动,切实解决了课堂结构不合理、架构不清晰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优化了课程结构。

以语文学科的质疑能力为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第一学段对“质疑”没有要求,但是“学贵有疑,疑以促思”,质疑能力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标准根据海淀区的区情以及学情,创新了这部分内容。在低学段,依据学生好奇心强、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比较感性等特点,提出“敢问”的基本原则,并围绕一年级“敢于大胆提问”、二年级“如何围绕题目提问”给出了具体的提问方法与策略,让低学段的教师在教学中有据可依,有法可循。同时,围绕质疑能力的形成,在中年级、高年级依据课程标准的相应要求,也提出了“会问”“深问”的基本原则,并强调让学生在中年级能够做到“主动提问,有目的地问”,在高年级能够做到“深入理解,系统提问”,并在每个年级提出不同的策略与方法,并配有相应的教学案例指导教师进行具体实践。

学校依据标准中几个学段间“能力发展进阶清晰”的特点,开展了基于质疑能力培养的跨学段联合教研以及同学段不同年级的对比教研。例如,一年级的教师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提问,鼓励他们问出真问题;三年级注重渗透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会提问;高年级则通过设计核心的系统活动,鼓励学生在几个回合中不断发问,并反观提问的过程,实现思维的逐层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系统提问的能力。

这样,几个年段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几分钟的片段教学点评或基于策略的“微课”录制或几次深入持续的研讨,一方面较好地呈现了三个学段之间的衔接,体现了能力的进阶,保证了学生能力发展的序列性与合理性;另一方面也帮助教师有效地将课程标准的要求与教师的自身实践整体结合起来。同时,这样的序列化指导也便于教师从系统的角度设计教学,培养系统思维能力以及整体建构课程的能力,有效提升了校本教研的深度与宽度。

2. 依据标准指导区域教研

在区域教研中,各学科教研员也根据教研中发现的问题,如“如何引导教师促进学生学习目标的整体实现”“如何提高教师设计核心活动及核心问题的能力”等,基于标准,一方面,以内容为载体,进行专题讲座,帮助教师们纵向梳理,层层落实,保证标准内化于心;另一方面,把标准中相关的内容作为研究素材进行专项细研,跟踪辅导。更可贵的是,教研员们还特别注重引领教师们对标准进行有效迁移与再创造,很好地丰富了标准的内涵。

以数学学科的“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为例,以往教师们习惯就小数讲小数,内容比较单一。教研员引领教师们认真解读学业标准,根据标准中提出的“把整数、小数和分数放在一个系统中整体考量,理解意义”的建议,教师们尝试对小数教学进行改进,将整数教学中常用的“用图形表示数”这一策略应用到小数教学中,从而让学生们在辨析、理解同伴不同的表现形式中体会小数的含义,感受数学的魅力。这种基于标准的教学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使学生进行了方法的迁移创造,形式活泼新颖,问题聚焦核心,直指思维发展。

在区域教研中,学业标准用静态的方式指导了整个教研动态的过程。教师由“被”教研转变为“要”教研,由“接受”到“创造”,研究意识和系统思考的习惯得到了培养,有效地解决了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兼顾了教师理性实施标准与创造性实施标准的问题。

整个标准实践的过程,帮助教师明确了学习活动的指向性和落脚点,提高了准确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深化了学习活动设计。同时,也使教师明确了评价标准,便于开展持续性评价与精准诊断。教师的变化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深度发展,实现了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变革。

同时,标准也帮助学校形成了基本的校本教研的程序与机制,深化了区域教研,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丰富并创新了教研的形式与内涵。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再修订

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小学教研室各学科还将围绕标准进行使用方面的深入指导与内容上的再度完善。

在指导使用方面,各学科围绕“解读、实践、交流、改进、完善”几个层面制订了科学、详尽的整体规划,并依据学科特点,从不同学段、不同培训主体对全区教师进行了标准的再培训、再解读,便于教师对标准的深入理解,为“用好”标准奠定理论准备。

同时,各学科借助区域教研,计划或已经采取了案例分享、专家讲座、经验交流和课例展示等多元形式开展教研,帮助教师实现对标准的“知行合一”。我们拟尝试通过聚焦关键问题的“微课”展示与录制、跟进式课例研究、聚焦关键问题解决的案例展示等多种形式,引导教师在备课、上课、观课、评课、改课中使用并丰富标准,保证教师将理论知识实践化,将实践知识理论化,并力求在使用过程中探索出区域教研运用标准的机制与模式,形成一些经典的案例。

当然,我们还会借力学业标准指导学校和教师进行科学评价。一方面,借助标准进一步发挥评价对教学的诊断与促进作用,通过评价为教学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帮助教师形成“以评价为依据”的教学理念,确保教学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拟创建区域评价工作坊,通过标准设立准确、多元的评价目标,丰富评价形式,力求形成一种全面、长远、综合、开放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整体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从而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最后,在后期对标准进行修订的过程中,各学科将对“学业标准”部分进行细微调整,基于核心素养对“教学关键问题及指导”部分和“教学案例”部分进行再修订、再调整,进一步提升学业标准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海淀区义务教育学业标准与教学指导》丛书保证了基于标准的教学与教研更为科学与适切。随着其不断完善,它必将对区域、学校、教师在问题解决、教学实践、教研创新、队伍建设、专业发展等方面起到更为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更好地促进区域教学质量的整体攀升,实现教研的创新提质与教学的优化改进,全面推动海淀区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1.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2.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江丽莉)

猜你喜欢

海淀区学业课程标准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第十六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五一”节前警示教育大会
艰苦的学业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海淀区科技主题公园建设与思考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北京市海淀区西颐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