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共同升华的典型样本
2016-01-19秦勇
秦勇
自德国经济学家杜能1826年提出农业区位论以来,区域经济学仅有180年历史,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研究热潮迭起,相关学说著述层出不穷,难以计数。有的或重于理论战略探讨,有的或重于实践战术分析。四川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以四川为例》一书,既有战略考量,更兼战术解剖,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紧密结合的典型样本。
党的十八大以后,新一届四川省委立足省情实际,提出了实施多点多极发展支撑重大战略部署。该书以深入研究论述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含义、相关理论、主要类型和中国样本,以及四川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地位、历程、特点, “五大经济区”、“四大城市群”概况、四川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总体情况等为前提,从区域经济学角度对多点多极发展支撑战略的基本内涵、理论基础、战略意义、路径选择、重点区域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释,笔者以为这是本书诸多亮点中较为突出的方面。
区域经济学的本质是运用经济学观点,研究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区域性特征持续增强,成渝经济区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但由于成渝经济区内各地在自然环境因素、社会历史条件、经济发展基础、教育技术条件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区域经济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克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困难,促进各地优势互补、产业互动、发展共赢,就需要创造出适应不同区域发展的成功模式。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空间概念,本书紧紧围绕四川“五大经济区”和“四大城市群”空间布局,站在中国经济发展全局、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区域经济发展大局,提出并剖析了多点多极发展模式、“三大新兴增长极”弓箭模式、成渝经济区椭圆发展模式、中国“西四角”发展模式、川粤港合作“金钥匙模式”、四川对南亚开放合作模式等六大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
在“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模式”分析中,作者系统全面地梳理了多点多极发展支撑的经济学基础、哲学基础和战略基础,比照发达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样本,充分论证了四川多点多极支撑发展的可行性、现实性、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并提出了“一极”变“多极”、“勾谷”变“硅谷”、“传统发展”变“绿色崛起”、建设“羌族文化产业集中区”等系列新思路。通过对天府新区、川南和川东北“三大新兴增长极”空间关系、产业关系、经济关系的深入研究,描绘了三点鼎力、三生万物、三箭齐发的区域经济发展新型架构,揭示了弓箭模式产生极化效应的内在规律。在成渝经济区椭圆模式分析中,跳出传统行政区划的束缚,提出了以“等效定律”、“聚合定律”、“有限定律”、“三维定律”、“扩张定律”、“演化定律”等六大定律为支撑的双核城市群椭圆定律,深层次体现了成渝经济区与东北亚经济区、南亚印缅经济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我国长三角经济区、环渤海和珠三角等国际国内经济区的空间和内涵联系。在中国“西四角”、川粤港澳合作、四川对南亚开放合作模式研究中,提出了“三轴一环”、“金钥匙”、南向开放、龙象共舞等全新理论。这些创新思维和理念,都离不开深厚的经济学知识功底,深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把握,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实践。
区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对象和载体,区域发展是特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发展,这也是其区别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本书在对四川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中,通过分析各区域特征、目标系统与政策、产业结构演进、人口增长与移动、城市建设与布局、区域国土规划、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协调、区域比例关系等现实情况,具体内容涉及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性问题、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生产力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经济、贫困区域和少数民族区域开发、区域投融资等各个方面,案例分析深、创新观点多,知识信息量大,集思想性、学术性、指导性、操作性于一体,融全局与区域、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战略与战术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现实研究和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