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经济与资源环境、社会进步

2016-01-19罗静郑晔

社会科学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资源环境

罗静+郑晔

〔摘要〕农村绿色经济发展落后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本文以我国农村绿色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实证结果表明:资源环境和农村绿色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之间的协调性不理想,资源环境对农村绿色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很大约束,而农村绿色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进步之间的协调性较好。目前我国农村存在的诸多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包括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落后、环境污染等严重阻碍了绿色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绿色经济发展必须改善资源环境,降低其对绿色经济发展的约束力。

〔关键词〕农村绿色经济;资源环境;农村社会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5)06-0049-06

一、文献回顾

欧盟统计局(Euro stat)2007年对部分欧盟国家的绿色经济发展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并颁布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改进》的评估报告。该报告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未来的绿色经济发展指标体系问题。研究表明,在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上,欧盟各国差异较大,在指标数量方面最少为12项,最多则高达187项(拉脱维亚)。虽然各国差别较大,但其指标数量及体系与该国绿色经济发展之间并没有直接关系。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对绿色经济发展指标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赵永香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以模糊数学和层次分析法作为分析工具构建了绿色经济评价体系,并通过数据推理验证了模糊数学和层次分析法在绿色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非常有效这一结论。国内一些学者从经济和资源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绿色经济发展的效率问题,得出绿色经济是经济发展和资源节约最有效的结合体的结论。〔1〕高春玲认为,在评价绿色经济发展时,除了应将社会、经济和人口因素考虑在内,还必须将环境因素考虑在内,例如环境的容纳能力、容量等。〔2〕李志霞以山东省为研究对象,认为评价区域绿色经济发展时,必须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考虑,其中环境要素是最重要的因素。〔3〕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在绿色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研究成果是丰富的,研究的层次也较为深入,但是,大部分研究只针对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地区,将绿色经济发展与中国农村经济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则少之又少。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绿色经济的构建非常重要。本文将绿色经济发展理论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探讨中国农村绿色经济的发展问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二、农村现状的描述性分析

1.资源与环境状况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范围十分广泛,本文所讨论的自然资源仅选取其中相对重要的部分。

(1)耕地面积和农作物播种面积。截止2012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达到2.31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在2014年达到165,446.25千公顷,说明我国近些年来在农业耕地和农作物播种面积方面都得到了提升(图1),但上升幅度是微小的,也不能说明耕地状况是良好的。其中尤为不可忽视的因素是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大量农民丧失土地,但这部分土地并没有荒废,反而是在农民人数下降、耕地面积基本不变情况下引致了人均耕地面积上升。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由于人均耕地面积2013和2014年的数据统计部门没有进行统计,因此文中未列示。

(2)水资源总量。我国的水资源总量总体上是比较缺乏的,从2004-2014年,我国水资源总量呈现下降趋势(除去2010年我国水资源总量达到30,906.00亿立方米以外),人均水资源量自2004年以来则呈现波动态势,见表1。整体而言,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基本维持在2000立方米水平,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被列为世界上水资源缺乏的国家之一。加之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水资源浪费等原因,使我国水资源日益短缺,给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一些地域出现人畜饮水困难。水资源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乃至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4〕

(3)环境污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主要省份的污染情况是非常严重的,尤其是东部沿海和直辖市的污染情况最为严重。〔5〕

2.人口和教育发展

农村人口众多和教育水平低下,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绿色经济的发展。从图2可以看出,虽然我国农村人口自2004年以来持续下降,但是2011年仍然达到65,656万人,基数非常大,致使农村绿色经济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在农村教育经费方面,尽管普通初中和小学的教育经费在逐年增加,但相对于整个教育经费的增长趋势是非常微弱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与整个教育经费投入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致使大部分农村适龄儿童不能得到良好教育,农民素质难于提高,导使绿色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

图2我国农村人口和教育经费情况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三、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农村绿色经济发展进行研究,以SPSS17.0软件作为分析工具。首先计算出二级指标的得分,进而计算出农村绿色经济发展的综合得分;其次运用回归方程的形式对二级指标进行协调性检验;最后将协调性检验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结果相结合,得到资源约束下农村绿色经济发展的总体评价。

1.评价指标

绿色经济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尤其是农村绿色经济发展涉及范围更广,因此在评价农村绿色经济发展时首先需要确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只有评价指标合理科学,才能真正反映我国农村绿色经济发展情况。国内学者对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有着丰富的研究。张小刚(2010)以长株潭为研究对象构建绿色经济评价指标时,经济发展指标选用了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发展指标选用了人口自然增长率等;环境质量指标选用了绿地面积、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等。〔6〕本文在学者们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农村绿色经济发展二级指标及其下属指标,如表3所示。

2.数据来源

本研究中所选取的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4),但由于各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较多,未在文中列出。

3.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降维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为了更加精确地分析所要研究的问题,往往将多个分析指标简化。

(1)相关系数矩阵

在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之前,首先对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关联关系分析,主要目的是确定该方法是否能够适应所要分析的问题。运用SPSS17.0软件得出了各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其中,经济子系统相关性矩阵系数为0.993,社会子系统相关性矩阵系数为0.984,资源环境子系统相关性矩阵系数为0.954,说明三个子系统的相关性较好。

(2)提取主成分

本研究对资源环境、社会进步和绿色经济发展三个子系统做主成分分析,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变量,运用SPSS17.0软件对子系统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如下:

从表4中可以看到,前两个指标的特征根明显大于1,因此本文在进行主成分分析时选取的是特征根大于1的变量,用这两个特征根大于1的变量代替原有的7个变量进行分析,以简化分析的程序和方法。

农村绿色经济发展变量的载荷因子如表5所示。

从表5我们可以看出,F11、F12、F21、F22、F23不管是在第一主成分中还是在第二主成分中都占据较高载荷,说明这些指标对农村发展绿色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F11(人均GDP)、F12(农村居民消费)、F21(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F22(农村从业人数)、F23(农村人均卫生支出)在第一和第二主成分中与农村绿色经济发展呈现正向关系,说明人均GDP等的增加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绿色经济的发展,而F32(农作物受灾面积)在第一主成分中和第二主成分中都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说明农作物受灾面积会阻碍农村绿色经济的发展。

(3)主成分表达式

要得到主成分表达式,首先必须获得每一个主成分指标所对应的系数,该系数又称特征向量值,进而才可获得主成分表达式。本文运用SPSS17.0软件求得的两个主成分系数分别为C1和C2。

由此可以得到两个主成分表达式:

F1=0.399F11+0.374F12+0.429F21+0.489F22+0.389F23+0.487F31+0.578F32

F2=0.578F11+0.492F12+0.523F21+0.533F22-0.324F23+0.682F31+0.595F32

将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根λ占所有主成分特征根之和的比例作为综合主成分分析模型的系数,即:

F=λ1λ1+λ2×F1+λ2λ1+λ2×F2=0.7667F1+0.2333F2

由此得到主成分综合分析模型:

F=0.7667F1+0.2333F2

4.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主成分综合分析模型可以获得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资源环境子系统综合主成分得分值,分值如下:

对表6中所体现的分值情况进行分析,我们认为,2004年以来,我国农村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在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能力也得到提高,综合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经济子系统和资源环境子系统综合得分在近些年来一直处于稳定上升态势,整体上变化幅度不大;社会子系统在2004-2009年得分上升幅度比较大,在2009年以后趋于平缓,说明社会经济子系统近些年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综上所述,经济子系统和资源环境子系统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趋于平缓,是影响农村绿色经济发展的主要部分;而社会子系统自2004年以来对农村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在逐步加强,且越来越大。

5.子系统协调性检验

介于某一个子系统最优并不是整体的最优化,只有子系统之间能够相互协调和配合才是整体最优,因此本文将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进行验证。〔7〕

(1)资源环境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的协调性检验

首先使用SPSS17.0软件绘制资源环境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的散点图(图略)以便分析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线性关系。通过分析得知,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再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归回便得到如下结果,见下表。

说明:表7、表8、表9中Model的“1”表示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相关性分析。本文的思路是先对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相关性做分析,然后对资源环境与社会(“2”)的相关性做分析,最后对社会与经济(“3”)的相关性做分析。由于资源环境与社会、社会与经济的相关性分析和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相关性分析原理一样,因此在下文中对资源环境与社会、社会与经济的相关性分析的具体过程不再赘述,仅列示分析结果。

从表7可以看出,R2为0.875,R2——为0.809,说明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能够满足分析的需要。

从表8可以看出,回归模型的F值为36.896,P值为0.000,小于1%的水平,说明该模型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由于在该模型中只有一个自变量,因此对该模型进行检验相当于对该模型的回归系数进行检验,其检验结果如下:

从表9可以看出,回归系数的t值为6.713,P值为0.000,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以得到回归方程为Y=0.621X+ (4.586E-7),即X变动一个单位,资源环境变量变动0.621个单位,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比例为0.621。

(2)资源环境与社会、社会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性检验

使用上述分析方法可以得到资源环境与社会、社会与经济系统协调性之间的关系。

对于资源环境与社会子系统的协调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得到的F值为34.633,P值为0.000,小于1%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t检验得到的t值为0.559,P值为0.000,回归系数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由此可以得到回归方程Y=0.559X+(1.312E-7),二者之间的协调比例为0.559。

同理可得社会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比例为0.653。

(3)协调性检验结果分析

经济子系统与社会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是最高的,说明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社会也随之进步,即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社会的进步;根据以上检验结果,协调性次高的是资源环境与经济,为0.621,说明农村绿色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资源约束的力度相对而言是很高的,农村绿色经济每增加一个单位就受到0.621个单位的资源环境约束,资源环境成为农村绿色经济发展的一大阻碍;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性为0.559,对农村社会发展的阻碍也是很大的。

综上所述,资源环境对农村绿色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都具有很大的约束;而农村绿色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进步之间的协调性比较好。促进农村绿色经济的发展,必须改善资源环境,降低其对绿色经济发展的约束力。〔8〕

四、农村绿色经济发展思路

1.建立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

农村绿色经济的发展受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影响非常大,需要重视并建立三者之间协调发展的管理和决策机制。第一,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的转换器。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不仅能够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而且能够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存在农重工轻现象,农业经济结构所占比重仍然是最大的,而农村工业比重较低,乡村企业发展滞后,这种产业结构已不能完全适应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发展农村绿色经济必须抓住市场经济发展机遇,按照全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工进行农村产业结构区域性分工,将资源、社会和经济发展有机整合起来,改变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第二,注重农村科技和教育发展。由于农村教育普遍落后,教育普及率较低,造成农民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农村人口素质普遍较低;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文化素质较高或专业技能较强的农村劳动力大多流向了城镇,留在农村的人口其素质普遍低下,生态保护意识较差,大部分人只追求眼前利益,不注重长远发展,人为破坏环境的事件层出不穷,难以在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上形成协调机制,致使农村绿色经济难以开展。〔9〕必须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普及率,同时加大对农村的科技投入,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化水平。一方面这可以使农村绿色经济发展获得必要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又能够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人力素质水平,真正实现农村经济的绿色化发展。第三,提高农民的生态和环保意识。由于农民的教育和文化水平较低,导使生态和环保意识较差,这是农村绿色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农村居民在生态环保方面的危机意识,从而能够自觉地参与生态环保行动。其次,可以通过政府制定人才引进和税收优惠政策,吸引一些有专业技能或文化层次较高的人才到农村,为农村绿色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和技能,也可以通过逆向培养方式,为农村绿色经济的发展储备人才。

2.加快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农村绿色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但是任何一种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支撑,科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源动力。目前我国农村绿色经济发展中大多以资源和区位作为支撑,忽视科技的重要作用,致使农村经济发展仍然采用粗放的方式。必须放弃这种牺牲生态环境和资源换取农村经济发展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将科学技术应用到农村经济增长中,形成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以科技带动农村绿色经济的发展。

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是发展农村绿色经济的重要举措。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植树造林。植树造林可以有效地吸收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气体。实验表明,产生900克氧气需要造一公顷的树木,而一公顷的树木却可以吸收600克的二氧化碳。通过在农村一些无法耕种的土地上植树造林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和工业生产中产生的有毒气体,起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目的。第二,合理布局产业区。目前农村大部分的厂区布局仍较为分散,给环境治理带来一定困难。在对农村工业进行区位布局时,应集中建设标准化工业区域,同时采取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手段,将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此文得到牛玉韬老师的技术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6〕张小刚.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群绿色经济发展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5):101-104.

〔2〕高春玲.基于熵值法的湖北省绿色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9).

〔3〕纪明辉.以低碳经济推动绿色发展——以吉林省为例〔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4(11).

〔4〕张首先.生态文明:内涵、结构及基本特性〔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1).

〔5〕谢高地,曹淑艳.发展转型的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过程〔J〕.资源科学,2010(4).

〔7〕崔如波.绿色经济论〔J〕.延安大学学报,2002(2).

〔8〕张雪花,张宝安.基于系统学的区域绿色经济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初探〔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1558-1560.

〔9〕贾根良.美国学派的生态经济学先驱思想及对我国的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11(10).

(责任编辑:张琦)

猜你喜欢

资源环境
吉林省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吉林省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推进资源环境审计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岩佐茂的循环型社会思想研究
绿色会计若干问题的原因及探析
浅谈绿色金融在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对策
浅析资源环境是海南可持续发展强大优势
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循环经济: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驱动力
中国区域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