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习共享空间的高校信息素养课程改革探索

2016-01-18马江宝

图书馆界 2015年6期
关键词:信息素养课程改革

[摘 要]传统信息素养课程的授课模式已广受诟病。基于学习共享空间的高校信息素养课程的改革应该摒弃传统的“二段法”的弊端,从物理空间布局与虚拟空间支持两大方面进行改革,为信息素养课程的开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学习共享空间;信息素养;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254.97 [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41(2015)06-0035-04

1 引 言

学习共享空间(LC)包括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是在信息共享空间(IC)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信息服务方式,它实现了人、物、技术、资源的整合,体现了多方的协同合作,注重互动和沟通,在提高读者信息素养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国内已经有部分高校图书馆如北大、武大、复旦大学构建了学习共享空间并提供相应的一站式服务,他们在图书馆开辟特定的空间,实现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结合,将各种硬件设施、软件资源、数字资源、网络、技术、环境等加以整合,构建学习、科研和学术交流环境,实现个性化、学科化、知识化的服务。信息素养课程作为学习共享注重各类人员之间的交流互动,充分调动图书馆员、教师、学生、其他相关人员的参与积极性,根据高校信息素养课程的需要提供专业的学科化服务,可以说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发展,为高校信息素养课程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2 传统信息素养课程的弊端

传统的高校信息素养课授课一般是在教室或电子阅览室进行,授课方式以教师按照指定的教材制作PPT,根据教材固定的章节进行典型的“二段法”课堂教学模式,即第一段讲述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第二段根据理论进行练习实践。这种授课方式使信息素养课程的知识传递过程几乎是单向性的,即由授课教师将课本的理论和一些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仅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实践[1]。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广受诟病,重教而不重学,轻理论而重实践,注重信息检索能力和技巧的培养,忽视信息意识和信息利用能力的培养,普遍导致学生综合信息素养不高。这种单向传递的授课方式也造成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交流,教学效果难以进行有效反馈。另外,由于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教材陈旧过时,也造成学生学习信息素养课程的态度冷淡。

3 基于学习共享空间的信息素养课程学习环境的营造

笔者认为,基于学习共享空间的高校信息素养课程的改革应该摒弃传统的“二段法”的弊端,从学习共享空间的物理空间布局与虚拟空间支持两个大的方面进行改革,为信息素养课程的开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1 物理空间的布局与设计

区别于传统的信息素养课程教学场所——教室,学习共享空间下物理空间即学习环境的变化是最直观、可见的。在学习共享空间环境下,物理空间环境重新设计,家具重新布局,区域划分更加合理,注重颜色的选择与搭配,各种参考资源的摆放、获取更加方便,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环境。

由于信息素养课程学习内容的多元化,因此,在学习共享实体空间的设置上,也应体现多元化,至少应该包括:总服务区,提供参考咨询等一站式服务;讲授区,面向学生的理论讲授与学习区域;交流讨论区,学生、教师、馆员与其他人员的互动交流区域;自修区,学生自学区域;休闲区,提供茶饮、休闲书刊、电子书及相关阅读区域;拓展区,配备手机、平板电脑、触屏、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为信息素养课程提供上机实操服务等几个区域。不同区域功能设置不同,其硬件、家具的配备也要有所区别,并要注重不同区域的隔音、私密、开放等功能设置。例如讲授区属于开放的区域,主要承担理论课程的讲授,PPT的展示和部分音像视频的播放,因此应配备投影仪、网线端口、麦克风、音响和电脑等设备。自修区以安静为主,保证其与其他区域的隔音效果,配备专业和非专业的相关参考资料。讨论区配备家具以圆桌为主,不分主次,消除权威,充分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医学专家和心理学专家认为,恰当地运用颜色对人的心理和生理都能起到较好的调节作用,可以调整和改善人体机能,消除烦躁和疲劳,保护视力,舒缓心情,保持学习者心境的宁静、柔和[2]。因此,在学习共享空间学习环境的规划和布局当中,合理地使用各种欢快、柔和的颜色,充分发挥颜色的积极作用,不同的区域用不同的色彩加以区分、配搭,能够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

除此之外,学习共享空间的空气流通、气味、温度、灯光、湿度、绿化等都需要精心布局和设置,因此,邀请具有心理学、医学、色彩学、设计学的老师参与学习共享空间的设计,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为学生创造、提供最舒适的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信息素养课程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其学习效率。

3.2 虚拟空间的一站式支持服务

除了物理空间为信息素养课程提供区域划分科学、功能完整的场地、现代化的设备等变化外,虚拟空间是学生进行课程学习、交流与写作的重要场所。虚拟空间通过整合数字学习资源和在线的学习资源,为大学生提供虚拟的学习和社交环境,全面支持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信息检索课程学习。

虚拟资源方面,根据信息素养课程的需要,由馆员通过数据发现、数据挖掘技术全方位地将各种数据库、网络、数字图书馆等当中与信息素养课程相关的各种资源进行整理、聚合,并通过虚拟的平台发布,将现阶段使用效果较好的MOOCs、微课、精品课程等资源处理后,通过建立知识导航、网站地图、个性化定制等服务,提供给学生学习、交流。建立专题学习资源服务馆员负责制,馆员负责搜集信息素养课程某一专题的相关资料,提供此专题的电子资源进行培训和指导。发挥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优势和馆员的专业优势,一旦教师或学生提出资源需求,馆员还要及时通过各种专业渠道如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满足其要求。

技术方面,虚拟空间大多利用即时通信工具、博客、微博、社区、知识聚合、推送等学习和交流。针对无网络信息基础和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共享空间内各种现代化设备的应用,软件、数据库以及虚拟空间的使用,如教师网络授课、网络视频会议、网络答疑、网络作业的布置与提交、群体网络互动等涉及技术应用的地方,由馆员采用小组指导或个别指导的方式,让学生尽快适应。学生课程学习中遇到问题,除了可以随时通过总服务区获得服务与支持,更多地可以通过虚拟的渠道,及时与教师、馆员及其他同学进行沟通、互动。除此之外,对于教师来说,如果想要进行信息素养精品课程建设、录制课程视频、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制作微课等,学习共享空间也可以为其提供一站式设备、技术支持和服务。

4 基于学习共享空间的信息检索课程设置及学习模式探索

4.1 教材选择与学习内容设置

学习内容的选择与处理是信息素养课程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一环。教材是信息素养的指导性工具,是主要的学习内容的载体,直接影响课程的内容和学习效果,应慎重选择。学习共享空间里的信息素养课程内容,应摒弃传统课程内容大而全的特点,采取以实用化、符合时代潮流为特点,教师与馆员、专业教师协同重构课程体系的模式,将学习内容模块化、任务化、主题化,以专业、职业、生活学习等实用能力为出发点,以技术内容为主,辅以理论讲授,有需要时嵌入专业课程,与专业课融合。

目前信息素养教材种类繁多,教材质量良莠不齐,针对不同层次和专业的学生选择合适的教材,不仅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对整个课程的实施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材选择要注意以下几点:1)权威性。选择国内较为知名的学者、专家编写的教材。2)时效性。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信息检索处理的技术手段层出不穷,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方面的文献半衰期越来越短,选择教材时要注意选择最近出版的,注意区分教材的版本。3)实用性。与现实生活、职业发展或专业学习联系紧密,对提升学生信息综合素养具有切实的帮助。一本教材要同时满足这些条件会存在一定的难度,解决的方式一是选择多种教材,以一种教材为主,多种教材为辅,针对学生特点选择讲授合适的内容;二是选择多种教材,打乱教材内容,重新布局规划,根据学生需求和教师经验,整合重构,形成适合学生学习的实用性自编教材。学习共享空间环境下,第二种选择对信息素养课程的改造程度更深入,也更适合。

在学习内容的具体设置上,信息素养课教师可与专业课程教师进行深入的沟通和探讨,将专业课程以模块化、任务化、专题化等方式融合、嵌入信息素养课程,实现“以课养课,以课促课,共同提高”的目的,由信息素养教师、图书馆员和专业教师协同制订课程模块,制订工作任务,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处理现实问题。

1.Word、PDF等软件运用

2.学位论文数据库

3.图片、视频、音乐搜索[]讨论区拓展区[]电脑、光盘、参考文献等

在课程大纲、学习目标范围内将课程内容分成几个大的模块,每个模块由具体的任务构成,涉及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各个知识点,并突出重点内容。学生、教师、馆员相互协同、配合,通过解决任务的形式,完成相应的课程学习。在任务的设计当中,可以嵌入相关的专业,例如文秘专业,可将其公文写作等内容嵌入大学生信息展示能力的培养模块,设定具体的任务,通过分组学习、讨论加以解决。

4.2 多维互动的学习模式

在学习共享空间环境下,由于学习内容的改变,必然引起学习方法的变革,传统单向缺乏互动交流的课堂讲学模式,变成教师与学生、馆员与学生、馆员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多维互动,而虚拟空间为多维互动的开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教师与学生是传统的教与学的主体。在学习共享空间环境下,不同模块的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可以多样化,传统的教与学的主体可以适当调整,甚至进行角色的反转。例如,某些模块的学习可以用角色互换反转的模式,以学生小组或单个学生的形式通过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课堂授课内容的资料搜集、ppt制作,向教师和其他学生讲授该模块相关任务的解决途径、方式、心得体会等。教师聆听学生的讲解,参与或指导整个过程,对学生讲解不到位的学习内容进行补充、完善。

教师与馆员在不同的领域有各自的优势,即教师拥有掌握教学设计、教学技术方法等优势,而馆员拥有信息获取技巧、资源、学习共享空间的掌控优势,这两种优势体现在信息素养课程上是一种互补。经过充分沟通,教师向馆员提出需求,馆员为教师提供课程所需的各种资源,参与教学任务的编制,为课程任务的设计出谋献策,提供各种咨询解答。国外有研究表明,当有馆员参与课程计划并与教师密切合作时,学生成绩会显著提高[3];认为馆员具有协作的天资,是教师的理想合作伙伴。在国内教师与馆员的协作主要有开发教学辅助信息系统,建立学科馆员、信息员制度,开展教师导读培训活动,向教师推送学术资源等形式。当然,教师和馆员的协同互动,需要双方互相尊重,互相配合,保持良好沟通,长期开展合作[4]。

馆员与学生的互动主要体现在馆员合理引导学生使用学习共享空间,为其学习提供足够多的资源,引导学生阅读,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与学生一起参与解决信息素养课程的具体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考意见和方法。学生给予馆员充分的信任,遵从馆员的指导,听取馆员的意见,在相关问题上与馆员讨论互动,共同解决问题[5]。

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竞争与合作来体现。根据课程模块的需要将整个班级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推选小组长,小组长带领学习小组成员接受某一具体任务,在学习共享空间进行充分的讨论,通过运用共享空间内的各种文献资源、设备及咨询图书馆员等办法寻求解决任务的途径,并最终形成任务报告书,向教师及其他学习小组演示和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同一任务可以分配给不同的小组,引入竞争机制,对每个小组的结果进行评判,激发小组之间的学习热情。如果任务解决得不够理想的,则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开展小组之间的协作,共同完成任务。这一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信息素质课程效果。

5 总结及展望

总体来说,学习共享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环境、学习内容、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于信息素养课程与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具有天然的联系,因此,利用学习共享空间进行信息素养课程改革的探索符合现阶段信息素质教育的实际,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数量较少,无论是资源、设备配备,还是服务的专业性、全面性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要更好地提升大学生信息素质,推动信息素质课程的改革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雅南.以任务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信息检索课工作过程化教学改革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2):91—94.

[2]艾 敏,刘玉红,漆晓红,等.颜色对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17—320.

[3]刘 波,李 砚.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案例分析[J].科教导刊,2015(4):132—169.

[4] Dick R,Dane W.The Collaborative Imperative:Librarians and Faculty Working together in the Information Universe[EB/OL].[2015-06-14].http://www.alastore.ala.org.

[5]焦秋阳,柴雅凌.“图书馆馆员—教师”的协作式教学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07(12):61—62.

[收稿日期]2015-09-06

[作者简介]马江宝(1981—),男,副研究馆员,硕士,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猜你喜欢

信息素养课程改革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从信息流的维度探讨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