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退缩型教师“再出发”

2016-01-18叶存洪

江西教育A 2015年12期
关键词:分配制度职称理由

叶存洪

到中小学调研,校长们经常谈到一个现象,那就是相当一部分中老年教师,既没工作激情,也不见当年的锐气。请他当班主任,他会说:“年纪大了,你校长照顾我点吧。”安排他上两个班的课,他又搬出年龄说事“身体吃不消了,让年轻人多干点吧”。一些校长甚至表示,开学初安排班主任是件很头疼的事,一些中老年教师会找出这样那样的理由拒绝,经常要靠“卖面子”才好不容易定下来。

校长所说的“中老年教师”,其实很多并不老,40多岁甚至不到40岁。这个年龄本来正是年富力强、有经验、能干事的时候,但为什么有那么多教师“未老先衰”呢?个中缘由值得玩味:一是分配制度有问题。原来各个学校多少都有点“创收”,校长可以根据教师工作情况发点“奖励”“补贴”“加班费”,现在严格执行“八项规定”,不能发了,而“绩效工资”制度又难以拉开差距,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也不过每月两三百元钱的差距,教师们说“大不了我不要这个钱行了吧”。二是职称制度有问题。如果一个教师青年阶段努力一些,勤奋一些,顺当的话,大概40岁以前就可以拿到高级职称,后面20年左右就可以“功成名就”“坐享其成”了,说白了,“我的职称到顶了”,没有更高目标激励了。三是行政职位难有吸引力。中国“重官轻学”,行政职位会有些吸引力,吸引教师上进,但因为一个学校就那么几个“官位”,加之不是你个人努力就一定会得到的,其中还有很多“你懂的”因素,所以很多教师也就不往那上面想了。

“业务退缩”不是一个或少数几个学校的事,具有非常广的普遍性。那么,面对教师“业务退缩”的现象,管理者该如何对待呢?第一,要加强职业理想信念教育。说起理想信念,大家可能会觉得比较“虚”,事实上,我们今天在教师入职前的培养、入职后的培训中,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比如近代以陶行知先生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们,正是凭着“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理想信念,所以能够“把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的农民,向农民‘烧心香”,毕生致力于乡村教育,连过年都奔波在外,“上车过旧年,下车过新年。年年车上过,也算是过年”。教师只有“有理想”“有信念”,才能将事业放在脑中,将学生放在心中,从而迸发出不懈追求、不停进取的内驱力。第二,要完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在职称评审上,任现职满五年就可以申请晋升高一级职称,顺利的话,不到40岁就是高级了,这个“节奏”快了一点,应适当拉长各职级的时间跨度。在聘任问题上,要有完成教学工作量和班主任工作的硬性规定,不能说你不愿当班主任就算了,或者明明应该上两个班的课,你摆摆老资格只肯上一个班,最后也算了。那样,你做初一,就一定有人做十五。要有制度性的东西,而且要维护制度的刚性约束力。第三,在教师待遇上要实行差异化的管理。校长在分配制度上不敢拉开差距,唯恐“得罪”人,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会“得罪”事业,因为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只能导致人的全面平庸。所以,要科学制定并落实分配制度,要理直气壮地让多劳的人多得,优劳的人优酬,以科学的分配制度为杠杆,撬动学校发展这只“地球”。第四,学校领导班子要有感召力。学校领导要时时、处处、事事充满热情、充满信心、充满干劲,要给教师满满的正能量。这样,教师们就会觉得“领导为了学校的发展,没日没夜地操劳,我没有理由不多做一点,否则我心里会不安”。还要千方百计地做好暖人心的工作,让教师增加存在感、归属感、主人翁感,这样,他就会觉得“学校是大家的,也是我的,我没有理由置身事外,看着你们忙而我偷着乐(轻松)”。

猜你喜欢

分配制度职称理由
构建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新中国七十年探索
绝对理由
我们有理由不爱她吗?
浅析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
迟到理由
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土地分配制度略考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