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创新剪纸教学
2016-01-18杨艳
杨艳
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它没有消融在时代的长河中,而是以独树一帜的方式和美好祥和的寓意,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将传统文化及民间艺术融入到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中,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学生追求自我发展的真实心声。一把剪刀和一张红纸就可以创造出形式多样的形象,这对于小学生而言,本身就充满吸引力。那么,在美术课堂中,创造性地开展更具活力的剪纸教学,传承民间艺术,发展审美教育,促进学生美术实践创造能力,就成为广大教师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设境:给剪纸安一个家
寓情于境,是小学阶段教学中的惯用手法。这主要是由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决定的,小学生的认知模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很难对抽象、高度概括的教学内容进行知识建构。因此,将教学内容放置在特定的、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容易激发他们对“剪纸”这类传统民间艺术的学习兴趣,以生活的角度拉近他们与“剪纸”的距离,为剪纸教学创设一个合情合理又趣味多样的学习氛围。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导入生活话题等形式,为有些陌生的剪纸教学安一个充满童真色彩的家。
在小学三年级美术《剪纸》课上,为了轻松活泼地导入“剪纸”这个教学主题,利用儿歌《剪窗花》创设教学情境。在导入环节,首先播放《剪窗花》的动画视频,在朗朗上口的童谣中,学生很快就被跳跃的旋律带动起来,有的学生不由自主地拍起了节奏,有的学生则跟着歌谣唱了起来。在“窗花”这个最典型的剪纸形象中,学生很自然地将关注焦点放在剪纸上,通过欣赏与动手相结合的方式,向剪纸学习迈出第一步。
通过歌谣情境的创设,剪纸教学的开展变得顺其自然,学生在欢快的、充满童真趣味的歌谣中,自然地走进民间艺术剪纸教学中,不仅有效地调动了课堂教学氛围,而且促进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合作:给学习找一群伴
剪纸这项民间艺术的学习与探究对于小学生而言,熟悉又陌生,在幼儿园阶段,不少学生就有动手剪纸的学习经验,但对“剪纸”本身却知之甚少。为了降低剪纸学习的难度,提高教学的探究性,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帮学生找一群伙伴,鼓励他们在互帮互助、各抒己见的过程中,开展剪纸探究活动。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尝试把学生的个体活动转变成小组的集体探究,以合作的力量激发学生实践的积极性。
在教学三年级《剪纸》中“折剪技法”这一部分时,折剪是我国民间剪纸艺术中的重要表现方式,它以对折剪的方式,展现了魅力无穷的对称美,这个技法说起来抽象,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难理解。在示范后,鼓励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提示下,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尝试田字折、米字折、正反折等,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成员最先完成所有的折剪任务。
在示范的引导下,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加入到小组探究活动中,有的小组步伐一致,先从一字折入手,互帮互助,直到每个成员都完成任务才进入下一个折剪的学习;有的小组则先各自探索,在探索后,分享各自的实践成果,展开交流活动,人人争当“小老师”。
三、搭台:给作品设一个展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的作品往往以“上交——教师评价——班级交流”的形式存在于课堂。剪纸作为手工艺术作品,形式多样,并不好统一上交、保存,另外,剪纸作品具有欣赏性与装饰性。那么,教师为什么不给学生们办个小展览,让这些凝聚着学生心思的作品最大限度地发挥光彩与用处呢?在作品的评价上,可以多加点新意,为小学生的个性展示提供多元舞台,从而深化他们对剪纸艺术的热爱。
在三年级《剪纸》教学的创作活动中,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发布了一份“创意剪纸作品收集令”,在这份作品收集任务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画、剪、贴”三个步骤,完成一幅创意剪纸作品,作品主题围绕“我的家乡”展开。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首先展开探究活动,以投票或互评的方式,推选出两幅参赛作品,进入到班级最佳作品的角逐。从小组中脱颖而出的作品,展示在班级的学习园地,并注明设计意图,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公投,挑选出其中最富有创意、最具有美感的作品。
总之,剪纸艺术是中华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在传承与应用过程中,它不仅沉淀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同时与时俱进,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剪纸教学,让厚重的传统民间艺术变得活泼一些,更加亲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加贴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让这小小的剪刀变得出奇,让这小小的红纸千奇百变。◆(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新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