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多媒体与语文课堂教学
2016-01-18吴志娟
吴志娟
语文是对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规范你我他的语言,又是文化艺术,为人类打开精神之窗。语文是故事,语文是人生,语文是一个看似虚无缥缈,实则广阔无垠的世界。但时至今日,随着人们阅读的快餐化和学科实用化思潮的冲击,语文在很多人看来已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处境颇为尴尬。
是什么让语文失去了魅力?一个重要原因是传递语文的课堂让语文明珠暗投!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在视觉、听觉方面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而传递语文的课堂却仍是教师毫无新意的重复:一块冰冷的黑板,一成不变的灌输……语文课堂中这些古旧的元素与令人耳目一新的信息化时代是那样的格格不入!这样的语文课堂让文字变得冰冷,教师似带着镣铐舞蹈,最后使得学生面对语文心生厌恶。
如何让我们的语文重拾魅力散发人文的光辉?就让长袖善舞的多媒体用图画、音乐、影视等来打扮我们的语文课堂吧!
一、图文并茂,形象直观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路与读书是互补的,但学生的时间毕竟有限,要想亲历课堂所学的内容,那是难以实现的,更多时候是不可能实现的。可是如果利用多媒体,却能将这个不可能变为可能。比如学习《雅鲁藏布大峡谷》一文时,虽然文中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描述非常详细,但却难以激活学生的想象和对该景观的认识,尽管教师说得口干舌燥,学生也无法透过冰冷的文字在脑海里构建出具体的大峡谷的画面。但是课堂中借助多媒体的帮助,便可以引进一幅幅生动的、吸引眼球的图画来诠释文中的内容,那我们的课堂将瞬间被点亮,而且以这样的方式呈现,那用图文并茂形成的课堂教学,是形象的、直观的,学生更是在轻松、愉悦、享受的氛围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还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音乐为媒,领悟情感
大教育家孔子闻《韶乐》后说“三月不知肉味”,贝多芬亦言“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从伟人们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音乐可以直接影响人们的情感,更可以强烈地冲击人们的思想。无独有偶,走进中国诗、词、赋的大观园,不难发现,文学与音乐其实是紧密相连的,甚至有时还是高度融合的,因此便出现了可以“歌”之、“蹈”之的乐府诗。而且音乐与文学的相通性,常常使我们“喜则欲歌,欲舞;悲则欲泣,欲诉;怒则欲杀,欲割”。既然如此,我们何不以音乐为媒,让音乐艺术来丰富我们重在悟情的诗词课堂,并辅助学生领悟情感呢?
例如宋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堂教学伊始,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独特又贴合本词主题的音乐《森林狂想曲》作为导入。由于音乐的加入,学生完全被带到了与平时不一样的课堂中,学习兴趣便立刻被调动起来,愉悦的情感基调也已预设好,这样开始的语文课堂已成功了一半。此外,引领学生朗读诗词时,可以加入用古筝等乐器弹奏的相当优美的配乐,音乐空灵,诗词传神,读之,想象、联想顿时丰富起来,学生如穿越时空般身临其境与作者对话。通过音乐这个媒介,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诗词的意境,从而领悟作者的情感,而且这样引导学生自主体悟出来的情感也要饱满得多,于无形中还培养了学生的高雅情操。
三、时空转换,营造情境
如今的《语文》课本中收录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由于时间、空间有异,有些内容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非常吃力,因为没有类似生活体验,所以难以发挥入情入境的想象,而有时图画的作用并不大,这就要依靠影视动画来帮忙了。《草船借箭》一文,由于历史感较强,学生很陌生,如果只是一味地让学生阅读课本,敷衍地展示几幅图片,那学生的体会是隔膜而枯燥的,根本无法将文字转换成动态的画面,更无法融入文中的情境,因而不能感受到饱满鲜活的人物形象,得到的知识也是非常有限的。但如果运用多媒体,通过播放相关的影视、动画等,进行时空的转换,营造出特定的学习情境,学生就能直观地收获课本要传达的知识,同时还能更多地帮助他们提起对名著阅读的兴趣,从而充分发挥语文在学生学习中高屋建瓴的作用。
无论是闪出的一幅幅生动、应景的画面,还是播放的切合主题的音乐,还是演绎的历史古韵、异域风情,由这些多媒体带来的众多新元素装扮后的语文课堂,无时无刻不致力于让学生的思维始于课本而高于冰冷的文字,生于课堂而跳出教室的桎梏,从而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也给我们的语文注入了活水!由多媒体打造的新式语文课堂将重现光彩,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关怀的泉源。◆(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年县石镇小学)
□责任编辑:万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