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公开课中实现创新的方法

2016-01-18刘兆福

江西教育C 2015年12期
关键词:母鸡公开课预设

刘兆福

一、在简案上创新

每学期上公开课笔者都有个这样的习惯,就是喜欢把公开课的教案写得很详细,连课堂上的过渡语和总结语都事先准备好了,总以为这样才能安心,才做到有备无患,其实事情并非如此。因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为了能及时呈现事先准备的过渡语或结束语,却容易忽视学生课上的表现,这样就无法根据学生的表现来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反而束缚了教师的手脚。教案是死的,学生是活的,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表现适时调整教学方案,却不能用教案来指挥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变成了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了,这就与新课标背道而驰了。

如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这堂公开课上,课堂上笔者总在记着马上要说的过渡语,生怕忘记,却忽略了学生的表现。本来课前预设的方案是先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对嘎羧的印象,等学生全部说完之后再出示句子品读。但结果是学生用一个词概括了对嘎羧的印象之后,便马上就找出了相关的句子,其实本来此刻应立即调整方案,改为学生说一个词便马上出示相关的句子来品读,但是没有这样做,还是坚持课前预设的方案,结果听课教师说这样就显得重复啰唆,效果明显降低了。所以,对于教学经验较丰富一些的教师来说,教学设计不必太详尽,只写简案就够用了,课堂上再根据学生的表现灵活调整和处理,这样才能游刃有余。

二、在精准上创新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母鸡》一课,课堂前半部分的教学还进行得有条不紊,但当教师抛出这样的问题:“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学生纷纷回答:“这是一只勇敢的母鸡!”“这是一只负责的母鸡!”“这是一只辛苦的母鸡!”因为这是课文重点,所以学生根本就未提及课文前部分讲到的介绍母鸡骄傲、喜欢随便乱叫等令作者讨厌的部分。教师把问题抛出后,学生的回答全盘打乱了教师课前预设的教学流程:先引导学生学习以前作者讨厌母鸡的部分,再来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进而学习作者喜爱和赞美母鸡部分,从而最后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体会母鸡的伟大。问题一提出,学生的表现令教师束手无策,教师只好跟着学生的思路先学作者喜爱母鸡的部分,再反过来硬生生地牵着学生学习作者讨厌母鸡的部分,这样颠倒教学,学生根本没有体会到母鸡的伟大,教师就草草收场了。

总结这堂课失败的教训,关键就在于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不够精准。问题一提出,学生可能有多种回答问题的方式,教师没有很好地进行课前预设。如果将问题换一种问法,如:“作者以前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后来呢?作者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这样一问,学生自然是先找作者讨厌母鸡的部分,再找喜爱母鸡的部分,那这样的课堂就好调控多了。所以教师在进行公开教学时,一定要注意问题的设计要精准,否则一旦学生的生成与预设不一致时,教师将难以处理。

三、在环节上创新

每次上公开课,为了给听课教师呈现更多的看点,一些教师总会把教学环节安排得比平常课更多更复杂一些,其实这也是不正确的。太多太复杂的教学环节记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有时特别容易遗漏部分环节。同时教学环节太多也不容易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一节课只有40分钟,如果容量太大,学生学的内容过多,不仅完不成教学任务,而且教师为了赶进度根本没法将各个教学环节落实到位。所以教学内容的多少,应该参考平常课的内容去安排,这样才更加科学、合理。

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总喜欢把课件制作得很花哨,而这样的课件,表面看起来漂亮,但是实用价值却并不高。因为太花哨和复杂的课件不易于教师在课堂上操作,使用起来费力,而且制作难度较高、费时多。所以,课件制作应尽量简化,易于操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那张幻灯片立刻能给学生呈现出来就行了。◆(作者单位:江西省会昌县庄口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

猜你喜欢

母鸡公开课预设
母鸡
母鸡下蛋
母鸡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