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春》中窥写景之趣

2016-01-18周颖

江西教育C 2015年12期
关键词:杏儿春花野花

周颖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教会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知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面对多姿多彩、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人们爱美的心灵,总有一种表达的冲动。而想用生花妙笔去描绘自然美景,抒发真情实感,首先要学会审景、体会审景之趣。本文结合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谈一谈如何欣赏自然的美景、如何抒发真实的感受。

关键词 :《春》 写景之趣 自然描写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面对多姿多彩、色彩斑斓的大自然,人们爱美的心灵,总有一种表达的冲动,也使人禁不住地思考应该怎样用文字来描摹自然美景。

一、《春》中自然美景的观察与描写

请看朱自清《春》中描写“春花图”的文字: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③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④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⑤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仔细探究这一段文字,就会发现这段文字十分符合《课标》所倡导的理念。

(一)作者对“春花图”进行了多角度的观察:首先,通过视觉察其色观其形——那些果花,色彩是“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以形象比喻色彩,色彩更为鲜艳;那些野花,形体是“像眼睛,像星星”,以形象比喻形体,不仅写出了野花之多,而且描绘出野花轻轻摆动的姿态。其次,通过听觉听其音——“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不仅有声音,而且有情态。最后,通过味觉嗅其味——“花里带着甜味儿”,直接写出了花儿带给人们的最美好的感受。就是这样,作者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春花图”,去观察、发现春天的独特之美。

(二)作者发现了“春花图”的丰富多彩:从形象的关系看,不仅有“赶趟儿”的主角——“桃花、杏花、梨花”,也有“有名字的,没名字的”配角——野花;不仅有正面实写的形象——果花、野花;也有用来侧面烘托的花下的“嗡嗡地闹着”的“成千成百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大小的蝴蝶”;更有作者虚写的,“闭了眼”想象出的“桃儿、杏儿、梨儿”。这不仅是一种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更是一种有情趣、有意味的发现。这正好印证了那句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三)作者还抓住了“春花图”中所有事物的特征:“桃树、杏树、梨树”是“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是春天里植物生长的常态,更是春天里生命的冲动,春天的活力、春天的冲劲力透纸背。那些果花不仅色彩鲜艳——“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而且还“带着甜味儿”,甚至还想象出这些花所结出的“桃儿、杏儿、梨儿”。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十分注意把握形象与众不同的特征进行描写,或泼墨如云,或惜墨如金。

(四)作者对这幅“春花图”,有自己的感知和认识。春天,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没有直接去抒发自己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而是用抒情的画笔,赋予各种景物鲜明的感情色彩。如对花的描写,既写各种果树的花争相开放,又描绘地下盛开的野花,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于字里行间,内在的诗情和外在的景物和谐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如写花色,那火的炽烈气势,霞的轻柔艳丽,雪的高洁纯净,同时跃入读者的脑际,给人以生活实感。写地上野花,“像眼睛,像星星”,不但写出铺满原野的野花之多,而且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这幅画,远处可见五彩缤纷的花色,近处可听抑扬顿挫的蜂唱;上有蝴蝶自由自在的翻飞,下有野花活泼俏皮的眨眼。远、近、上、下,浓、淡、干、湿,虽是信笔点染,无事雕琢,却成为高妙的艺术真品。

(五)作者对这幅“春花图”,做到了表达有创意。一是作者善于对词语进行锤炼。仅一个“闹”字,就写出了春天百花盛开、蜂蝶忙碌的热闹景象,而且有声响、有动作,给人如临其境之感。同时还从侧面写出了春花多、艳、味甜的特征,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

二是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第①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花,写出了百花争春、百花争艳的动人景象,生动而有人情味。第②句运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描写花色的鲜艳美丽。作者不直接说出花的颜色,而是用“火”“霞”“雪”来比喻,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第③句的后一分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想象了果实之多,带给人一种丰收的喜悦之感。第④句的前一分句也是一种夸张,突出了蜜蜂之多,也烘托了花的鲜艳和美丽。第⑤句“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的比喻,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这里没有明写阳光和风,但已寓于描写之中。因为有阳光,所以野花才像眼睛、星星一样亮;因为“风轻悄悄的”,野花摇摇摆摆,所以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又互补:眼睛和星星都有“眨呀眨的”的共性,但是“眼睛”没有星罗棋布的特点,不能照应“遍地”,星星无眉目传情的妙处,两者一结合,真实地把野花写活了。

三是作者善于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段中不仅有“实写”——花色、花形、花味,而且有“虚写”——“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亦实亦虚,相映成趣。虚写的这一句,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由春花联想到秋实,表达对春天的无比喜爱之情。段中不仅写了“树上”的花,而且写了“地上”的花,这样就高低结合,参差错落,俯仰生姿,把春天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段中不仅有对花的静态的描写,也有对花的动态展示。有的还静中有动,你看“像火”“像霞”的比喻,乍一看,似乎是静态的比喻,再一想,“火”不仅有“红”之色,也有“火苗”的跃动之态,“霞”不仅有“粉”之色,也有“霞”的飘浮之态。段中不仅有对花的正面描写,还从侧面对花进行了烘托,如第④句写花下蜂闹蝶舞,就从侧面表现花儿的繁茂、鲜艳和香甜。

二、如何有力抒发真实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那么,又该怎样用文字来抒发真切感受呢?

我们再以朱自清先生《春》中的几段文字为例:

①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②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③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④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仔细探究这几段文字,就会发现这几段文字也十分符合《课标》所倡导的理念。

(一)写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第②③④段,分别运用“娃娃”“小姑娘”“青年”这三个比喻,抒写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作者先把春天比喻为“刚落地的娃娃”,因为春在四季之首,是新生的,突出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而这也揭示了春天强大的生命力,她战胜了残冬,她是不断发展壮大的。作者再把春天比喻为“小姑娘”,不仅是因为她娇美,突出其容颜之美,而且写出了春天的成长,她浓妆艳抹、乐观、欢快、轻盈、可爱,显示出无穷的活力。作者最后把春天比喻为“青年”,因为他有无穷的活力,突出他的力量美。他鼓舞、召唤,带领人们去追求光明,向往美好生活,怀着希望去投入新的生活。

就是这样,作者用诗一般的笔调,用最真挚的情感,抒写出自己对春天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二)写出了作者的“感受、体验和思考”。第①段从文章前面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过渡到对人的描写,颂扬抓住春光努力工作的奋发向上精神。春到人欢,和开头相呼应。风筝既是儿童的天使,又是春天的信号,着力把前面写到的春带到人间,“也赶趟儿似的”和前文百花争艳相照应。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俗语,似乎在唤醒我们的一种联想: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年轻。启示我们应抓紧大好春光,奋发向上。试想,如果没有作者的“真情实感”,也许文章就要在前面的“草报春”“花争春”“风唱春”“雨润春”这四幅图画之后打住了。如果这样的话,文章就是为了写景而写景了,绝对没有什么独特之处。茅盾先生曾说过:“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朱自清先生肯定明白这些道理,所以作者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用第五幅画面开拓意境,揭示主旨。无疑,这种理解和体验是十分深刻的。

春天,她无形、无声,是“空灵”之物,一般人要描写出春天的形象是很困难的,而朱自清先生独具慧眼,敏锐捕捉主体和喻体的“质”的相似点,把春天的美丽附于“刚落地的娃娃”的蓬勃生气美、“小姑娘”的艳丽容颜美、“青年”的健壮身姿美,使抽象的“春天”有形、有色、有声、有神、有情,喷射出诗意的光辉。总的来看,这三个比喻,语势强烈,富有哲理,把全文中心意思推向高峰。在这里,无法分清是写自然还是写人生。可见这三个比喻,不仅从时间上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而且强调了她的“新”“美”“力”,含蓄地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与情,情与景,二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清代的另一位学问大家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实不可离……巧者则情中景,景中情。”在文学作品中,没有单独存在的纯景物描写,一切景物都是作者自我真情的一种最真实的流露。◆(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范宏芳

猜你喜欢

杏儿春花野花
《野花也妖艳》
春花依然盛开
杨庄的杏儿熟了
又见春花遍地开
山杏儿
风中的野花
让汽车开到终点不停车
美丽春花
幸福耳光
找个地方完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