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渣男”被打,人们为什么叫好
2016-01-18王言虎
王言虎
上海地铁在2015年相继出现怒斥抢座女的阿姨和捡瓜子壳的阿姨之后, 10月17日又曝新案例:在上海地铁8号线的一辆列车上,一名说普通话的男子因在车厢内随地吐痰,遭到一位女士的指责。事后其不知悔改,不断用污言秽语咒骂其他乘客,并不顾及坐在身边的老人和小孩。随后,该男子的言行激起众怒,一名黑衣男子冲上前出手教训了吐痰男子。
有网友将拍摄的事件视频发到网上。虽然仅仅是一个随地吐痰行为,由于发生在人流涌动的公共交通工具上,加之“吐痰男”污言秽语咒骂乘客以及推搡旁边老人,其行为无疑是“火上浇油”,在多重因素叠加下瞬间在网上引发“痛斥”。 随后,该男子遭到人肉搜索,其照片和身份信息被多个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公布、转发,与此同时,在视频中出手教训“吐痰男”的黑衣男子也广受关注。几天来,吐痰事件持续“发酵”,用法治视角审视,事件中不少行为有违法治,值得深思。
说实话,对这般低劣行径,任谁都看不下去。所以,当有壮汉出手教训他时,多数人拍手叫好,“这样的男人,揍一顿就乖了”,“要是我,我也上去揍他”。
打人当然不对,更不值得提倡,因为这于法不容。可在诸多围观者的眼中,当没有更好的方式制止这种“公共秩序污染”时,出手教训该“渣男”,或许就是当时最有效率的办法。说白了,人们之所以为打人者点赞,是因为这是一次“正义的打人”。
这引出了一个问题,对不文明行为的纠偏,当道义指责已经无效时,诉诸轻微的暴力,这能否可以成为将不文明行为导入文明轨道的一个选择?应看到,出手教训“渣男”,不同于流氓式的暴力,它的目的,是为了定纷止争,维持正义。而且,也往往立竿见影。
但问题是,靠暴力来促成文明,很可能只起到暂时稳定场面的作用,至于被教训者到底能不能从中得到教益,进而提升个体素养,似乎也不能过于乐观。但得承认,文明作为一种理想状态,它靠渐进式的公民训练,有时也得益于零星的社会冲突,民间“不打不成交”的说法,也片面地反映了这层意思。
不过,教训“渣男”,虽然是为了伸张正义,维护了公共秩序,可本质上,不管是哪种暴力,又都是反文明的。所以,靠这种裹挟正义色彩的暴力来提升文明水平,又是不可持续的,甚至,一不小心还可能博弈失控,导致更大的冲突。
人们需要一个“渣男”被教训的事实,来满足心中的正义幻象。所以,人们一边倒地激赏那位“勇士”,而纷纷对另一位“理中客”施之以嘲讽。但实质上这相当片面,也是一种民粹情绪的冲动。
地铁上打“渣男”,事情不大,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不管怎样,必须秉持一个底线共识:在一个法治社会,维护文明与秩序,应尽量避免暴力,哪怕它看起来是正义的。
观点运用:精神伤害与肉体伤害;以暴治暴反文明;道德与法律;正义与理性;文明倡导与制度强化……
(本文原载2015年10月19日《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