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他者眼中《看中国》
2016-01-18黄艾禾
黄艾禾
若干年前在《财经》杂志曾经与马国川共事。每每在办公室看到他两眼放光,说联系上了谁谁,有回音了,就知道他又逮到了一条“大鱼”,又有机会去与一个重磅人物面对面访谈了。
马国川原来在《经济观察报》供职时,就听说过他的名人访谈很厉害。他能够联系上蜚声中外的高端人物或正处在热点中的新闻核心人物,他可以从容地让对方打开话匣子,说出令读者心中恍然或会心大笑的内容。到了《财经》,为马国川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他也一如既往地勤奋努力,于是就有了这本近年访谈名人的精选荟萃《看中国》。
都是重磅人物,不过这里多集中在政治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基辛格、尤努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傅高义(《邓小平传》作者)、科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尔奈(匈牙利经济学家,曾对中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经济改革有重大影响)、福山(日裔美籍学者,著名政治思想家,以《历史的终结》名满天下)等等,也包括中国的学者:何方、王缉思、钱乘旦等。若非做记者这一行,谁能接触到如此这样一批人物?
作为以人物访谈擅长的记者,当然想逮到的采访对象越大越有名才好。确实,有几个记者能逮到基辛格这样的人物呢?但是阅读马国川的这本《看中国》,你会感觉到他的采访并非仅为采访名人而采访,无论采访的是西方政要还是东欧的经济学家或是日本学者,他都有一个基本目的:搞清楚我们中国是怎么回事。
中国是怎么回事?特别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了30年后今天面临下行压力开始调整,这又是怎么回事?我们每个住在中国大陆上的中国人,无不关心着这些问题。
或许我们会觉得,中国的事情只有中国人自己最清楚,但也未必。经过这30年后,中国早已不是一个封闭孤立的世外静土,她与整个世界有着越来越密切的往来沟通。有句老话说“旁观者清”,《看中国》就是让中国之外的人,那些关心着中国的卓越经济学家思想家,站在世界的高度来看中国,他们看的中国,也许会看得更清楚更客观。
在《看中国》中,马国川对东欧学者的采访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因为东欧所经历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经验,对中国非常切题。比如去采访科尔奈。吴敬琏曾这样写到他:“对中国改革来说,若要问哪一位外国经济学家最值得铭记,那无疑雅诺什·科尔奈莫属了。”科尔奈曾多次访问中国,对中国改革提出了许多中肯意见,而当时许多积极推进改革的中青年学者官员,几乎都读过他的力作《短缺经济学》。
那么,这次科奈尔对马国川说了什么呢?
他说,经济发展水平与政治体制之间并没有自动的、决定性的关系。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不会自动带入制度改革。他还反对“对增长率的迷信”,“我们根本无法通过简单的成本收益分析来计算出一种数字上最优的发展路径”。科尔奈接受采访是2010年,当时他指出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背景下存在的问题,如银行内部隐患问题;国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出口市场将缩小,司法制度的不健全……这些,有的当时就已经看出来,有的,如出口市场缩小,在今天也不幸言中。
是应先搞经济改革,然后再进行政治改革,还是倒过来?中国现在显然选择的是前者。但经济发展上去了,必然会推动政治改革吗?这时,政治改革应该改什么?
我觉得,在马国川的一系列访谈中,福山对此的叙述是最清楚也最深入的。有一些高端名人,特别是政治家,常会讲一些抽象概念,话语含义宽泛,给人面子,也不会出错,但福山答得很认真,也很直接,直奔要害。
他说:“民主与经济的增长并没有特别的联系。19世纪的德国并不是民主国家,但经济增长很快,日本同样如此。”“事实上,由威权政府来统治也有一些优势……真正的问题是,社会变得富裕了,民主是否成为必须的事情?”
福山认为现代政治制度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强大的国家,即强大的国家政权;二是法治,即国家的权力需要在一定限度内使用,国家要通过法律来治理,法律要高于统治者;三是负责制政府,指的是通过普选的多党选举上来的政府。
这三项中,中国显然是第一项最强,而后两项都还未达到。
于是马国川问了一个问题:中国现在经济保持发展,也仍然稳定,是不是中国的情况特殊,存在一个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中国模式”?
福山回答说:肯定是有一种被人称为“中国模式”的概念。我的疑虑是,这种模式能否出口被他国复制?这种模式能否长期存在下去?他说,真正的问题,是国家是否能更新自己,保持现代社会的特性,同时又没有被腐败从生并被精英集团所控制。
福山又讲了这样一段话:“英明领导下的威权制度,可能不时地超越自由民主制,因为它可快速做出决定,不受法律和立法机关的挑战。另一方面,如果此制度取决于英明领袖的出现,一旦出现‘坏皇帝,不受制衡的政府大权很容易导致灾难。这仍是当代中国问题的关键”。
福山的话说得很重。它也恰好契合了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的要“把权力关进笼子”的核心精神。
《看中国》中,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甚至振聋发聩的话,出自一位马来西亚经济学家胡永泰之口:“我最担心的问题是中国是否具备融入世界的能力。内部的问题也许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但是外部世界里,你必须要别人来与你合作。”
原来融入世界,不仅要有机遇,要有魄力,还要具备能力呢。
在每一篇访谈前面,马国川都会写一段对受访者的介绍作为开场。我甚至觉得,其实这篇开场白比后面的访谈正文更好读更精彩。它不仅仅将人物生平代表作简介出来,他还会把握中国读者的兴趣点,寥寥几笔对这个人物做出精彩点评,以致包括他在现场观察到的生动细节。这是记者的职业特点,也是他多年积累所磨砺出的目光。你还会看出,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想方设法取得采访对象的首肯获得访谈机会固然重要,但在访谈前做足功课恐怕更重要。否则,你要见一个高端人物,你自己却还在低端,即使你见到了他,也无法把谈话深入下去。马国川做的这些扎实准备,才能让他在现场展开真正对等意义的对话。
所以,或许这本《看中国》,你未必篇篇都仔细看完,但我建议篇篇开场白都读一下。顺便说一句,在书的末尾收录了他的几篇随笔,关于李光耀,关于凯末尔,关于卡扎菲,都很好看,那是见马国川真性情的文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