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不减产 油价难回升
2016-01-18
除非真有奇迹发生,我不认为在不久的将来油价再次回归100美元/桶以上的高位。石油供应过量、需求不足和石油替代三重因素导致了此轮石油价格的大幅下跌,并将较长时间地在40-50美元/桶的低位徘徊。
去年11月,欧佩克开会决定以“保份额,不减产”的原则来应对石油价格下跌的局面。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全球的石油供给不但并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进而是石油价格进一步下跌了。
12月4日,欧佩克又要开年会了。开会在即,各种声音也逐渐浮出了水面。委内瑞拉、厄瓜多尔、伊朗、尼日利亚等国已经多次要求重新讨论配额以提高石油价格。随着会期的临近,内部各方的博弈力度在不断增加。
GCC六国是欧佩克的核心,尤其是沙特阿拉伯,他们很大的可能会是延续去年的“不减产”,以不变应万变的基本方针。
维护“基准油价”的沙特
沙特阿拉伯始终是欧佩克的核心和灵魂,首先是其产量最大,占了整个组织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拥有规模庞大的石油储备和规模最大的“富余产能”。此外,沙特阿拉伯还在长期以来承担了世界“机动生产者”的角色。责任、信誉和牺牲造就了沙特阿拉伯的号召力和领导力。
影响石油价格的因素很多,供求关系是最基本的决定因素。1985-1986年石油价格下跌,所有石油出口国都意识到,价格下跌是供应过量引起的,产油国合作减少产量是阻止价格下跌最有效的方式。对于这一基本原则就基本没有不同意见,问题的关键是谁来决定,哪些国家需要减产,各减多少?
1973年至1985年间,欧佩克设定了“基准油价”,试图通过维护“基准油价”来维护市场的稳定。如此一来,石油产量就成为了一个变量。
当石油需求增加、石油价格走高时,非欧佩克国家和欧佩克国家都愿意增加产量,平衡需求。欧佩克国家,尤其是沙特阿拉伯,通常都储备了较多的富裕产能。增加供给,石油输出国通常都能获得较多的利益。但当供应过多时,石油价格下降,非欧佩克国家通常就会让欧佩克国家消减常量。此时,欧佩克内部的多数国家都希望由沙特阿拉伯独家来承担减产的责任。理由也说得过去,你有最多的富裕产能,增产时你获得较多的利益,减产时,你也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实际的情况也是这样,随着全球石油产量的不断增加,为了维护“基准油价”,欧佩克的市场份额从1973年的51%下降到了1985年的28%。在这一过程中,欧佩克自己也发现,成员之间“欺诈”盛行,“石油配额”制度没有真正发挥作用的。作为欧佩克老大的沙特阿拉伯在维护“基准油价”行动中一直是“中流砥柱”,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赢得了市场的信任。
为此,沙特也支付了高昂的成本代价。统计数据表明,1980年沙特阿拉伯原油日产量是1020万桶/日,而1985年其产量下降到了360万桶/日,产量减少了近三分之二,如此损失实在是太大了。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造成经济衰退,石油需求减少,从而导致了1998年和2009年两次石油价格的大幅下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反弹。此阶段,欧佩克“石油配额”制度也得到了较好的执行,石油价格迅速反弹,最高分别到达145美元/桶(2008年)和115美元/桶(2014年)的高位。此期间,欧佩克的市场份额有所恢复,尽管不可能回归半壁江山的辉煌,但在美国致密油产量爆炸性增长的2011年之前,也曾回到过40%左右的市场占有率。沙特阿拉伯的石油产量更是回归到了1000万桶/日以上的峰值产能,并一直维持到了现在。
新的“机动生产者”
2014 -2015年石油价格大幅下跌有供应过剩的问题,也有需求不足的问题。美国非常规油气革命,致密油凝析液五年增加了2.5亿吨(每年增加约5000万吨,每年增加一个大庆油田)。过去数年,中国三大石油央企大力度的海外并购和投资增加了近600万桶/日的产能也是供给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期间,即使在石油价格大幅度下跌的今天,伊拉克、巴西、俄罗斯,甚至沙特阿拉伯的石油产量都在增加,而不是减少。
过去十几年,中国一直是石油消费增加最快的国家,全球石油消费增量的一半多来自于中国。不过,如今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能源结构转型和节能减排大力度实施并取得成效,中国石油消费增速已明显下滑。
在OECD国家石油消费总量持续下降,发展中国家消费增量减缓的情况下,现在的石油价格仅为一年半前的40%,而消费总量并没有显著的上升。人们期待不久的将来,印度将扮演21世纪初中国的角色,成为拉动石油消费增长的火车头,拉动石油价格再次“起飞”。除非真有奇迹发生,我不认为在不久的将来油价再次回归100美元/桶以上的高位。
石油替代的技术已经出现,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和大规模储能技术已经取得重大进展。锂电池、铝空电池、石墨烯电池、储能电池,电动汽车的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大量资源的投入,大量实验谋求突破的热情空前高涨,人类知识积累必将导致储能技术的重大突破。对此我抱有极高的期待和充分的信心。
石油供应过量、需求不足和石油替代三重因素导致了此轮石油价格的大幅下跌,并将较长时间在40-50美元/桶的低位徘徊。取得非常规油气革命成功的美国正在由石油天然气进口大国向出口大国转型。页岩油气投入产出周期极短的生产特点也使得美国替代了沙特阿拉伯接掌了“机动生产国”的地位。只要石油价格上升触动某一“平衡价格”,使得致密油生产商有利可图,大量“潜伏”产能将很快投入生产,石油供给将随之迅速增加,石油价格将被“锁定”。
就目前的技术水平看,70-80美元/桶是美国大部分致密油的“平衡价格”。由此判断,这一“平衡价格”将会是在可预见将来的石油价格的“上限”。反之,当石油价格下跌至某一低位时,例如40美元/桶以下,许多致密油开发将难以得到投资。没有投资,产量将很快下降,石油价格也随之回升。
美国致密油在经济学原理上更合适扮演“机动生产者”的角色。长期以来沙特阿拉伯作为石油的“机动生产者”有历史的因素,也是沙特作为欧佩克核心国家的领导者的责任和道义上的担当。
世界能源转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非欧佩克国家石油生产能力超过了欧佩克国家,发展中国家石油消费总量超过了OECD国家。在此情形下,沙特阿拉伯已经放弃了其“机动生产国”的地位与责任。从过去一年多来应对低油价的行动看,沙特阿拉伯始终一致强调的是市场份额,保持市场份额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
不仅如此,在目前环境下,即使沙特阿拉伯愿意做出牺牲减少产量,也无法实现提高价格的目的。即使所有的欧佩克国家一致同意严格遵守减产份额安排,他们减少的产量很快就会被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增加所替代。不但价格不可能提高,欧佩克的市场份额也随之掉失了。对沙特阿拉伯而言,1985年减少三分之二产量的沉重代价无论如何是不能再支付了。
非常规油气革命美国开始了由石油天然气进口国向出口国的转型,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天然合理地接替了世界石油“机动生产者”的角色。沙特阿拉伯放下“机动生产者”的责任既有国家利益最大化的需要,也是历史进程的自然选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