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案”导引学生渐入阅读佳境

2016-01-17王瑛玮

教育·综合视线 2016年45期
关键词:学案

王瑛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另外,作品本身的丰富性也决定了“个性化阅读”是阅读本身存在的应然状态。如何进行个性化阅读呢?几年来,北京市顺义区小学语文团队在特级教师孔凡艳的带领下,研究出“依托学案,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模式:“初读生成学案,形成个性化学习思路”“自探落实学案,经历个性化学习过程”“共议交融学案,融汇个性化学习收获”“反思完善学案,梳理个性化学习成果”“拓展延伸学案,创造个性化学习空间”。从最初的研读到后期的实践,笔者引领学生历经三重境界,渐入阅读佳境。

唤醒学生阅读的个性意识

这里说的“学案”,是具有顺义特色的学案。它是由学生自己生成、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案,为学生学习提供了目标、程序和方法。在最初阶段,笔者指导学生按照学案导学流程进行阅读,这时的学案就像一个“路标”,指引学生走上个性化阅读的道路,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个性意识。

自主意识觉醒 初读时,学案的生成充分体现了自主性。如学习《天鹅的故事》,有的学生关注了故事主体“天鹅”的做法,有的注意到了关键词句“多么可爱的鸟儿啊”,还有的在情感上受到触动,于是就生发出多角度、多层次的学案——

【学案一】默读课文第三至第七自然段,想一想:为了寻找食物,天鹅们是怎样做的?用曲线画出有关的句子,并把感受批注在旁边。

【学案二】斯杰潘老人深情地说:“多么可爱的鸟儿啊!”从哪儿可以体会到,简单写写感受,再带着感受读一读。

【学案三】默读天鹅破冰的故事,画下感动的地方,想象当时的情景,简单写写感受,再带着感受读一读。

这三个学案都体现了篇章的整体性。借助任意一个学案,学生都能读懂文本。但因为学案一是基础性学案,所以在共议交融环节,教师可建议先交流学案一,再交流学案二和学案三,起到整合、提升的作用。

多元意识形成 在“共议交融学案,融汇个性化学习收获”环节,学生在和文本、和学伴的对话中,思维呈现多元化。他们会感受到:学习一篇课文,不同学案之间的互相补充,更有利于对文本丰富、深入的理解。例如:学习《军神》一课。师生共同拟定了三个学案——

【学案一】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简单批注,如果能借助课外资料理解更好。

【学案二】沃克医生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默读课文,梳理出来,同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学案三】联系全文内容,理解“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这句话的含义。借助相关资料进一步理解“刘伯承堪称军神”。

这三个学案,无论从哪个入口进入,都要结合刘伯承的语言、神态的描写,从而实现对“军神”形象的感悟,学习的过程呈现出一种“多路爬山,齐聚山顶”的场景。所不同的是,在对学案二的学习中,学生还会对文路和写法有所触摸;学案三的学习,则增强了联系全文理解问题的意识。学生在多种学路的探索和不同学案的补充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形成了多元解读文本的意识。

提升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

当然,在实践中不能一味的套用模式,否则会使模式形式化、程式化,最终僵化,失去生命力。于是,我们重新审视、研究模式,研磨课堂,找到了新的生长点。

在合作中提升个性认知 在自探落实学案环节,我们将合作学习这个元素进行了强化和深入,每篇课文的学习必有自主探究之后的组学分享。我们把学案当成“助推剂”,培养学生合作分享意识,扩大个性化阅读的成果。在执教《军神》时,笔者就启用了组学合作的机制。课堂上,以学案“沃克医生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简单批注,如果能借助课外资料理解更好”为抓手,让学生自探之后在组内交流,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呈现学习收获。课堂呈现的实然状态如下:A小组站上讲台面向大家。生1先整体汇报称刘伯承为“军神”的原因;生2结合文中语句和生活实际,感受到刘伯承非常勇敢;生3结合刘伯承受伤的资料继续将刘伯承的勇敢、坚强引向深入;生4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出刘伯承的从容镇定、坚强。接下来是组间补充:B组学生抓住沃克医生的语言、神态的变化,从侧面描写的角度感受刘伯承的勇敢、意志坚强;C组学生利用和前面胆小鬼的对比,体会出人物的意志品质……以上课堂案例充分说明:在学案的助推下,我们建构了“组学分享”式的个性化阅读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中提升了个性认知。

在反思中提升个性思维 模式的第四环节是反思完善学案环节,此环节的设置非常必要。学案本身是阅读的凭借,随着阅读的深化,我们回过头来再梳理一下探究的过程和成果,完善一下学案,反思提炼一些方法,有助于形成个性思维。以上面提到的《天鹅的故事》为例,笔者启发学生对三个学案进行完善。学案二是这样补充的——斯杰潘老人深情地说:“多么可爱的鸟儿啊!”从哪儿可以体会到,简单写写感受,再带着感受读一读。最后总结一下天鹅的可爱体现在: 。这样的学案补充,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整体梳理的思维意识,还能训练语言表达。接下来,学生又补充说学案三可将感动的地方积累下来,学案一可以写出读文后的感受。积累和书写,将文本与言语实践结合起来,不但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向学生提供了另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发展学生阅读的个性空间

“依托学案,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最大价值是以一篇或几篇文章为例,用习得的阅读方法,掌握的阅读规律,形成的阅读技能,自主完成拓展性文章的学习,最终创造更广阔的个性化学习空间。简单的说,模式最终追求的是创新与发展。

模仿之后是創新 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拓展延伸学案,创造个性化学习空间。起初,笔者先让学生模仿教材所拟学案,迁移运用到新材料的阅读中。例如:学习《“钢琴之王”的微笑》,师生共同拟定了如下学习方案——

【学案一】默读课文思考:“钢琴之王”的三次微笑,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联系上下文体会它的含义,在感受深的地方写写批注。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学案二】默读课文思考:李斯特是怎样一个人?结合李斯特的语言、神态、行为和结尾段姑娘所说的话来体会。

在拓展环节,笔者推荐学生阅读《李斯特巧荐肖邦》这篇文章。学生的“模仿式”学案如下——

【学案一】李斯特巧荐肖邦的“巧”体现在哪里?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内容并简单批注。同时思考李斯特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案二】李斯特是一个怎样的人?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简单批注,再结合课文内容完整地说一说。

这样的学案意味着学生渐渐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意味着学生创造之门已悄然开启。模仿之后就是创新提升学案。笔者引导学生将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于是生成了创新型学案:阅读这两篇文章,从内容、结构、语言等角度比较它们的异同,完成下表。这样富有综合性、创造性的学案,再一次点燃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欲望,为学生的拓展阅读指明了方向。

延伸之后是发展 学案还可以纵向延伸。例如:在学习萧乾先生的思乡文章《枣核》时,师生共同拟定的学案是——

【学案一】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直接描写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在感受深的地方写写批注。再思考课文为什么以“枣核”为题。

【学案二】结合课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理解“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这句话的含义。

学完这篇文章,笔者带领学生展开了以“乡愁”为主题的群文拓展阅读。分别是冰心的《纸船——寄母亲》、叶圣陶的《藕与莼菜》、琦君的《桂花雨》。最后学生们延伸出了整合型学案:同是表现“乡愁”,这四篇文章在选取物象、内容、写法、情感等方面有什么异同?阅读文章后进行总结梳理。这样的学案延伸,在提高阅读时效的同时,扩大了阅读空间,教给了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增强了对事物的感受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当然,学案的拓展延伸还可以由课上延伸到课下,由一篇课文延伸到一本书,由一个人延伸到一个群体,由一个事件延伸到一段历史。随着个性化阅读空间的不断扩大,学生的良好个性必将强势发展。

综上所述,“学案”导学模式下的个性化阅读的尝试与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生长,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用与功能。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马坡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学案
名师学案·姜彬
用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名师学案·徐中玉
名师学案·吴泽
乡愁导学案
名师学案·陈旭麓
名师学案·钱锺书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